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海研智庫"↑免費訂閱本刊
近年來,臺灣人口老齡化、少子化等問題日益突出,成為社會關注焦點。綠營學者則較為重視人口遷徙問題,憂慮南部人口持續向北遷徙對民進黨在各項選舉中的選情造成影響。
1
當前臺灣人口結構
截至2017年底,臺灣戶籍登記人口為2357.12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裡651.19人。按性別分類,男性人口1171.96萬人,女性人口1185.16萬人,分別佔總人口的49.72%和50.28%。每百女子所當男子數(又稱性別比例,計算公式為男性人口除以女性人口再乘以100)為98.89。2013年之前,臺灣社會男性多於女性,近年來女性外籍配偶的持續增加是造成性別比例反轉的主要原因。
就教育程度看,截至2017年底,臺灣15歲以上人口中,擁有大專以上學歷者為最多,佔44.5%;高中高職學歷者次之,佔30.6%。文盲率呈逐年下降趨勢,約佔總人口的1.21%。若與國際比較,截至2016年底,25至64歲高等教育比例達48%,較聯合國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國家的平均值37%為高,居全世界第4名(加拿大57%、日本50%、以色列50%)。
2017年,臺灣結婚登記對數13.8萬對,結婚率為5.86‰,為2010年以來最低值,主要原因是經濟景氣長年不佳、失業率上升及青年人陷入低薪困境。
以地域分布看,2017年新北市人口數量最多,有398.67萬人,佔臺灣地區總人口的16.91%;位居人口數量第2位至第6位的分別是臺中市(11.82%)、高雄市(11.78%)、臺北市、桃園縣、臺南市。全臺灣69.19%的人口集中於上述6個縣市。
2
臺灣人口結構的主要問題
老齡化問題。自2000年以來,臺灣高齡者(65歲以上)比例呈逐年攀升態勢。至2006年,臺灣高齡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達到10%,臺灣步入老齡化社會。截至2017年底,臺灣15至64歲的工作年齡人口有1712.13萬人,佔總人口的73.02%;65歲以上者326.80萬人,佔總人口的13.86%;0至14歲者309.19萬人,佔總人口的13.12%。法國老齡人口從7%上升到14%用了115年,臺灣從1993年的7.10%到2017年的13.86%只用了24年,臺當局預計這一比例將於2025年升至20%。依賴人口(0至14歲及65歲以上者的合計)對工作年齡人口(15至64歲者)的比例(簡稱扶養比)為36.95%。與世界平均水平54.36%相較,臺灣的扶養比較低,但扶老比例逐年緩升,扶幼比例下降較快。老化指數(65歲以上人口除以0至14歲人口再乘以100)為105.64%,老年人口首次超過幼年人口,老齡化現象嚴重。老化指數超過100的縣市,也從2011年的3個縣市,增加到15個縣市。
少子化問題。2017年,臺灣人口出生率為8.26‰,全年出生人口19.46萬人,同比下降6.62%,主要原因是臺灣都會區生活節奏加快、壓力增大、生活成本攀升,適齡人口生育意願低下。若以自然增加率計(自然增加率指出生人數減去死亡人數再除以年終人口數再乘以1000),2017年臺灣自然增加率0.96‰,同比下降0.57個千分點。據媒體報導,2017年,臺灣的人口出生率是世界範圍內最低的,僅高於新加坡和澳門。儘管臺灣當局陸續出臺多項措施鼓勵生育,但據臺「內政部」的分析,就長期而言,臺灣人口總增加率呈遞減趨勢。
人口遷徙問題。長期以來,臺灣的國際淨遷徙(國際淨遷徙=境外遷入人口+初設戶籍人口-遷出人口)總體呈降低態勢。自2004年,臺灣的遷入人口和初設戶籍者陸續增多,國際淨遷徙人口由負值轉為正值。但是,由於陳水扁當局推行法理「臺獨」,兩岸關係趨緊,導致2007年遷出臺灣人口增加20903人。2008年隨著兩岸關係緩和及馬英九當局修訂「國籍法實施細則」、放寬非臺灣籍配偶入籍的財產限制,加上重新修訂《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縮短大陸配偶入籍年限至6年並溯及既往,至2009年底,臺灣初設戶籍者大幅增加23316人,國際淨遷徙率(國際淨遷徙除以年人口數乘以1000)達1.55‰,達到歷史新高。此後,臺灣淨遷徙人口有所下降,2015年為0.38‰,2017年為0.39‰。
除國際遷徙外,近十年來島內遷徙基本保持在160萬人左右,其中鄉鎮市區內住址變更者佔總遷徙者的比例大體在1/3左右。累計2011至2017年的數據顯示,臺灣北部地區淨遷入12.68萬人為最多,金馬地區淨遷入3.75萬人次之(主要受社會福利措施和小三通影響)。南部、中部、東部地區人口持續淨遷出。臺灣人口向北部集中的態勢進一步強化。
桃園是臺灣人口淨遷入最多的城市
若以縣市別核算,2011年到2017年間,淨遷入人口最多的4個縣市是桃園市、臺中市、金門縣、新竹縣;淨遷出縣市依序由多到少是彰化縣、屏東縣、南投縣、嘉義縣、雲林縣、高雄市、苗慄縣和新北市。影響島內遷徙的主要因素是經濟發展活力和社會福利政策。長期以來,臺灣北部的經濟發展速度明顯高於其他地區,就業機會相應較多,特別是臺灣經濟轉型過程中,其高科技業由於地方性租稅優惠導向,集中於桃園和新竹,加上公共資源的長期傾斜性投放,北部的醫療、就學、文化生活等條件也顯著優於其他地區。地方性福利政策的多寡也是影響人口遷移方向的重要因素。
編輯:潘偉
歡迎關注海研智庫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即可快速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