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原著《流浪地球》英文版,為何讓人如此激動?丨讀書者說

2020-12-11 易天極教育

劉慈欣同名中篇小說改編的《流浪地球》即將正式上映。

電影海報

很多參加過試看片活動的學者、作家、記者、名流等都很激動,認為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就要開啟。並且掀起一陣新的期待《三體》影視化產品成功出現的熱潮。

作為監製的大劉本人似乎也比較滿意,但還是在採訪中留有餘地:「當然《流浪地球》的成功,會給之後中國的科幻電影一個很好的開端和起步。」畢竟票房目前還是個問號。

因為選角、或者就是對科幻的陌生,網上也出現了別的聲音。

《中國青年報》一位記者觀影后說:

「大年初一你去看《流浪地球》,未必打到個人觀影史的驚豔分,但肯定會感覺:天,總算正常了,這口氣久違地順了。國產科幻片需要一個『正常』的元年。」

而科幻作家陳楸帆則撰文說,在觀看過程中,他需要不斷提醒自己「這真的是中國自己拍出來的科幻片」。

「對於我來說,《流浪地球》最大的成就在於解決了一個困擾中國科幻電影多年的難題:如何將中國人和中國元素不違和地融入科幻設定中。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接受美學問題,跟科幻類型的舶來品源頭有關,也與觀眾長期形成的審美習慣有關。」

「《流浪地球》中的中國人和中國元素真正做到了基本不雷、不尬,不囧,從最小的標識符號、器具細節,到末日後的中國城市景觀、地下城春節,再到中國人成為救世英雄,中國「歸鄉」情節的普世化升華,無不自然流暢,服務於主題故事,又讓觀者能夠產生結構性的文化共鳴與審美體驗,這真的是不下一番苦功夫,光模仿歐美科幻片皮毛必然是無法做到的。我們終於有了真正屬於中國人自己的科幻商業大片,以中國人所熟悉的情感結構與審美方式去講述一個關於科技、時空、文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故事。」

聯想前段時間《巨齒鯊》裡李冰冰的表演和國語都有人表示違和和質疑,這麼看來,《流浪地球》邁出了那一步。

其實,國外的觀眾也開始期待。

隨著目前北美、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將於2.8上映,外國朋友表示看好:

「太驚豔了。誰知道呢,中國也許就是地球上最後一個超級大國。畢竟人家剛在原本不可能登陸的月球背面,登陸了。」「中國在觀念上對未來的看法就更多指代的是合力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而不是個人英雄主義,不論是預告片還是原著都透露出這個信息。」

Gautham Shenoy撰文《講述中國故事:中國科幻文學的崛起》稱《流浪地球》是實現零突破的科幻大片(China’s breakout sci-fi blockbuster)。

陳楸帆用一句來概括《流浪地球》的故事核心:

未來,太陽膨脹將吞沒地球,人類不得不團結一致,建造遍布全球的巨大行星發動機,將整個地球推離現有軌道,前往宇宙深處尋找新的家園。

他還點評說,這是非常典型的劉慈欣式宏大想像,在行星尺度上製造極端情景與終極抉擇,以及由此而帶來的崇高審美體驗。

將地球變為超大型宇宙飛船?劉慈欣的原著充斥著對未來馳騁的想像,精準而又壯觀的細節描寫,以及一波三折的人類命運。

1

開頭部分

我沒見過黑夜,我沒見過星星,我沒見過春天、秋天和冬天。我出生在剎車時代結束的時候,那時地球剛剛停止轉動。

I have never seen the night. I have never seen the stars. I have never seen spring, fall, or winter. I was born as the Braking Era ended, just as the Earth stopped turning.

地球自轉剎車用了四十二年,比聯合政府的計劃長了三年。媽媽給我講過我們全家看最後一個日落的情景,太陽落得很慢,仿佛在地平線上停住了,用了三天三夜才落下去。當然,以後沒有「天」也沒有「夜」了,東半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有十幾年吧)將處於永遠的黃昏中,因為太陽在地平線下並沒落深,還在半邊天上映出它的光芒。就在那次漫長的日落中,我出生了。

It had taken forty-two years to halt Earth’s rotation, three years longer than the Coalition had planned. My mother told me about the time our family watched the last sunset. The sun sank very slowly, as if stuck on the horizon. It took three days and three nights to set all the way. Of course, afterward there was no more 「day」 or 「night」. The Eastern hemisphere was shrouded in perpetual dusk for a long time, maybe a decade or so. The sun lay just below the horizon, and its glow filled half the sky. And during that endless sunset, I was born.

黃昏並不意味著昏暗,地球發動機把整個北半球照得通明。地球發動機安裝在亞洲和美洲大陸上,因為只有這兩個大陸完整堅實的板塊結構才能承受發動機對地球巨大的推力。地球發動機共有一萬二千臺,分布在亞洲和美洲大陸的各個平原上。

Dusk did not mean darkness. The Earth Engines brightly illuminated the whole Northern hemisphere. They had been installed all across Asia and North America—only the solid plate structure of these two continents could withstand the enormous thrust they exerted. In total, there were 12,000 engines scattered across the Eurasian and North American plains.

從我住的地方,可以看到幾百臺發動機噴出的等離子體光柱。你想像一個巨大的宮殿,有雅典衛城上的神殿那麼大,殿中有無數根頂天立地的巨柱,每根柱子像一根巨大的日光燈管那樣發出藍白色的強光。而你,是那巨大宮殿地板上的一個細菌,這樣,你就可以想像到我所在的世界是什麼樣子了。

From where I lived, I could see the bright plasma beams of hundreds of engines. Imagine an enormous palace, as big as the Parthenon on the Acropolis. Inside the palace, countless massive columns rise up to the vaulted ceiling, each one blazing with the blue-white light of a fluorescent tube. And you, you are just a germ on the palace’s floor. That was the world I lived in.

2

將要來臨的氦閃爆發

終於,我們看到了那令人膽寒的火焰,開始時只是天水連線上的一個亮點,很快增大,漸漸顯示出了圓弧的形狀。這時,我感到自己的喉嚨被什麼東西掐住了,恐懼使我窒息,腳下的甲板仿佛突然消失,我在向海的深淵墜下去,墜下去……和我一起下墜的還有靈兒,她那蛛絲般柔弱的小身軀緊貼著我顫抖著;還有其他孩子,其他的所有人,整個世界,都在下墜。這時我又想起了那個謎語,我曾問過哲學老師,那堵牆是什麼顏色的,他說應該是黑色的。我覺得不對,我想像中的死亡之牆應該是雪亮的,這就是為什麼那道等離子體牆讓我想起了它。這個時代,死亡不再是黑色的,它是閃電的顏色,當那最後的閃電到來時,世界將在瞬間變成蒸汽。

Finally, we glimpsed the gut-chilling flame. At first, it was just a point of light on the horizon, but it quickly grew into a blazing arc. I felt my throat close up in terror. It seemed as if the deck beneath my feet had suddenly vanished. I was falling into the blackness of the sea, falling... Linger fell with me, her spindly frame quivering against mine. Our classmates, everyone else, even the entire world fell into the abyss. Then I remembered the riddle. I had asked our philosophy teacher what color the wall was. He told me that it was black. I thought he was wrong. I always imagined the wall of death would be bright as fresh snow. That was why I had remembered it when I saw the wall of plasma. In this era, death was no longer black. It was the color of lightning, and when that final bolt struck, the world would be vaporized in an instant.

三個多世紀前,天體物理學家們就發現這太陽內部氫轉化為氦的速度突然加快,於是他們發射了上萬個探測器穿過太陽,最終建立了這顆恆星完整精確的數學模型。

Over three centuries ago, astrophysicists discovered the conversion rate of hydrogen to helium in the interior of the Sun was accelerating. They launched thousands of probes straight into the Sun to investigate, and eventually developed a precis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star.

3

逃亡計劃

人類的逃亡分為五步:第一步,用地球發動機使地球停止轉動,使發動機噴口固定在地球運行的反方向;第二步,全功率開動地球發動機,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飛出太陽系;第三步,在外太空繼續加速,飛向比鄰星;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轉,掉轉發動機方向,開始減速;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鄰星軌道,成為這顆恆星的衛星。人們把這五步分別稱為剎車時代、逃逸時代、流浪時代Ⅰ(加速)、流浪時代Ⅱ(減速)、新太陽時代。

Humanity’s escape was a five-step process. First, the Earth Engines would generate thrust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of Earth’s movement, halting its rotation. Second, operating at full capacity, the engines would accelerate Earth until it reached escape velocity, flinging it from the solar system. Third, Earth would continue to accelerate as it flew through outer space toward Proxima Centauri. Fourth, the engines would reverse direction, restarting Earth’s rotation and decelerating gradually. Fifth, Earth would enter into orbit around Proxima Centauri, becoming its satellite. People called these five steps the 「Braking Era」, the 「Deserting Era」, the 「First Wandering Era」 (during acceleration), the 「Second Wandering Era」 (during deceleration), and the 「Neosolar Era」.

整個移民過程將延續兩千五百年時間,一百代人。

The entire migration process was projected to last 2,500 years, over one hundred generations.

4

太陽危機下的人類疏散

升降梯的載運量很小,要把這座城市的36萬人運出去需要很長時間,但也沒有必要去爭奪生存的機會,聯合政府的危急法把一切都安排好了。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lifts was very limited. It would take ages to move all three hundred and sixty thousand residents to safety, but there was no need to scramble for a place on the lifts. The Coalition’s Emergency Act had made all necessary arrangements for the evacuation.

古代曾有過一個倫理學問題:當洪水到來時,一個只能救走一個人的男人,是去救他的父親呢,還是去救他的兒子?在這個時代的人看來,提出這個問題很不可理解。

Past generations once grappled with an ethical dilemma. A man is faced by rising floodwaters and can only save one other person. In this situation, should he save his father or his son? In this day and age, it was unbelievable that the question had ever been raised at all.

當我到達中心廣場時,看到人們已按年齡排起了長長的隊。最靠近電梯口的是由機器人保育員抱著的嬰兒,然後是幼兒園的孩子,再往後是小學生……我排在隊伍中間靠前的部分。爸爸現在在近地軌道值班,城裡只有我和媽媽,我現在看不到媽媽,就順著長長的隊伍跑,沒跑多遠就被士兵攔住了。我知道她在最後一段。

When I arrived in the plaza, I saw that people had already begun to arrange themselves in a long line according to age. At the front of the line, closest to the lifts, stood robotic nurses, each cradling an infant. Then came the kindergartners, followed by th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My place was in the middle of the line, still rather close to the front. My father was on duty in low-Earth orbit, leaving only my mother and myself in the city. Unable to see her, I began to run along the unending line of people, but I had not run far before I was stopped by soldiers. I knew she stood at the very back.

在電影裡,地下城的舞獅、捏糖人、打麻將都有呈現,大劉說電影將中國人對故土和家的情感在太空尺度上展示了出來。

然而在小說創作的時候,他告訴《三聲》:

「科幻文學最珍貴的一點是,在科幻文學裡,人類是作為一個整體出現的,它裡面的種族特徵並不那麼強烈,這也是最讓我珍視的一點。所以從我自己的角度來說,通過科幻展示中華文化的某些東西,並不是我的目的。但我作為一個中國人,血液裡就滲透著中華文化的基因,不用特意彰顯,肯定有。」「就說《流浪地球》,我選擇這種方式逃離,我當時並沒有任何意識,別人提醒我我才發現的,這是典型的中華思維,表現了中華文化的故土情結、回鄉情結。但是我寫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直到最近拍成了電影,我才意識到。」

他還說,這次是把對世界末日的思考,第一次帶入了中國電影。

「中國以前沒有這個概念。這是很大的突破。這個突破在於,世界末日在世界電影屢見不鮮,但這次是把中國的文化和情感,放在了世界末日裡面。」

前些日子,中國科技館宣布永久館藏《流浪地球》電影,這是它首次收藏電影作品。

當時有科學家在現場。

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科技質量處處長、嫦娥四號任務核心論證專家王倩說,影片展現了地球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載體,體現了生命的傳承、文化的傳承和愛的傳承。

除了已經有英文版、將要有德語版等更多版權的《流浪地球》原著小說,另外推薦一本書,叫《流浪地球電影製作手記》。

這是一本對「零突破」的紀錄。導演郭帆說,該片有3000張概念設計圖,8000張分鏡頭畫稿,10000件道具,100000延展平米實景搭建,人員涉及7000多人。書中有一些記錄和製圖。

據說該片70%以上特效是國產特效公司做的,剩下的也是中外合資公司製作的。

該片花了8個月建立「世界觀」。編劇們把從今天到100年之後的世界都描繪一遍。還請了4位中科院科學家協助。

這裡有一段視頻,「創想特輯」,特輯中影片原著兼監製劉慈欣以第一人稱視角口述了想像成為影像的感受,帶領我們走進了影片幕後,空間站、太空艙、地下城、運載車悉數呈現。

Gautham Shenoy認為116年來中國的科幻邁了好幾大步,不僅在國內也在國際上很受歡迎勢頭很猛。還稱科幻文學為繼功夫之後,中國又一大文化輸出。中國科幻進軍西方市場的旅程,才要剛剛開始。

116 years later, science fiction in – and from –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s come a long way since then, to become what is arguably the most popular genre of literature in China and with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science fiction picking up pace and finding a ready and eager audience – to the extent that some have even referred to it China’s greatest cultural export since kung fu – one can safely say that Chinese SF’s journey to the west (and elsewhere) has only just begun, with its star showing no signs of diminishing.

春節將至,祝大家過年好!除了上述兩本書,或更多中國原創的科幻,《射鵰》英文版的第2本也剛出了,也是個好選擇。

感謝中國教育圖書進出口有限公司(China Educational Publications Import & Export Corporation)提供《流浪地球》英文版,

英文版翻譯Elizabeth Hanlon。

來源:中國日報雙語新聞

編輯:左卓

實習編輯:陳月華

相關焦點

  • 流浪地球英文版書評,國外科幻迷贊劉慈欣是活著的傳奇
    《流浪地球》是劉慈欣短篇小說的代表作,其電影版也曾是現象級作品。原著故事講述的是在太陽即將毀滅時,變成了死亡和恐怖的象徵。 不願意坐以待斃的人類選擇了實施龐大的地球逃脫計劃。《流浪地球》英文版已經在國外出版一年多,小說中收錄了流浪地球、中國太陽、微紀元等獲獎佳作。劉慈欣獨特的龐大世界觀和天才想像力,能夠輕易讓讀者讀到腦內爆炸,收穫好評如潮。有國外書迷甚至說「他好像迅速厭煩了這些宏大的創意,所以只能草草寫完。」「它是我的,你們不許讀!」
  • 流浪地球英文版好評如潮,國外科幻迷贊劉慈欣「活著的傳奇」
    《流浪地球》是劉慈欣短篇小說的代表作,其電影版也曾是現象級作品。原著故事講述的是在太陽即將毀滅時,變成了死亡和恐怖的象徵。 不願意坐以待斃的人類選擇了實施龐大的地球逃脫計劃。
  • 武漢女孩設計《流浪地球》英文版封面
    《流浪地球》小說英文版封面陳婉清畫的劉慈欣肖像  長江日報訊(記者馮愛華)春節期間最火的電影莫過於《流浪地球》,其原著——由劉慈欣創作的同名中篇小說也備受關注。其實早在2013年,小說《流浪地球》就已由亞馬遜旗下出版社出版英文版,並面向全球發行,而該書的封面正是由武漢女孩陳婉清設計。10日,陳婉清接受長江日報記者採訪,透露她如何設計《流浪地球》封面及為劉慈欣畫肖像。
  • 45億票房的《流浪地球》,劉慈欣能分到多少?
    「起初,沒有人在意這一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燃燒了半年的澳洲山火終於被撲滅,這場山火導致許多動物失去了生存的家園,個別物種也因此面臨著滅絕。這段話節選自劉慈欣的《流浪地球》。
  • 劉慈欣《流浪地球》原著,以如此戲劇化的形式結尾,有何深意?
    《流浪地球》這部電影我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電影主要講述:太陽即將發生氦閃,這種變化會導致太陽急劇衰老,並最終摧毀整個銀河系,這肯定也包括我們的地球了。我們肯定不會老老實實的等死,因此全世界的科學家聯合起來,發起了「流浪地球」計劃,這個計劃說簡單點就是把地球從太陽系挪到一個新的星系以此延續人類文明。當然,事情肯定不會這麼簡單,小編只是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大家都看過電影或者小說,細節就不用我再費口舌了!
  • 《流浪地球》不科學?劉慈欣的答案在這裡
    導讀2019年春節檔期電影票房冠軍非《流浪地球》莫屬。作為這部電影的原著作者、電影監製的劉慈欣在山西陽泉家中接受了媒體獨家專訪, 回答了部分網友關心的問題。可在《流浪地球》裡,你讓吳京去這麼幹,那電影的時間可能要拉長很多。所以在遵守科學原理的基礎上,又保證電影的可視性,可看性。問:《流浪地球》會拍成系列嗎?劉慈欣:這不該問我,去問製片方導演,拍不拍不是我能決定的。
  • 劉慈欣《三體》與《流浪地球》,文明為何要永遠恐懼恆星的力量?
    點擊關注哦   劉慈欣《三體》與《流浪地球》,文明為何要永遠恐懼恆星的力量?   恆星   說起劉慈欣,就不得不提讓他爆火的經典代表作《三體》,提起《三體》又不得不說最近爆火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這兩個出自大劉筆下硬派科幻的作品
  • 46億票房的《流浪地球》,劉慈欣能分多少?難怪他不想拍《三體》
    1999年,那時候的劉慈欣還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電力工程師,而那一年他發表了《流浪地球》小說,但僅僅只收到了2000元的稿費。46億票房的《流浪地球》,劉慈欣究竟能分多少?難怪他不想拍《三體》2019年,同名電影《流浪地球》上映,最終票房高達46億,這樣的驚人成果已經讓這部電影成為了國內電影科幻片的一部現象級著作。《流浪地球》電影走紅之後,很多人都極為好奇,劉慈欣作為原小說作者憑仗這部電影究竟能分到多少錢呢?
  • 《流浪地球》結尾處彩蛋無人能懂,作者劉慈欣卻早已埋下伏筆
    《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力壓莫言,餘華等作家,以年入2000萬w版稅收入位列作家榜首富。但是卻有人說把他抬的太高了,他不應該在此列。但是近期他又出神作,攜帶實力作品殺出重圍,位列冠軍,狠狠地打了說他不行的人的臉。也讓人再次見識到科幻的「燒腦」之力。《三體》《流浪地球》後劉慈欣再出神作,網友直呼:「太燃了」。
  • 深度解讀: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眼中的AI模型?
    流浪地球計劃科幻情節又是出於什麼樣的科幻背景下創生的?下面編者帶大家一起來解讀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眼中的AI模型?劉慈欣之地球為何流浪——科幻背景起源地球為何要流浪?據科學家估測,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達93億;1萬年後,地球人類將滅絕的概率為95%;1萬億年後,太陽將不復存在。研發AI人工智慧,加速AI智能多維度發展,並融合機器智能、智能生物以及新能源,是為了人類更遙遠的未來!
  • 比《流浪地球》還好看的科幻大片是什麼?是劉慈欣的迷人腦洞
    豆瓣上,《流浪地球》的熱評第一條是這樣說的:這是華語電影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科幻大片,劉慈欣的硬核科幻設定、東方式的家庭理念核心、地心引力與星際穿越的融合、意料之外的特效大場面超讚,比肩好萊塢。當然,談到這部電影的成功,首先離不開的是原著作者劉慈欣。
  • 《流浪地球2》定檔!郭帆繼續指導、或拍原著悲情結尾
    昨日(11月26日),新增了11分鐘內容的《流浪地球加長版》國內上映,在首映活動期間,官微也正式宣布,《流浪地球2》定檔2023年大年初一。陣容方面,目前確認由前作郭帆導演繼續指導,影片仍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
  • 童書推薦|春節檔「C位」《流浪地球》只是穿了原著的衣服
    今年春節,朋友圈被《流浪地球》刷屏了,劉慈欣原著,特效媲美好萊塢水準,讓這部電影成為春節檔「C位」影片。電影在網上呼聲很大,但是只借鑑原著的背景,弱化一些核心情節,在原著黨看來還是不夠過癮。那我們看看原著說的是什麼。《流浪的地球》也有一本青少版的,適合7~14歲的孩子閱讀。
  • 劉慈欣《流浪地球》再次來襲,是否能超過《三體》的成就?
    據悉,由峨影集團聯合出品, 郭帆 執導,劉慈欣監製,吳京、李光潔、吳孟達等主演的電影《流浪地球》全新版別《流浪地球騰躍2020特別版》將於11月26日在院線公映。早在今年7月,導演郭帆就在採訪中洩漏《流浪地球》將重映的音訊,時隔近兩年,信任咱們再次看到這部全新版別的《流浪地球騰躍2020特別版》會有不一樣的感觸。那麼就跟小K一起了解一下這部新版電影吧!
  • 為何劉慈欣不想拍《三體》?《流浪地球》票房46億多,他分多少?
    為何劉慈欣不想拍《三體》?《流浪地球》票房46億多,他分多少?《流浪地球》票房46億多,他分多少?《流浪地球》是一部科幻電影,由郭帆執導,吳京特別出演,屈楚蕭、李光潔、吳孟達、趙今麥領銜主演,於2019年2月5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 電影《流浪地球》特效厲害,畫面精緻,看完讓人熱淚盈眶
    昨天看了《流浪地球》電影,就衝著是劉慈欣的原著,就非常值得看,他的想像力,他的格局真的是太大了。看了電影,感覺非常震撼,畫面,特效,宇宙,地球,木星,空間站,比之前看過的那些國際大片我認為有過之而無不及。小編今天就對這部電影談一些自己的觀點。
  • 地球還在的人沒了?別讓流浪地球的算術漏洞成真
    文:梁建章、黃文政最近,根據劉慈欣同名科幻小說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引起了熱議。很多科學家指出了原著中一些有悖物理規律的漏洞,而我們則發現原著有個算術漏洞,導致小說中的一個基本政策犯了方向性錯誤。有漏洞並不奇怪,因為科幻小說畢竟是對未來的社會和經濟問題進行大膽地想像和推演,其演繹路逕往往遠離日常經驗。
  • 流浪地球:0.17%的光速,2500年100代人,開著地球去流浪的結局
    《流浪地球》和《三體》都是劉慈欣所寫的科幻小說,但二者之間並無聯繫,劉慈欣是一名科幻小說家,2015年,他憑藉《三體》獲得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該書也被認為是中國科幻文學的裡程碑之作,《流浪地球》則獲得了2018中國科幻大會水滴獎評委會特別獎。
  • 小說《流浪地球》火爆 中國科幻文學能否迎來春天?
    這些天,電影《流浪地球》的火爆,使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同名原著知名度大增,也成功提升了人們對科幻作品以及中國本土科幻文學的關注。很多人發問,這是否意味著國內原創科幻文學的春天即將來臨?鍾欣 攝  小說《流浪地球》發表記  劉慈欣的作品能火,在《科幻世界》雜誌主編姚海軍看來,一點都不意外。  對姚海軍這個名字,非科幻文學愛好者可能覺得陌生。但他卻是這個領域裡公認的「掘金人」,發掘了一批優秀科幻作家和作品。從2002年起,姚海軍擔任劉慈欣的責任編輯。後來,他也被劉慈欣稱為「中國的坎貝爾」。
  • 《流浪地球2》定檔,吳京吐槽:我不是沒了嗎
    《流浪地球》相比大家都耳熟能詳吧,作為國內第一部高質量科幻片,已上映就席捲各大影院,十分火爆,最後更是以46.8億奪得票房第三,該片火爆之後,有不少網友希望《流浪地球》導演郭帆抓緊時間拍攝第二部,大家都等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