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促進人發展的一個重要的途徑,名人的成長也離不開母校的培養和教育。母校給人的不僅有知識,而且是有一種歸屬感。一般人在成功或者成名後都會回報母校,希望母校能夠更好。
馬雲在成名後,與母校杭州師範大學與籤署合作協議,共同建立「杭州師範大學阿里巴巴商學院」,並且投資5000萬元,用於學院的發展。
任正非畢業於都勻一中,現在任正非功成名就了,他便成為了都勻一中口口相傳的大人物,也成為了學生們的榜樣。
都勻一中建校歷史很悠久,1905年成立,當時清朝還沒有滅亡,學校的校長為了學校的發展,找到了任正非,希望任正非能慷慨解囊,為母校捐助一筆善款,幫助學校成長。
在2012年的時候,這校長就曾經和任正非取得聯繫,並且還希望他能夠向母校捐款100萬元,當時的任正非也曾經是這裡的學校,教育還是非常關鍵的。
校長此次前來,想著一定會一帆風順。但是,沒想到,任正非在面對這個問題時,沒有立刻答應,而是問了10個字:「都勻一中的校訓是什麼?」
當時校長在聽到他的問話之後,馬上就傻了,為了能夠讓他可以放心的捐款,他也準備錄取率還有許多的情況,但是卻沒有想到他既然問了這樣的一個話題,這雖然是一個非常簡單的話題,卻沒有想到校長始終沒有辦法回答上來。
但當時校長胡立軍聽到任正非想法後並未深思,僅是單純認為捐款沒有希望,便打算轉身離去。可就在此時,任正非卻留住胡立軍,告知他學校若沒有校訓,可以集思廣益,無論如何,校訓一定要存在。
任正非還專門為此搜集全球200多所知名學校的校訓,召集了各界專業人士參考借鑑並進行激烈探討後,貴州都勻一中的校訓終於確定完畢,而這校訓則是短短六字:立志、崇實、擔當。
任正非見校訓已經確定,便正式為母校都勻一中捐款100萬,以此希望母校能夠為祖國培養出一代代優秀勇敢的棟梁之才。
校訓所起到的作用並不僅僅只是廣大師生必須共同遵循的行為準則,它更是反映學校的辦學理念、是一所學校學風、校風等的集中表現,校訓對於學校的作用就又如法律對於國家的作用,正如《孟子》中所言:「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我想這就是任正非的用意吧!其實任正非完全可以給錢走人,大可不必浪費兩天的寶貴時間,但是他沒有這麼做,而是選擇更有意義的方式,將教育延續下去,這便是民族企業家的格局。
任正非更多的眼界和格局被融合進了《華為管理法》裡,這本書整合了任正非的管理心得和企業經營理念,包含了任正非成功的關鍵因素。華為之所以能如此成功,與任正非的眼界和格局息息相關。
《任正非,什麼時候出發都不晚》書中說:「要在茫茫黑暗中發出微光,就能帶領團隊走向勝利!」現在看來任正非一直在發光,帶領19萬華為員工砥礪前行,正應了他那句話「自古英雄多磨難」,沒有傷痕累累,哪來的皮糙肉厚?
如果你想單純了解任正非的創業和發家史,也可以讀一讀這本《任正非傳》,這本書講述了任正非43歲創業至今的艱辛和磨難,是一本成功勵志的故事。
翻開這兩本書,跟隨作者深入淺出的文字,你將走進華為龐大而有序的內部世界,洞悉其核心管理思想,領略華為成功的核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