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的文章裡說過批判性思維搞定事實與觀點的關係,但有一個前提是
明確概念,確保大家是在
同一概念下討論問題,這就是所謂的「
同一律」。今天來講講兩個與概念相關的相互關聯的邏輯謬誤:
偷換概念和
轉移話題。「偷換」這兩字本身並不好,因為「偷」這個字是主觀意願的的行為。也就是說偷換概念者是故意這麼做的。但很多時候,「偷換概念」是講話者無意識的行為。如果你懂得偷換概念這個辯論技巧而且能加以運用的話,你也就成了詭辯高手。不光辯論時有用,可能寫點廣告文案時還能用上。
買房子送老婆,是一條很雷人的售房廣告,創意令人吃驚,但誘惑感十足。它明顯是一條不正當的廣告,挑戰道德底線。但它卻是可以兩種解讀,策劃者不過是玩了一個偷換概念的遊戲,這裡的
送可以是
送給,也可以是
送個。買套房子送給老婆,真是一個好老公啊。
買一送一也是我們經常聽到的廣告。麥當勞的這條廣告算是誠實的買一送一,而且用圖片加以證實。也有不誠實的「買一送一」,比如「買
一雙鞋子送
一雙襪子」。玩的是對於「
一」的不同解讀。
以上兩個簡單的例子中,
動詞「送」的概念和
名詞「一」的概念分別被做了手腳,這就是偷換概念的方法。偷換概念也是一種常見的詭辯手法,它通過改變一個概念的內涵或外延,使之變成另一個概念。這個段子裡的
意思實在是有太多的意思(概念)了,不同意思(概念)間的轉換把老外搞暈是很正常的。網上這一類的段子很多很多,比如「夏天到了,該穿
多少穿
多少;冬天到了,該穿
多少穿
多少」、「愛
上一個人」、「我喜歡
一個人」.其實把這些句子翻譯成英語的時候,就不會出現歧義了。顯然B在偷換概念,因為A說的「沒太陽」是說今天外面是陰天,到了B的嘴裡變成「太陽消失了」,從而指責A的觀點有問題。文字遊戲,一笑了之。但在現實生活中,有些概念搞混的時候還真是挺麻煩的。例如我經常講到「
愛國」這個概念裡的「
國」的定義是多元的,它至少包含「祖國」和「政府」兩個意思。所以我們經常聽到把愛祖國和愛政府混同起來這樣的謬誤,於是反對政府就成了不愛國。還有一些人張嘴閉嘴就是「我們中國」,「我們中國人」。他們除了犯了以偏概全的邏輯謬誤外,他們的內心深處就不明白「中國」和「中國人」這種集合概念本質是多元化的,他們總愛把個體當作整體。再比如「
民主」這個概念,可以包含「
民主理念」與「
民主制度」是兩個概念。民主理念對於民主的認同,帶有普世性,「民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一。民主制度是民主的實施方式,各個國家和集體有自己的民主制度。但沒有一個制度是完美的,所以一些人會通過批判不完善的民主制度來否定民主理念,實際上是在偷換概念。
在辯論中遇到偷換概念的人怎麼辦,當然是要和他把概念明確了。大家一定要在同一個概念的基礎上討論問題。大概講清楚了什麼是偷換概念,我接下來說說什麼叫轉移話題。
轉移話題是生活中的常見現象,本身不需要特別在意。比如說好了一個班裡開會討論一個事情,但討論著就發現大家在不知不覺中討論了別的話題。會議結束了才發現會議的主題沒有討論出結果來。所以會議要有效率的話,主持會議的人一定要讓大家集中在同一話題上討論,話題跑完了一定能夠拉回來。
轉移話題並非絕對壞事。當飯桌上只聽到一個人就他自己熟悉的話題滔滔不絕、而別人厭惡的時候,最簡單而不傷害的方法就是不經意間轉移一下話題。
轉移話題通常不是完全換一個不相關的話題,它通常與原本話題有關聯,但是討論的立足點發生了轉移。邏輯高手(詭辯者)回答問題時的常用手段是轉移話題,這樣就可以讓自己由被動的回答者變成主動的提問者,從而掌握談話的主動權。這是辯論時特別需要注意的地方。
A 和 B 住在同一個小區。由於物業公司管理不到位,導致這個小區一直髒亂不堪……
A:這小區真髒。
B:隔壁小區更髒,你咋不說呢?
A:這小區真髒。
B:有本事你建個乾淨小區啊。
A:這小區真髒。
B:以我們目前的文化素質,現階段還不太適合住很乾淨的小區。
A:這小區真髒。
B:以前更髒,現在已經不錯了。
A:這小區真髒。
B:再髒也是自己的小區,我為小區裡的高樓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A:這小區真髒。
B:要對咱們小區管理有耐心,別動不動就抱怨。
A:這小區真髒。
B:其實,隔壁小區也一樣,天下烏鴉一般黑,世上根本就沒有乾淨的小區。
A:這小區真髒。
B:我們這麼大的一個小區,問題太複雜,管理沒有你想得那麼容易。
A:這小區真髒。
B:不要再吵了,這個小區不能亂,要穩定!穩定壓倒一切!
A:這小區真髒。
B:凡事都有個過程,現在還不是搞乾淨的時候。
A:這小區真髒。
B:討論這個問題沒有意義,有時間,把自己家打掃乾淨就行了,多去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吧!
A:這小區真髒。
B:你是不是對咱們小區不滿?咱們小區白養活你了,滾!
A:這小區真髒。
B:我知道,你是想換一個物業公司;但你想過沒有,這必定會讓小區動蕩不安。
A:這小區真髒。
B:髒的地方是少數,大多數地方還是好的!
A:這小區真髒。
B:世上沒有絕對的乾淨,只有相對的乾淨。你要多看看那些經常有打架鬥毆的小區,才能感恩我們小區目前多麼安全。
A:這小區真髒。
B:沒有物業公司管理,你連髒小區都住不上,你還有沒有良心!懂不懂感恩?!
A:這小區真髒。
B:髒是髒了點,但改變不了髒,那就改變自己的心態去適應。
這段子有點長了,但讀起來是不是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請不要作太多聯想,就把它當作是在討論小區的環境問題。在這一段對話中,A有兩種可能:
一種可能性是A在陳述了一個事實:這小區真髒。A可能還想就這個事實與B進行討論,也許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A的這句話雖然是批評,但是建設性的,目的是讓小區變得乾淨一點。
另一種可能性是A完全是批判性的,A的「這小區真髒」可能是事實,也可能是觀點。畢竟髒與不髒,每一個人的標準是不一樣的。
B的角色有點怪異。如果他代表著物業,他的話還可以理解。但他顯然和A一樣是利益受損的業主,他的正常回應是讓A指出小區到底哪裡髒,大家能否一起努力要求物業改變現狀,大家能否一起為小區的衛生做點什麼。但B在努力捍衛著物業。在辯論中,這種人倒也不少見。
B顯然認為A不是善意的,所以他的態度是各種反擊。B不接受A的事實陳述,他要努力捍衛小區,不管小區是否真的髒。B用的方法就是轉移話題並不斷加以道德綁架,轉移的手法之多、之寫實令我忍俊不禁。
問題是如果你是A,遇到了B這樣的人怎麼辦?如果我是A,我可能會要求他讓我把小區真髒的事實一條一條說清楚。如果他轉移話題說「你不喜歡小區就走啊」,我會說:
一,我是這小區的業主之一,我按時足額繳納物業費,我有權利要求物業提供清潔服務。
二、我希望小區變得清潔符合包括B在內的業主的利益。
三、B與我同為業主,無權要求我離開小區。
四、我們是人,我們不是豬,人要生活在一個整潔、體面的環境裡。選擇當豬是B的自由,但請B不要妨礙我當人的自由。(前幾天聽朋友說,野生狀態下的豬和放養的豬是挺注意衛生的)。
分兩種情況,如果想繼續辯論的話題就要阻止他轉移話題,別讓他牽著你的鼻子走,要牢牢扣住自己提出的話題,先說個分明。你必贏無疑,因為轉移話題的主要原因是對手認定他在原話題沒有贏的可能。
如果對手繼續轉移話題來謀求主動權的話,我覺得更好的選擇是:結束討論,徹底離開這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