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蛇蠍美人到罪惡都市 黑色電影的魅力
柏林電影節最佳影片《白日焰火》自上映以來,好評如潮。
在片中,廖凡飾演的警察張自力在偵查一起連環碎屍案的過程中,結識了一位受害者的老婆吳志貞(桂綸鎂飾),他漸漸發現死者們與她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自己卻又無可救藥地愛上了這個女人……
《白日焰火》除了男女主角的精彩演出和充滿懸念故事外,電影本身所凸顯出的黑色電影氣質也格外引人矚目。
《好萊塢報導者》就稱讚道:「《白色焰火》是一部氣質迷人的黑色電影」;就連本片導演刁亦男也表示,自己在電影開拍前,反覆觀看了《馬爾他之鷹》、《第三人》等經典黑色電影;也有影迷在片中發現了不少向經典黑色電影《漩渦之外》致敬的臺詞。
至此,讀者不禁要問,什麼是黑色電影?
黑色電影始於二戰
《馬爾他之鷹》成代表作
1946年,二戰的硝煙剛剛結束,像《羅拉秘史》、《雙重賠償》、《馬爾他之鷹》、《愛人謀殺》、《失去的周末》等一連串製作於戰時、風格晦暗的好萊塢電影連續在法國巴黎上映。
這些電影的公映,引發了法國電影評論界的強烈關注。法國影評人尼諾·弗蘭克在給《法國銀幕》的撰文中首次提出了「黑色電影」這個概念。
他認為,黑色電影的興起有著複雜的社會原因。在這之前,美國剛剛結束了持續近十年的經濟大蕭條(1929-1939年),在剛迎來一陣喘息之機時,卻又迅速捲入了二戰。
戰爭陰雲讓人們陷入了悲傷、絕望的情緒,社會秩序也日漸紊亂,金錢對人的吞噬愈加肆無忌憚,這些都為黑色電影的發展提供了基礎。
所以,在黑色電影中,社會大環境陰暗複雜,充斥著暴力、死亡等犯罪現象,人物角色之間的關係也不穩定,但電影中卻有著略帶感傷的人道主義情懷。
1941年,由著名影星亨弗萊·鮑嘉主演的《馬爾他之鷹》,被認為是開啟黑色電影大幕的代表作品。
當時,亨弗萊·鮑嘉還不是日後美國電影學會評選的20世紀最偉大的男演員。他只在一些黑幫片中出演二流角色;本片的導演約翰·休斯頓也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編劇,該片是他的處女作。
亨弗萊·鮑嘉在片中飾演一位私家偵探,某日他受一個貴婦委託調查一樁失蹤案,但隨著調查的深入,不斷有人死於非命,真相也越來越撲朔迷離……
就像西部片、歌舞片、科幻片等等,每一種類型片都有它的特定元素。在黑色電影中,硬漢英雄、蛇蠍美人、罪惡都市……它有著自成一派的世界觀和電影觀。
冷酷無情,忠於職業
男主角多為硬漢偵探
黑色電影的故事不少都脫胎於硬漢派偵探小說,電影男主角來源於小說中的硬漢偵探。當然,並不是所有黑色電影中的男主角都是偵探,如《倒扣的王牌》中的男主角是一位擅長炒作的新聞記者、《日落大道》中的男主角則是一位落魄的編劇。
早在上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硬漢派偵探小說在美國興起,雷蒙·錢德勒、戴許·漢密特等人的小說都大受歡迎。
這些小說中的主角表面上大多性格冷酷,他們總是過度抽菸,衣著邋遢,辦公室更是一團糟。他們因為看透世情而顯得世故。
銀幕上,這些硬漢形象在冷色調的光影襯託下,愈加冷酷,殘酷的生存環境讓他們遵循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奠定硬漢偵探形象的角色是《馬爾他之鷹》中的薩姆·斯佩德。影片改編自達希爾·哈米特的同名原著偵探小說。電影中的斯佩德是一名不講道德,沒有同情心的人物。
他可以看到自己的搭檔邁爾斯被謀殺,卻無動於衷;斯佩德還與邁爾斯的老婆有染,且並非出於真情。
黑色電影中硬漢人物儘管冷漠無情,但他們卻忠實於職業道德,有著契約精神,不會因為生命受到威脅或者委託人被害就停止調查。
雷蒙德·錢德勒筆下的私家偵探菲利普·馬洛,連續在《夜長夢多》、《再見吾愛》、《湖上豔屍》等黑色電影中出現過。
這些電影都集中展現了菲利普·馬洛忠誠於客戶、忠誠於私家偵探這個身份的特質。馬洛有一句名言:「偵探工作一旦啟動,就沒有結束的理由,即便最初的客戶已喪命。」
美豔過人,蛇蠍心腸
女主角往往玩心計
莎朗·斯通最為人所熟知的形象,毫無疑問要屬《本能》中那個性感、貪婪、狡猾、嗜血的蛇蠍美人。
作為黑色電影中不可或缺又極具噱頭的一個元素,片中的蛇蠍美人憑藉自己的美色與殘忍的手段,去控制著男性角色,以獲得權力與金錢。
《雙重賠償》中的女主角史坦威克是個典型的蛇蠍美人。她性感美豔、聰慧過人,一方面利用男主角的好色與軟弱,助自己完成周詳的犯罪——殺人騙保,另一方面她又隨時準備背叛這個情人,在犯罪得逞後她又設計讓男主角慘死。
在黑色電影《夢醒尖叫》中,編劇一開場就拿蛇蠍美人開涮。只見三個男人坐在酒吧檯上議論女人,其中一個說道:「女人都一樣。」另一個回答道:「是,她們會要了男人的命。」
導演深知蛇蠍美人魅力巨大,因而在黑色電影中,她們的閃亮登場往往魅惑十足,尤其是通過女性修長的大腿來展現。
譬如《再見吾愛》中的沃爾瑪、《郵差總按兩次鈴》中的科拉,在第一次出場時都是在夢幻的燈光照耀之下,先展示一雙赤裸白皙的長腿,鏡頭從腿移到整個身體,再切回美麗的臉龐。
當然,偶爾也有良心發現的蛇蠍美人形象,但這樣的角色設計往往與黑色電影格格不入。在《湖上豔屍》的結尾,蛇蠍美人突然放棄了金錢夢想,成為了私家偵探菲利的賢妻;《逃獄雪冤》中的亨弗萊·鮑嘉最後居然與蛇蠍美人勞倫·白考爾雙宿雙飛。這樣的情節設計,難免為黑色電影撒了一把狗血。
犯罪案件不可缺
欲望都市成背景
在黑色電影所有的特徵中,犯罪可能是最重要的一個元素。敲詐、勒索、盜竊、販毒、謀殺等各種罪行層出不窮,它們為電影中生死一線的正邪搏鬥,提供了最佳的敘述舞臺。幾乎很難找出一部黑色電影與犯罪無關。即便是像《日落大道》,以諷刺好萊塢虛假夢幻為主的黑色電影,開場也是一群警察在勘察一場謀殺案的犯罪現場。
著名的黑色電影研究專家雷蒙·博爾頓曾說:「黑色電影中犯罪,是從犯罪者的視點進行敘述,並貫穿全片。比如《不夜城》,電影從開場到結束,犯罪活動一直在進行中。觀眾通過罪犯的視角,感受他一直在被跟蹤、調查、訊問、追逐,直至最後被擊斃。」
這些案件被構建的最佳地點自然就是大都市。1920年開始,美國的大城市飛速發展,到了1940年代,也正是黑色電影勃發之時,美國社會已經進入了高度城市化的階段。
城市的繁榮伴隨著大量人口湧入,人們為了追尋心中的美國夢而無所不盡其極。之後的經濟大蕭條又讓大量人口失業,無數流離失所的民眾又引起各種社會矛盾,城市犯罪率激增。
評論家約翰·貝爾頓在其著的《電影與大眾文化》一書中,談到了1940年代黑色電影的特質:「黑色電影中的紐約城變成了一座城市地獄,居住著各種心懷不滿與異化嚴重的居民,他們將自己投身於由工業化、城市化帶來的犯罪與墮落之中。」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