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周夢蝶,典出《莊子·齊物論》,它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主要代表人物莊子所提出的一個哲學命題。在其中,莊子運用浪漫的想像力和美妙的文筆,通過對夢中變化為蝴蝶和夢醒後蝴蝶復化為己的事件的描述與探討,提出了人不可能確切地區分真實與虛幻和生死物化的觀點。雖然故事極其短小,但由於其滲透了莊子詩化哲學的精義,成為了莊子詩化哲學的代表。也由於它包含了浪漫的思想情感和豐富的人生哲學思考,引發後世眾多文人騷客的共鳴,成為了他們經常吟詠的題目,而最著名的莫過於李商隱《錦瑟》「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該作品選用優質黃蠟石籽料,獨籽雕刻。該玉料皮殼毛孔明顯,且非常細膩,其中一處為紅皮。所以,作品的周圍全部做了留皮處理,其中紅皮俏色雕刻蝴蝶,而玉料的玉質感極好,玉化到極致。
正面雕刻莊子,一幅典型的智者模樣的開臉。面容安詳,正在熟睡,頭枕於單手之上,眉頭微鎖,感覺在思考什麼?蝴蝶剛好在頭頂部後側,使得整個雕刻的畫面感與題目完美貼合。
《莊周夢蝶》這個故事是中國哲學思想史上一個永恆的話題,已經被後來無數的學者詮釋了上千年,但是恐怕還未必能完全講得清楚,實際上這個故事講得不一定是夢,莊子只不過借夢和覺來比喻死和生。莊子對人生的處境有深刻的體會,生死就是莊子對人生體會中最深刻的內容之一。莊子很達觀追求自由,而達觀實際上正是對某種無可奈何的處境的態度,或者說一種處理方式,拋開無可奈何這個前提而言也就無所謂達不達觀了,生死正是每個人所必須面對的無可奈何的處境,生無法選擇,死也無法逃避的,莊子在這裡要告訴我們的是生和死的確是有分別的, 就像蝴蝶和莊子,夢和醒終究是有區別的, 「此之謂物化」就是順應變化。死既然是不可知的便無需恐懼它,莊子用這樣一個故事來講述一個很難講清楚的每個人心間存在著的一個問題,這就是「莊周夢蝶」這個故事有無窮魅力最根本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