《車諾比》:面對災難,請保持冷靜

2020-12-27 澎湃新聞

美劇《車諾比》(Chernobyl )才播出兩集,就基本預定了年度最佳迷你劇集的位置。一貫以黃暴出名的HBO這次沒有限制級鏡頭,本劇卻仍然讓人震驚,在豆瓣和IMDB都獲得了排名前列的年度高分。

這是一部值得抽一個周末,細細品味的好劇。特別是劇情內容離現實還很近,能引發我們對生存環境的深思。本劇共5集,3周後就會完結。

《車諾比》海報

發生於1986年的車諾比核電站的洩露事故,每個人多少都聽說過。一般而言展現這種群體災難事件,影視劇總是會塑造多條線索和人物,從不同視角反映事件全貌。除了事件的受害者,也會有更多自救成功或積極對他人施以援手的主人公,藉以從悲劇性的命題中提煉出積極價值——這是所有災難片的基本格局。如果僅僅是表現無可挽回的災難後果,所有人物只能逆來順受,主題上未免太過反人類,形同於往倖存者的傷口再撒一把鹽。所以哪怕美國人創作再自由自主,也至今沒有拍一部專門講述「911」事件的劇集。

然而涉及到他國的悲痛歷史,特別還有冷戰格局的政治批判因素,面對這樣一個沒什麼忌憚的主題,美國創作者顯然可以更為肆意。

即使影片中所有蘇聯人都操著一口英語,美術造型和年代感讓烏克蘭觀眾來看也肯定漏洞百出,但大部分全球觀眾不會在意那麼多。大家基本都只會被本片強烈的批判視角所影響——從第一場工程師自殺前的獨白開始,就確定了整體基調,將核事故的矛頭直指官僚機構和掌權者的無能腐朽。

《車諾比》截屏圖

這種創作視角的大膽,又是以一種極為冷靜的影像風格,慢慢從劇集中釋放出來的。絕望、悲情、諷刺、批判——這些因素都混合在劇情中,任觀眾自行理解。即使我們都知道了這場災難的終點,頭兩集中的角色卻大部分還處在懵懂之中,完全無從得知事態的嚴重性——下層官僚隱瞞實情,等待著上級領導的行政指令,一心只想著保住烏紗帽;普通民眾欣賞火光沖天的奇景,不知暴露在輻射塵中的危險,只能根據政府的轉移命令集體撤離;而代表政府的高層領導卻連真實情況都無法掌握,完全沉醉於「事態已被控制」的日常報告,面對這種新型災害缺乏有效措施。

只有標識時間流動的白字在劇情中緩慢變化。所有人在其中都是無力的受害者,無知地繼續暴露在核輻射中,承受著縮短壽命的巨大傷害。

輻射塵中的民眾,像在初雪中一樣歡樂起舞,讓人毛骨悚然。

客觀來說,把車諾比事件單純歸罪在某幾個失職官僚身上,顯然是過於單純了。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面對大型核事故,就像劇中人所言,是前所未有的。就像所有著名的環境公害一樣,無論是19世紀倫敦煙塵霧汙染,或是20世紀DDT和氟利昂的使用,造成的危害都要在數年後才慢慢被人理解。這些環境災害一方面暴露出人類集體的短視與認知落後,同時也反映出我們對新型科技飲鴆止渴的依賴。全球各國幾乎都無法避免,即使如本片的拷問者美國也發生過數起光化學塵霧事件,或是原油的大規模洩露事件。

如果刨去行政體系的滯後與缺乏效率,忘掉部分官員的冷漠和熟視無睹,劇集真正的駭人之處,是將面對災害的無力感和脆弱感展現了出來,引發出每個觀眾心底真正的恐慌。我們不得不被迫思考,看似每日能維護正常事務的政府和公共安全機構,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幫助民眾應對突發事件——或是在真正的災難面前,我們只能束手無策,只能成為受害者。

《車諾比》劇照

在現實中,我們早已習慣從各類新聞宣傳和商業影片中尋找積極因素,在呼籲真相的同時,提煉出各類正向價值,安撫我們的脆弱內心,避免無端恐慌,相信面對所有可怕的災難和未來,我們終有解決的辦法——簡單到類似《流浪地球》那樣「犧牲一人就能救下全人類」。然而在《車諾比》中,我們看到是所有普通民眾,即使都隱隱覺察到不安,可所有人卻仍像鴕鳥一樣把頭埋進沙中,等待政府的號令;而官員們更是根深蒂固地相信「我們國家絕不可能出現這種問題」。除了少數真正敢於面對事實,預報悲劇的科學家,誰又能說自己是真正清醒的呢?


在第二集中,我們看到了兩個典型的工程師形象:一個更為積極地行動,不惜深入災難中心尋找抗災辦法,提醒普通人庇護和遠離災難;而另一個知道了全部真相,面對民眾對事態的詢問,卻只能表示「一切正常」。也許是來自上級的不同壓力,也許是他們的身份職位和性格差異,造成了選擇的不同。然而我們卻很難簡單指責或評判,誰做得更為正確。即使他們明白了,他們也不是自由的。

當我們意識到這樣一個社會中,沒有一個角色能在劇中真正掌控自己的命運,相比簡單批評幾個官僚的操作失誤和欺上瞞下,這更讓人難以釋懷。

《車諾比》劇照

未來的劇情走向,根據歷史實際,我們會看到蘇聯開始調動更多的「清理者」投入這場和核洩漏的戰爭中,並最終控制住了事態。類似於二戰時衛國戰爭的進程。然而一旦下定決心,卻又能迅速集合動員全部國力投入作戰,完全不會猶豫於個人犧牲和價值。

在第二集末尾,三個工程師的主動赴死是那麼安靜,甚至缺乏情緒渲染。然而這確是為了拯救幾百萬人,不得不做出的最現實的無奈選擇。相比其他美國劇集對於個人價值的反覆考量和尊重,也許這樣看似草率的決斷,反而更接近於歷史的真相。

《車諾比》截屏圖

也許正因為美國人的批判預設,《車諾比》才能呈現出一種殘忍的冷酷感,剝離了之前所有災難片中溫情脈脈的表象,更接近於讓我們不寒而慄的現實。

無論是什麼樣的原因,在現實中,面對大規模災害,每個普通人都是如此無力。我們被動接受著消息傳達,被動等待著救援指令,憤怒或恐慌都無濟於事,只能默默祈禱災難不要落在自己頭上。

就像第二集的標題那樣,除了「請保持冷靜」,我們什麼都做不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車諾比災難還會發生麼?
    那時的他們還不知道,未來的世界,把他們所工作的地方,並非看做一間能源工廠,而看做一場人間災難,一場影響後世數十年、幾十萬人的災難。這就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核事故——車諾比事件。1986年4月25日上午,車諾比核電站計劃進行一次實驗, 實驗在夜間進行。
  • 人類史上一切本可避免的災難 可怕的車諾比
    回顧我們眼下的災難,不僅要和17年前作比較,更要和人類史上一切本可避免的、人為的災難作比較,希望可以牢牢記住,牢牢記住,牢牢記住。今天我們講述更可怕的車諾比。時間無情的划過,文學與影視可以讓我們一次次再現,一次次重播這場災難,但卻不能重啟。不同於記述個體苦難的抒情作品,通過詳實的背景知識和事件細節,《親臨車諾比》帶領我們撥開敘事的帷幕,真正走入災難背後,在它無比真實的細枝末節中追憶、探索、反思。
  • 《車諾比》登頂榜首,災難改編如何向紀錄片「偷師」?
    車諾比核電站圖片來源:Exploring the Zone/Philip Grossman車諾比是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也是首例根據國際核事件分級表被評為最高級的特大事故。時至今日,事故發生地普裡皮亞季市仍然是一座被廢棄的「死城」。電視劇細緻地還原了災難發生的情景。
  • 四十年之後,車諾比的災難會在中國發生麼?
    那時的他們還不知道,未來的世界,把他們所工作的地方,並非看做一間能源工廠,而看做一場人間災難,一場影響後世數十年、幾十萬人的災難。這就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核事故——車諾比事件。1986年4月25日上午,車諾比核電站計劃進行一次實驗, 實驗在夜間進行。
  • 車諾比的戰爭
    車諾比事故中的慘烈故事太多,每看一眼都感到由衷的恐懼。甚至寫完很長一段時間後,我仍覺得嘴裡有金屬鉛的味道——那是事故中的人們所體會過的痛苦。而今,三十年過去了。三十年對於一個人來說很長,可卻連原子衰變年限的零頭都不到 。以人之弱小與短暫,大概是無力對抗災難的殘酷與恆久的,所以人們更願選擇淡忘。
  • 《車諾比》口碑爆裂
    這次災難所釋放出的輻射線劑量是二戰時期廣島原子彈爆炸的400倍以上。災難總共損失大概兩千億美元,是近代歷史上代價最「昂貴」的災難事件。時至今日,車諾比核事故造成的災難性後果,依然影響著烏克蘭普裡皮亞季市及其周邊地區的人民。據估計,完全消除車諾比的影響,還需要至少800年的時間。車諾比核事故之所以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很大一部分原因與前蘇聯政府的拙劣應急反應有關。
  • 說英語的「車諾比」 傑作成了半部好劇
    」 傑作變成了半部好劇◎楊時暘  從傳統標準去看,《車諾比》是標準的災難片類型,但實際上,它更趨向於一部恐怖片。在這樣的背景下,HBO出品的這部《車諾比》被人追捧絕不令人意外。車諾比的故事已經被書寫過無數次,2015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阿列克謝耶維奇曾在《車諾比的悲鳴》中記述過人們的絕望,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很多國家的導演也曾拍攝過這個題材的故事片和紀錄片,還有數不清的各種專題片形式的科學探索以及獵奇的重訪,在那些多年後重訪的鏡頭裡,人們願意通過那些殘破的娃娃玩偶,鏽跡斑駁的房屋去自己完成當年災難之中的拼圖。
  • 生命,人類從不孤獨——《車諾比的悲鳴》讀後感
    問我們經歷過什麼……看見過什麼……人們不想傾聽死亡,不想傾聽恐怖……但是我給您講述了愛情……我是怎麼愛的……」——柳德米拉·伊格納堅科,犧牲的消防員瓦西裡·伊格納堅科之妻——《車諾比的悲鳴》選段災難、死亡、分離、流離失所的人們,極力掩蓋事實的政府……這些好像只會在科幻電影裡出現的元素,
  • 因為美劇熱播,車諾比「禁區」人滿為患,到處都是遊客
    車諾比本是無法承受的巨大災難,但現在那裡反倒成了火熱的旅遊景點,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歷史上最可怕的核事故現場,現在成了炙手可熱的旅遊景點,「災難遊」成了普裡皮亞季的新名片。據路透社(Reuters)報導 ,因為美國HBO電視網的新劇「車諾比」熱播,該地區的旅遊業突然變得極受歡迎,車諾比當地的一名導遊聲稱:與去年相比,遊客預訂數量增加了約40%,很多地方都人滿為患。HBO於5月6日播出了第一集「車諾比」。
  • 【遊俠導讀】《逃離車諾比》是由Nelset製作發行的一款解謎...
    中文名稱:逃離車諾比英文名稱:Escape from Chernobyl製作公司:Nelset發行公司:Nelset遊戲類型:冒險遊戲AVG遊戲平臺:PC遊戲語言:英文,中文發售日期:2019-07-06
  • 車諾比核事故30周年·鳳凰網特別策劃
    比災難更可怕的,是不透明制度下,對災難真相的掩蓋:假裝這一切都不存在。 下車之前,人們必須換上橡膠雨鞋。重新上車前,專家要用儀器掃描每個人的衣物、鞋底,然後每個人要屁股坐在車座上,腳在車外,換下雨鞋,拿黑色塑膠袋裝好,才能將雙腳縮回車內。
  • 車諾比核災:一場30萬人受難的核事故,蘇聯卻在舉行慶典
    文丨小冷知識倉(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如果要說近代最大的災難事故,很多人第一個就會想到車諾比核電站事故,這是一場發生在蘇聯統治下,烏克蘭境內車諾比核電站的核子反應堆事故,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也是國際核事件中首次被評為7
  • 假如車諾比事故沒有發生|大象公會
    ,他在2006年撰文表示車諾比是蘇聯解體的真正原因,「其重要程度甚至要超過我所開啟的改革事業。」· 車諾比核電站爆炸半年後,與裡根總統談笑風生的戈巴契夫這種說法不乏理據,災難發生後,蘇聯平民很快就切切實實感覺到了缺乏公開性的後果。
  • 《車諾比》:這部迷你美劇是如何成為收視率高的電視劇之一的
    金球獎最佳迷你電視連續劇《車諾比》是近年來最精彩的紀實電視連續劇之一,他在蘇聯車諾比核災難後再現了真相。從關鍵時刻災難爆發的每一步,救援人員冒著生命危險經歷災難,科學家向政府高官提出抗議,最後慷慨激昂地公開真相都令人震驚和痛苦,令人遺憾的是世界比電視劇更荒謬和可怕。
  • 車諾比一日遊:沒有傳說中的碩鼠和變異大魚
    人類記住災難的方式多種多樣,在車諾比,一種方式是將它變成旅遊目的地。烏克蘭當地旅行社推出了車諾比一日遊或兩日遊套餐,只有成年人可以報名參團。如果是只有兩三個人小規模的「深度遊」,需要支付每人每天300多美元的費用。根據路透社的消息,自美劇《車諾比》5月播出以來,去那裡的遊客人數飆升,當地一家旅行社5月以來預定量增加了40%。
  • 我在車諾比待了一天,手中的輻射警報器一直嗶嗶作響
    今年5月,HBO和Sky聯合製作播出的迷你劇《車諾比》在全球掀起了對於車諾比核災難的討論熱潮,也帶動了車諾比禁區的旅遊業。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能夠親身體驗塵封三十餘年的人類禁區,我也是其中的一員。
  • 豆瓣9.6分《車諾比》,除了諷刺批判,更多是對人性的肯定
    這一點,看過2019年神劇《車諾比》的朋友,肯定感同身受。這劇是HBO和SKY合拍的,以寫實的風格重現了前蘇聯的車諾比核洩漏事故;全劇僅5集,但對事故的起因、發展、結局介紹得非常細緻。更可貴的是,圍繞災難,該劇展現了人類應有的誠實、勇敢、擔當以及愛情。劇裡展現的核災難起因,是政府對研究機構的信息隱瞞、核電廠官僚的急功近利,說白了都是欲望惹的禍。這讓我想起斯坦利·庫布裡克的《奇愛博士》,一部借核危機諷刺人類自己的老電影:總有沙雕以個人意志引爆危機。
  • 《車諾比》的虛與實 聽倖存工程師怎麼說
    本月熱劇《車諾比》可謂大獲成功,不僅在電影網站IMDB上獲得了有史以來的最高電視劇評分,也引發了人們對這場世界上最嚴重的核事故的再次關注。在《車諾比》電視劇播出後,6月12日,當時在烏克蘭車諾比核電站任職的工程師阿列克謝·布魯斯接受了BBC的採訪。
  • 烏克蘭車諾比森林大火火情得控 基輔「輻射值」正常
    中新社努爾蘇丹4月14日電 基輔消息:烏克蘭北部車諾比禁區附近的森林本月初發生大火,烏媒14日援引當地緊急情況部門消息稱,當天開始的降雨令火情得控。烏緊急情況部門消息稱,當地時間14日上午11點開始的降雨將車諾比地區的大部分明火撲滅。現場有超過400名消防人員和100多臺設備參與滅火。目前消防人員已開闢出約110公裡的隔離帶,並加強了儲存放射性廢料設施的防火措施。
  • 車諾比核電站森林大火還在燒,有最新情況了嗎?
    災難,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不是我們拒絕就可以一切平穩,同樣,也不是我們需要挑戰就會降臨不少的災患。只是因為這些未知的事情總是突然發生,毫無規律。這次的突襲悲傷消息來自於車諾比「車諾比核事故」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連續的爆炸引發了大火併散發出大量高能輻射物質到大氣層中,這些輻射塵涵蓋了大面積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