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閱讀興趣如何培養?這一問題相信讓諸多家長勞心費神,今天蘭可琪給大家分享了5個行之有效的親子閱讀經驗。
靠這些經驗,不僅能讓大人每年能讀近百本書,孩子也能慢慢熱愛閱讀。相信這些經驗,能對讀者有所幫助。
經驗一:睡前閱讀
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就如同我們每天需要勞作休息一樣,周而復始的每天堅持,給孩子帶來滿足感和安全感。
當孩子每天在充滿感情的朗讀聲中入睡,父母的關愛會留存在心底伴隨著他成長,這份溫暖的記憶會帶給他愛的信心和力量。
假如孩子很喜歡在睡前聽繪本故事,那我們可以把這個作為親子互動時間,讓孩子通過與父母之間語言的交流,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心和溫暖。
如果,你一天只有15分鐘能夠陪你的孩子,那琪琪建議你在他睡前給他讀一個短的故事。
不要講道理,故事知道所有的東西,你想讓孩子明白的道理故事裡面都有。每天睡前,刷完牙、穿上睡衣,點燃一盞溫暖的小燈,孩子在被子裡,爸爸、媽媽坐在旁邊給他讀書。
如果你們能這樣讀5年、6年甚至8年,那你的孩子就是一個幸福的人。除此之外,睡前故事還能帶來什麼附加價值呢?
據統計,98%的人每天的閱讀時間都不到15分鐘,也就是說只要你和你的孩子堅持做到睡前閱讀,閱讀量就超越98%的人了。
這樣做:
第一,保證了孩子基礎的閱讀量;
第二,這是一個聽讀的過程,而聽讀一點都不會妨礙孩子;
第三,培養了孩子的閱讀習慣,因為他每天都有吸收,就像我挺喜歡的一本書的名字那樣,他是一個「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
睡前故事有助於提高孩子的理解力、想像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對大腦發育有很大的幫助。
同時睡前閱讀也是幼兒文學作品的一部分,大都是作家根據幼兒心理特點,專門為幼兒創作的。有濃鬱的情意,能夠打動孩子們的心;有高尚的童趣,能夠引孩子們發笑,給他們以歡悅和快樂。
閱讀也是積累的過程,即使是天才沒有後天的積累也難成大器,所以堅持親子閱讀,孩子的詞彙量會一直有所積累,記憶力也會在積累的過程中得到提升。
前提是堅持,堅持會讓你看到更優秀的孩子。
經驗二:固定閱讀時間一起閱讀
習慣了早晚刷牙的人,某天不刷,一定會牙癢的睡不著。這就是習慣強迫症。
讓孩子在固定的時間閱讀,實際是在給他們定習慣,讓他們習慣閱讀,離不開閱讀。
12年創作40本獲獎童書、孩子見了就尖叫的美國「故事大王」莫·威廉斯除了是位天才作家,更是一位堅持了14年每周六帶著女兒去圖書館閱讀的好爸爸。
當孩子看到爸爸這麼喜歡讀書,自然也會覺得閱讀很酷,他甚至會在給孩子念書時,故意讀錯,讓孩子來糾正他,培養孩子的專注意識。於是用言傳身教的方法幫助孩子養成了愛閱讀的好習慣。
就如畢淑敏所說——讓孩子愛上閱讀,必將成為你這一生最划算的教育投資。
想要孩子愛上閱讀,自己得先以身作則,做個好榜樣。
家庭環境最重要的因素便是家長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一個愛讀書的家庭,給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
在家裡,父母應儘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看書,做孩子的閱讀榜樣。同時,父母還應鼓勵孩子把繪本中的故事情節或具體內容複述出來,把自己的看法和觀點講出來,然後大家一起分析、討論。
如果經常這樣做,孩子的閱讀興趣就可能變得更加濃厚,同時孩子的閱讀水平也將逐步提高。
沒有讀書愛好的家庭怎麼能培養出愛好讀書的孩子呢?抽些空閒時間,或者在每晚睡前,可以和孩子一起讀書。這要比說上千百遍的「快去學習!快去讀書!」效果好得多。
對於這一點,美國著名教育家吉姆認為:
讀書給孩子聽的作用僅次於擁抱,在這樣的擁抱下,孩子的讀書興趣上來了,熱情高漲了,慢慢的,他們對讀書的態度就變成了我要讀。
因為這是有規律可循的,父母和孩子一起讀書,小孩是一定看得進書的,而一個小孩只要養成了看書的習慣,就會源源不斷地看書。
經驗三:家庭閱讀沙龍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孩子們的閱讀世界不能太孤單,得為他們找個朋友。
從這個意義上講,「家庭讀書沙龍」類似於「親子閱讀」。但它和親子閱讀有根本區別。
親子閱讀是一種閱讀的初始學步,主要針對低幼段的孩子,強調家長對孩子的陪伴和引導,凸顯家長的主體性。而「家庭讀書沙龍」,意在讓家長和孩子組成一個閱讀共同體。
在此共同體中,家長權威淡化,孩子成為主角,由其決定討論的對象,並且進行讀書沙龍的具體組織實施,家長要亦步亦趨,跟隨孩子的思路和步調。
如果孩子爆發潛力,有意外的上佳表現,家長可因勢利導,把思考和討論引向縱深;這時候孩子一般都能理解那些看似超出其認知和思維水平的東西,這對於提升孩子的思維品質,好處顯而易見。
至於具體的實施,下面的做法,可以一試:
1、事先和孩子進行深入的談話,講清楚為什麼要做這件事,獲得其理解和認可,這是前提。
2、每周舉行一次,每次二十到三十分鐘,主題由孩子提前確定並告知爸爸媽媽。
3、具體安排比較靈活,隨時隨地皆可,力求在完全放鬆和高度自由的情況下,獲得較為活躍的思維狀態。
4、在討論的過程中,需尊重孩子的思考和表達,不輕易打斷其思路,即便要否定其某個觀點,也最好用肯定的形式表達。
5、討論完畢後,孩子要把相關內容整理出來,但不是立即進行,而是延後兩到三天。
家庭讀書沙龍最大的困難不在如何組織實施,而在細水長流地堅持,爸爸媽媽的時間總是緊張的,下班後總是很累的。孩子的作業總是很多的,天性總是貪玩的。
要長期堅持,考驗的是時間管理的水平和持之以恆的決心。
曾有一項研究結果表明,一個孩子將來的人生成就,取決於他們家庭裡面聊天的詞彙量,而家庭閱讀沙龍大大提升了孩子的詞彙量及輸出量。
每天聊的詞彙量如果在3000~5000以上的話,孩子將來的收入會增高,他的人生成就也會增大。
經驗四:輸出式閱讀
每次看完書之後聊一聊,其實就是一種表達,如果說閱讀是一種輸入的話,表達就是一種輸出。
親子閱讀是潤物細無聲的滋養孩子的靈魂,如果孩子的表達能力很強,那麼他可能把整個故事講出來,我們這時看到了輸出。
如果孩子表達能力弱,那麼就成了媽媽講,孩子聽,至於聽得怎麼樣?有沒有聽進去,我們父母完全就不得而知。
作為父母的我們在進行親子閱讀後,也要重視孩子閱讀後的延伸活動。因為親子閱讀是輸入,那延伸活動就是輸出。只有把輸入與輸出進行結合,孩子的世界能才暢通無阻。
輸出可以是在孩子聽完一本書之後自己的複述,可以是用畫畫或者繪本戲劇表演等方式去記錄一個故事,但不管選擇何種方式,都要在輸入之後,不間斷地進行輸出。
因為只有不斷地進行輸入和輸出之後,孩子才能真正了解故事,從而轉化成自己的知識。
就像寫作一樣,沒有過硬的知識,瀏覽群書的本事,想寫出一篇爆文簡直就是痴人說夢。
但是,假如你既有知識也有本事,卻沒有寫出來,沒有進行輸出,將知識存封在記憶裡,那也終將被遺忘。
琪琪發現不少父母在觀察孩子「閱讀輸出」表現時,通常以問答方式來進行評量。
例如:講完「貝蒂不想不想去睡覺」後,詢問孩子:「你覺得貝蒂不去睡覺這樣對不對?」這種「是與否」提問法,常讓孩子流於附和或模仿的回應,也是不可取的「閱讀輸出」方式。
但如果是用演講或寫作的形式進行表達,那可以算是非常正式的輸出式閱讀。
一個負責任的家長,真有意親子閱讀的家長,不能只作作樣子。要將親子閱讀進行到底,才能真正培養起孩子的閱讀習慣,讓孩子愛上閱讀。
經驗五:善用資源
童年是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重要時期,大量接觸優秀書籍會對孩子的氣質、性格、觀念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可以說,一個被書香浸潤的童年,將讓孩子受益一生。
除了以上四種方法,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家長還需要善於利用多種社會資源,擴大孩子的視野,拓展孩子的知識面。
第一,經常去圖書館、繪本館、書店,就把那裡當作是你們家的書房。
例如,蘭可琪繪本館內四周環繞一圈的是閱讀臺,上面放置了柔軟的玩偶與靠枕;繪本館裡還有坐墊、帳篷和小沙發,這都進一步豐富了環境的質感。
在這裡,孩子們可以找到自己舒服的方式,隨時隨地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在知識的海洋裡盡情遨遊。
第二,參加各種各樣的閱讀活動。
很多幼兒園、學校都會組織這類活動,這些活動全部都是免費的,家長可以好好利用起來。與其一股腦在家像無頭蒼蠅似的陪孩子閱讀,不如帶孩子去聽真正的專家講故事、開講座。
例如,蘭可琪繪本館有專業的繪本老師,會結合幼兒園課程發展,有計劃地為所有孩子選購適合的繪本及課程。
在這裡,閱讀的方式不僅僅是停留在「看」的層面,孩子們還可以通過蘭可琪故事屋「讀」故事,通過繪畫「畫」故事,通過肢體動作「演」故事……我們尊重孩子們各種各樣的表達,並期待將來與他們共同守候這一獨特的精神家園。
最後,琪琪還要不客氣地再強調一次:家長不愛看書,就別指望孩子主動愛看閱讀,所以趕緊和孩子一起閱讀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