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雙重賠償》是由美國的比利·懷德導演的黑色電影經典之作,故事講述一位有婦之夫Phyllis勾引保險銷售Walter謀殺丈夫,而想得到意賠償保險金,卻在此過程中被Walter好友Barton偵察出她的計劃,最終兩人都受到了應有懲罰。作為一部四十年代的老片,它的美學總體上是經典好萊塢的特徵,可以說說非常「純電影」的,在加上導演比爾·懷爾德深受德國表現主義影像,這部作品堪稱黑色電影中的經典。
一、 表現主義的光線運用及構圖:塑造黑色人物
作為黑色電影的經典代表作,《雙重賠償》的影調多為暗黑調,很少有非常光明的色調。導演運用表現主義形式的色彩與構圖,將外部世界轉化為主角內心的折射,極具影像化地塑造了黑色的人物形象。
在本片中,場景的布置極有黑色趣味,空間中的光暗設置,布景形成的壓抑感非常強烈,使得黑色人物形象的符號化尤為明顯。片中百葉窗所造成的光影效果,以及明暗大光比的反差,各種陰影的製造,將人物之間相互猜疑的黑色氣氛營造的緊張生動,成功塑造出壓抑、悲觀的黑色人物形象。打造黑色影調,強化了人物的內心,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立體。此外,影片大量使用中近景以及特寫鏡頭,情緒性在人物面部表情上抒發出了個人的矛盾和複雜的情感,使觀眾更接近人物內心。
二、 希區柯克的敘事技巧與手法:營造懸念氣氛
黑色電影原本就吸收了西部片、德國恐怖片、法國存在主義哲學以及希區柯克驚悚片的特點。《雙重賠償》裡無疑有很明顯的希區柯克的影子。
《雙重賠償》採用倒敘,將兇手直接暴露給觀眾,這種一開始就揭示犯罪人的方式與希區柯克所喜歡採用的方式非常相像,在《認識電影》裡希區柯克曾說道:「殺人並不可怕,殺人前的準備工作才可怕。」《雙重賠償》無疑將這種黑色氣氛營造出了這種驚險刺激,帶領著觀眾一步步深入劇情。同時倒敘加深往事不堪回首之感,更加渲染了黑色氣氛。
片中有希區柯克的影子不僅是在敘事手法上,還表現在劇情內容上。希區柯克的「轉角理論」主張觀眾所得知的信息要多於片中人物所知的信息,這樣有利於黑色緊張氣氛的營造,加強了觀眾觀看時心理機制的緊張感。片中Phyllis躲在Walter家門後為了避免Barton發現的一場戲,不僅僅將劇情推動到了一個高潮點;而且將這種氣氛渲染到了極致,觀眾顯然知道門後躲著Phyllis,而片中的Barton卻蒙在鼓裡,這使得觀眾心繫人物命運,仿佛在這種虛擬的在場中成為了第三方。其實,這同樣也是經典的好萊塢敘事手法:劇情一波三折,不分散觀眾注意力,引導觀眾進入劇情。
希區柯克的敘事技巧與手法給了黑色電影很多的經驗,《雙重賠償》裡對黑色氣氛的營造無疑也是使它成為經典黑色電影的一大重要要素。
三、 世界大戰後社會凋敝與蕭條:表達黑色主題
黑色電影的形成有著特殊的社會背景。當時世界大戰結束後,男人在戰場上戰死,因而在社會生活中逐漸缺席,於是婦女開始面向社會。在《雙重賠償》中,我們可以看到,女主角的形象顯然是典型的蛇蠍美人,其黑色性格正是在這種社會因素的背景下突顯出來的。而她之所以這麼做,其動機最直接的一點正是改變身份階級的欲望。
在很多西方文學中,這樣的例子有不少;這可能讓很多人能夠想到法國作家司湯達小說《紅與黑》中男主人公於連的形象。為了跨越階層不得不以自己的外貌進行「色誘」。這體現了大環境下人物的病態,又借人物來以小見大反映社會問題。不同的是,《紅與黑》創作的時代背景還是法國大革命失敗時期,當時女性的地位仍然處於弱勢,基本還是以男人主宰女人的命運為大趨勢,而到了世界大戰結束後,如本片《雙重賠償》裡一般,女性開始形成自我的的意識,甚至在本片中,女主角可以操控好幾個男性、主宰男性的命運了。正體現了世界大戰結束時的一種說法有關:女性是蛇蠍美人,男性易被引誘。信任感也許早已蕩然無存。
世界大戰後,尼採發出:「上帝已死。」的宣言。片中人物充斥著的黑色情緒,黑色主題在黑色氣氛中體現,片中所有人物都存在著猜忌,人們心中信仰的精神支柱已經崩塌。 《雙重賠償》中人物都沒有自己的信仰,信仰的缺失造成人性的扭曲,這也是影片想表達的另一個黑色主題。
《雙重賠償》無論是在視聽、敘事、與主題意義上,都有著黑色電影的特性,它豐富了黑色電影的風格,為之後的黑色電影提供了重要的美學經驗。並且堯叔也補充道,黑色電影,它不僅僅是風格,而且也是類型電影中,一種重要的類型電影;與二戰之前好萊塢電影諸如《魂斷藍橋》、《羅馬假日》等經典抒情溫情電影相比,黑色電影帶來的現實性、關於人之精神狀況等問題給予觀眾的思考性或許是更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