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3
圖4
小結一下,除去最初的篩查血友病外,APTT實驗現在還主要用來篩查止血的異常,監測肝素以及篩查狼瘡抗凝物。那麼既然有以上幾種可能造成APTT延長,我們又要如何區分呢?這時候APTT糾正實驗這個小可愛就出現了。A:患者血漿與正常混合血漿1:1混合後立即測定APTT;這裡的A,B,C分別對應了報告單中的第7、3、5項。在A中出現了一個1:1的混合血漿,如字面所言這一步是將患者的血漿與正常混合血漿NPP(normal pooled plasma,也有寫作PNP,pooled normal plasma的)。在得到這三個APTT的結果後需要進行一步Rosner指數的計算。RI>15.0:未糾正,提示存在可立即起作用的凝血抑制物(如肝素、狼瘡抗凝物、部分凝血因子抗體)。RI<12.0:糾正,提示內源凝血因子缺乏或存在部分凝血因子抗體。第二部分--溫育試驗:完成立即測定實驗後的血漿放置在37℃的水浴箱中溫育兩小時後測定APTTD:患者血漿與正常混合血漿1:1混合後溫育2小時後測定APTT。若D-A>10秒:提示存在時間依賴性凝血因子抑制物(如VIII因子抑制物)7.關於APTT糾正實驗的幾點討論
(1)NPP的來源主要是商業試劑與實驗室自行配置兩種,本實驗室採用的是自行配置的NPP。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因子穩定時間較短,因此配置好的NPP保存時間不宜過長,本實驗室的經驗NPP在-80℃的條件下保存時間不宜超過兩周。
(2)1:1混合比例的選擇基於因子活性在50%時APTT的結果即可為正常的理論基礎之上產生的。
(3)本實驗室是在總了和國內若干實驗室所採用的標準後決定採用ROSNER指數來判斷APTT是否糾正。大多數選擇ROSNER指數為判斷標準的實驗室認為它是以一個相對關係來判斷,能夠排除試劑種類、固定閾值選擇等問題對結果造成的幹擾。
(4) 除Rosner指數外,也有實驗室將 1:1混合血漿APTT結果恢復到正常參考區間範圍內視為糾正, APTT秒值降低但未到正常參考區間範圍內屬於部分糾正。
(5)為什麼要做溫育實驗?因子抗體的特點主要在於時間溫度的依賴性,在立即實驗時由於因子抗體的活性還沒有產生,實驗結果可能為陰性,但當溫育1-2小時後其活性產生會導致1:1混合血漿APTT的延長。
(6)關於溫育時間1小時還是2小時?同樣也並沒有完全統一的標準,不過在最近的一篇文獻中有病例指出2小時的孵育時間可能造成APTT的假性延長。本實驗室也將進一步考慮是否要將孵育時間更改為1小時[7]。本實驗室現在正在進行的一個溫育時間比較的課題研究,希望能夠找到這幾種方法的區別與準確性。
(7)到目前為止對於糾正實驗沒有統一標準,開展這項實驗的實驗室也都在進行著各種探索。血漿混合的比例、孵育的時間、糾正的判斷標準等都有著不同的標準。但共識是無論是APTT實驗還是APTT糾正實驗,其本質都是一個篩查實驗,無法給出診斷性的結論。個人認為,結合患者病史,治療方案去綜合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這兩個實驗的實驗結果。不必過於深究到底要以什麼標準去做。糾正實驗能提供的是一個診斷思路,幫助我們找到進一步檢查的方向。但是關鍵的還是需要去做下一步的確診性實驗如狼瘡抗凝物,因子活性和因子抑制物檢測等等實驗。
(8)作為實驗室工作人員,我們在分析所有檢測結果之前還要考慮到分析前與分析中的因素,例如抗凝比例是否正確?是否有根據紅細胞壓積調整過採血量?採血過程有沒有肝素汙染?所用試劑的敏感性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優先考慮之後再去進行APTT延長的原因分析。
總體來說,APTT糾正實驗始終是篩查試驗,更關鍵的還是後續的診斷性實驗。本文旨在交流與探討關於APTT與糾正實驗的相關內容,如有任何不妥當之處歡迎指正,也希望學習您實驗室的報告和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