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口結構簡介

2021-02-13 海研智庫

 提示:點擊上方"海研智庫"↑免費訂閱本刊

近年來,臺灣人口老齡化、少子化等問題日益突出,成為社會關注焦點。綠營學者則較為重視人口遷徙問題,憂慮南部人口持續向北遷徙對民進黨在各項選舉中的選情造成影響。

1

當前臺灣人口結構


截至2017年底,臺灣戶籍登記人口為2357.12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裡651.19人。按性別分類,男性人口1171.96萬人,女性人口1185.16萬人,分別佔總人口的49.72%和50.28%。每百女子所當男子數(又稱性別比例,計算公式為男性人口除以女性人口再乘以100)為98.89。2013年之前,臺灣社會男性多於女性,近年來女性外籍配偶的持續增加是造成性別比例反轉的主要原因。

就教育程度看,截至2017年底,臺灣15歲以上人口中,擁有大專以上學歷者為最多,佔44.5%;高中高職學歷者次之,佔30.6%。文盲率呈逐年下降趨勢,約佔總人口的1.21%。若與國際比較,截至2016年底,25至64歲高等教育比例達48%,較聯合國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國家的平均值37%為高,居全世界第4名(加拿大57%、日本50%、以色列50%)。

2017年,臺灣結婚登記對數13.8萬對,結婚率為5.86‰,為2010年以來最低值,主要原因是經濟景氣長年不佳、失業率上升及青年人陷入低薪困境。

以地域分布看,2017年新北市人口數量最多,有398.67萬人,佔臺灣地區總人口的16.91%;位居人口數量第2位至第6位的分別是臺中市(11.82%)、高雄市(11.78%)、臺北市、桃園縣、臺南市。全臺灣69.19%的人口集中於上述6個縣市。

2

臺灣人口結構的主要問題


老齡化問題。自2000年以來,臺灣高齡者(65歲以上)比例呈逐年攀升態勢。至2006年,臺灣高齡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達到10%,臺灣步入老齡化社會。截至2017年底,臺灣15至64歲的工作年齡人口有1712.13萬人,佔總人口的73.02%;65歲以上者326.80萬人,佔總人口的13.86%;0至14歲者309.19萬人,佔總人口的13.12%。法國老齡人口從7%上升到14%用了115年,臺灣從1993年的7.10%到2017年的13.86%只用了24年,臺當局預計這一比例將於2025年升至20%。依賴人口(0至14歲及65歲以上者的合計)對工作年齡人口(15至64歲者)的比例(簡稱扶養比)為36.95%。與世界平均水平54.36%相較,臺灣的扶養比較低,但扶老比例逐年緩升,扶幼比例下降較快。老化指數(65歲以上人口除以0至14歲人口再乘以100)為105.64%,老年人口首次超過幼年人口,老齡化現象嚴重。老化指數超過100的縣市,也從2011年的3個縣市,增加到15個縣市。

少子化問題。2017年,臺灣人口出生率為8.26‰,全年出生人口19.46萬人,同比下降6.62%,主要原因是臺灣都會區生活節奏加快、壓力增大、生活成本攀升,適齡人口生育意願低下。若以自然增加率計(自然增加率指出生人數減去死亡人數再除以年終人口數再乘以1000),2017年臺灣自然增加率0.96‰,同比下降0.57個千分點。據媒體報導,2017年,臺灣的人口出生率是世界範圍內最低的,僅高於新加坡和澳門。儘管臺灣當局陸續出臺多項措施鼓勵生育,但據臺「內政部」的分析,就長期而言,臺灣人口總增加率呈遞減趨勢。

人口遷徙問題。長期以來,臺灣的國際淨遷徙(國際淨遷徙=境外遷入人口+初設戶籍人口-遷出人口)總體呈降低態勢。自2004年,臺灣的遷入人口和初設戶籍者陸續增多,國際淨遷徙人口由負值轉為正值。但是,由於陳水扁當局推行法理「臺獨」,兩岸關係趨緊,導致2007年遷出臺灣人口增加20903人。2008年隨著兩岸關係緩和及馬英九當局修訂「國籍法實施細則」、放寬非臺灣籍配偶入籍的財產限制,加上重新修訂《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縮短大陸配偶入籍年限至6年並溯及既往,至2009年底,臺灣初設戶籍者大幅增加23316人,國際淨遷徙率(國際淨遷徙除以年人口數乘以1000)達1.55‰,達到歷史新高。此後,臺灣淨遷徙人口有所下降,2015年為0.38‰,2017年為0.39‰。

除國際遷徙外,近十年來島內遷徙基本保持在160萬人左右,其中鄉鎮市區內住址變更者佔總遷徙者的比例大體在1/3左右。累計2011至2017年的數據顯示,臺灣北部地區淨遷入12.68萬人為最多,金馬地區淨遷入3.75萬人次之(主要受社會福利措施和小三通影響)。南部、中部、東部地區人口持續淨遷出。臺灣人口向北部集中的態勢進一步強化。

桃園是臺灣人口淨遷入最多的城市

若以縣市別核算,2011年到2017年間,淨遷入人口最多的4個縣市是桃園市、臺中市、金門縣、新竹縣;淨遷出縣市依序由多到少是彰化縣、屏東縣、南投縣、嘉義縣、雲林縣、高雄市、苗慄縣和新北市。影響島內遷徙的主要因素是經濟發展活力和社會福利政策。長期以來,臺灣北部的經濟發展速度明顯高於其他地區,就業機會相應較多,特別是臺灣經濟轉型過程中,其高科技業由於地方性租稅優惠導向,集中於桃園和新竹,加上公共資源的長期傾斜性投放,北部的醫療、就學、文化生活等條件也顯著優於其他地區。地方性福利政策的多寡也是影響人口遷移方向的重要因素。

編輯:潘偉

歡迎關注海研智庫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即可快速關注

相關焦點

  • 臺灣人口構成
    臺灣省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海域 臺灣由於其歷史發展的原因,人口結構不斷的補充更新,造成現在這種混居格局。 臺灣人口結構現狀:1.臺灣本土原住民;2.鄭和下西洋時期廣東福建地區的移民;3.鄭成功收復臺灣帶過去的一部分漢人;4.日本抗戰結束後留下來的日本人及其後裔;5.1949年國民政府帶過去的軍民。 這樣複雜混亂的族群混居,必然會有文化觀念的衝突。如果沒有強勢領導者的帶領也必然會讓社會群體撕裂。
  • 臺灣地區人口或於今年開始負增長
    臺灣地區人口或於今年開始負增長 2020年10月16日 16:26: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新聞網」)  中國臺灣網10月16日訊 據臺灣《北美智權報》報導,根據臺當局內部事務管理部門統計,截至9月底,臺灣地區人口的自然增加(出生減死亡)數為負11250人。因此,如果在今年剩下的3個月中,臺灣的出生人口不能比死亡人口多出至少1萬人以上,2020年將是近70年以來,臺灣地區人口第一次出現衰退。
  • 臺灣人口面臨「死亡交叉」
    臺灣已進入高齡社會,而且今年起人口面臨死亡交叉。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將反映在勞動參與率下降、扶養比上升,年輕人負擔加重;消費、投資及生產活動所受衝擊不言可喻,經濟恐長期陷入停滯衰退。    據臺灣內政部門8月所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臺灣地區人口有8萬8098人死亡,但卻只有8萬5961人出生;這不僅是死亡人數與新生嬰兒數首度出現交叉,也是臺灣人口自然增加史上首次出現負成長;因而有論者謂之「人口死亡交叉」。
  • 臺灣人口今年將出現負增長
    新華社臺北8月19日電(記者吳濟海、傅雙琪)臺當局發展規劃部門最新推估,臺灣地區總人口將於2020年開始轉呈負增長,比前次推估提前2年。2025年臺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  該部門分析稱,總人口今年開始負增長,主因是今年人口出生數將低於死亡數,人口開始呈現自然減少。
  • 臺灣人口為何持續減少?
    臺灣經濟發展減緩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臺灣和日本一樣逐漸步入少子化老齡化社會。進入二十一世紀後,臺灣發展減速,臺灣的優勢產業只有以臺積電為首的晶片產業。在經濟放緩後,民眾的生活壓力卻日益增長,島內沒有那麼多崗位供年輕人選擇,階級斷層嚴重,社會上升空間極其有限,整個社會沒有生氣。
  • 老化指數破百 臺灣老年人口首超幼年人口
    新華社臺北3月9日電(記者吳濟海)臺灣老化指數在今年2月首度破百,達100.18,這意味著臺灣老年人口第一次超過幼年人口,老齡化現象嚴重。據臺灣內部事務主管部門9日介紹,老化指數是老年(65歲及以上)人口對幼年(14歲及以下)人口的比,當老年人口大於幼年人口時,指數便大於100。
  • 臺灣不得不面對的真相:人口真要減少了
    也就是說,臺灣地區的人口負增長趨勢絲毫沒有改變,甚至更為嚴重。如果按照當前態勢繼續發展,臺灣地區很可能在2020年達到人口總數的最低點。更為糟糕的是,就在這人口不斷降低的情況下,構成臺灣地區人口總數的年齡構成也十分不穩固。在臺灣地區,十五歲以下的孩子在全部人口總數所佔的比例在以每年4%的速度下滑。這使得臺灣地區的少子化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對臺灣地區的發展有著嚴重的影響。
  • 臺灣人口今年開始負增長,比推估結果提前兩年
    【環球時報報導 記者 於名】臺灣「國發會」18日通過人口推估報告(2020—2070年),結果顯示今年總人口將正式轉為負增長,比之前推估結果提前兩年。臺「國發會」每兩年根據最新戶籍人口、出生、死亡及遷徙等相關統計,進行未來50年人口推估。
  • 「死亡人口」>「新生人口」!臺灣人口自然增長由正轉負 - 中國臺灣網
    臺灣人口自然增長由正轉負中國臺灣網8月6日訊 2019年上半年,臺灣死亡人數與新生嬰兒人數首度出現交叉,島內人口自然增長率首次由正轉負。據臺灣《工商時報》5日報導,臺灣今年1至6月共有88098人死亡,卻只有86961人出生;若下半年該趨勢保持不變,此前預期的2020年出現島內人口自然增長由正轉負或將提前一年發生。
  • 臺灣人口2343萬女多於男嘉義縣「最老」
    臺海網1月17日訊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內政部」今天公布統計,2014年底臺灣人口2343萬餘人,女多於男,性比例降至99.68;65歲以上老人比率持續攀升,達12%。「內政部」表示,2014年底臺灣戶籍登記人口2343萬3753人,人口總增加率千分之2.6,較2013年增加0.1個千分點,主要因出生人數多於死亡人數的自然增加現象。
  • 臺灣地區人口構成
    漢族人口中,以閩南人和客家人為兩大分支。閩南人原籍以福建泉州和漳州人最多,客家人原籍以廣東的梅州和潮州人最多。   高山族是臺灣的主要少數民族。對於臺灣的高山族起源說法不一,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臺灣高山族的祖先是從祖國大陸遷到臺灣的。臺灣高山族包括平地高山族與山地高山族兩部分。高山族人口總量一直呈增加趨勢,但所佔人口比重卻不斷下降。
  • 臺灣地區人口分布
    臺灣地區人口分布 時間:2005-11-09 12:58   來源:   臺灣在 17 世紀中葉 (1650) ,漢人主要散布在港口,如安平一帶,廣大西部平原是平埔族人活動的原野。
  • 2020年臺灣人口開始負增長 比推估結果提前兩年
    臺灣「國發會」18日通過人口推估報告(2020—2070年),結果顯示今年總人口將正式轉為負增長,比之前推估結果提前兩年。  臺「國發會」每兩年根據最新戶籍人口、出生、死亡及遷徙等相關統計,進行未來50年人口推估。
  • 臺灣拉響「人口警報」 2019年將出現零增長
    孫立極(臺北):「國發會」的分析指出,臺灣15—64歲工作年齡人口於2015年達最高峰,為1737萬人,2016年開始遞減且漸呈高齡化;民眾平均壽命延長,65歲以上人口所佔比率、人口年齡中位數及老化指數均向上調升;總人口高峰點提前3—4年到來,人口問題惡化快速。為了提升生育率,推後問題發生時間,「國發會」建議鼓勵生育。
  • 臺灣老年人口比例失衡:澎湖最高 臺中最低
    華夏經緯網10月20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根據臺「內政部」最新統計,截至今年九月底,臺灣人口結構老化指數已達到43.67%,雖比發達國家或地區去年平均數77.78低,但與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去年平均15.15%相比仍高出許多,顯示人口老化情形趨於嚴重,再加上出生率近年來偏低,此種情形若持續惡化,將導致贍養負擔過重等社會、經濟、文化、家庭問題。
  • 都是島嶼,臺灣和海南的經濟增速、GDP、人口、人均GDP差距有多大
    分別是臺灣、海南。其中,臺灣島的面積約為3.58萬平方千米,海南島的面積則為3.39萬平方公裡。 崇明島,雖然是全國第三大島,但面積只有1100多平方公裡,和臺灣、海南相比,就小多了。那問題來了,臺灣和海南的經濟增速、GDP總量、人口、人均GDP差距有多大呢?
  • 臺灣人口老化速度兩倍於歐美 2018進入高齡社會
    據APEC(亞太經合組織)及「經建會」人力處的人口推計,一九九三年臺灣老年人口比率達百分之七,預測在二0一八年將攀升至百分之十四。  由高齡化社會進入高齡社會,臺灣歷時約二十五年,與日本相當;但與法國曆時達一百一十五年、美國七十二年、英國四十七年相比,時程快了一倍以上。
  • 臺灣人口即將減少 臺灣準備好了嗎?!
    勞動人口的多寡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競爭本錢,地處東亞的臺灣地區在1945年後的「二戰嬰兒潮」中每年都維持約30萬至40萬名新生兒的出生,但在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後,新生兒在2010年創下歷史新低的16萬名,自此再也沒有回升至1945年後的水平。近期,臺灣一項數據再次給予廣大民眾一個警訊,就是「嚴重少子化」和「超高齡老齡化」。
  • 臺灣提前拉響人口警報 2019年將出現零增長
    孫立極(臺北):「國發會」的分析指出,臺灣15—64歲工作年齡人口於2015年達最高峰,為1737萬人,2016年開始遞減且漸呈高齡化;民眾平均壽命延長,65歲以上人口所佔比率、人口年齡中位數及老化指數均向上調升;總人口高峰點提前3—4年到來,人口問題惡化快速。為了提升生育率,推後問題發生時間,「國發會」建議鼓勵生育。
  • 臺灣社會必須面對的真相:人口真要減少了
    當前的臺灣,除了吵鬧的「藍綠惡鬥」外,還有一個全體臺灣同胞必須共同面對的現實,那就是臺灣總人口真要減少了。依據臺灣戶政部門的數據顯示,2019年臺灣總死亡人口數為175,424人,新生兒數為175,074人,人口淨增長在臺灣地區有統計數據以來首次由正轉負,總計負增長35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