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0.17%的光速,2500年100代人,開著地球去流浪的結局

2020-12-16 文澤帝君

劉慈欣的小說《三體》深受世界各地的科幻迷追捧,從三體文明的設定,到黑暗森林法則,再到弱肉強食,裡面的世界確實震撼。

《流浪地球》和《三體》都是劉慈欣所寫的科幻小說,但二者之間並無聯繫,劉慈欣是一名科幻小說家,2015年,他憑藉《三體》獲得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該書也被認為是中國科幻文學的裡程碑之作,《流浪地球》則獲得了2018中國科幻大會水滴獎評委會特別獎。

孩子,這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值得你為之拼命和流血,除了土地。」——《飄》。

如果《流浪地球》真的成為現實,那絕對是人類為了土地拼命和流血最多的一次。因為複雜的技術原因,以及現實的政治考慮,促使人類最終放棄飛船方案,選擇開著地球去流浪。

這是一場瘋狂的賭博,它以整個地球為賭注,以0.17%的光速跨越4.3光年的距離,以2500年100代人的時間,去開啟一場完全未知的旅程。無論成功與失敗,都將付出慘烈的代價。那麼如果人類最終到達比鄰星,又會面對什麼樣的結局呢?

流浪地球

第一、生物大規模滅絕:

由於2500年失去太陽的照射,失去光和熱,空氣將凝固,地表將變成冰凍的死亡之地,地球上的動植物將不可避免的面臨一場大浩劫。即便是人類採取一定的措施,也很難阻擋大規模的動植物滅絕。

第二、人口大規模減少:

按照原著的說法,人類為了節省資源,採取了極端的「計劃生育」政策,只有三分之一的新婚夫婦有生育權,再加上惡劣的自然環境以及各種意外情況,將使地球人口下降到一個恐怖的水平。

第三、地球資源枯竭:

1萬多臺功率驚人的巨型發動機,2500年不間斷的噴射,可以想像將消耗多少能源?因此即使人類最終到達比鄰星,也將面臨一個資源枯竭的地球。

只有4.3光年的距離,人類卻很難抵達

恆星是生命的起源,若是沒有這些「大火球」的存在,宇宙永遠都是冰冷而黑暗的,太陽給地球提供了永恆的光明,不過在天文望遠鏡的觀測下,依舊是有很多恆星的光芒也抵達的地球。其中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就是比鄰星了,兩者之間只有4.3光年的距離,這在大宇宙尺度下並不遙遠,但人類卻很難抵達比鄰星。

比鄰星是半人馬座α三合星的第三顆星,是由天文學家羅伯特·因尼斯於1925年在南非發現的。三合星是一種較為特殊的天體體系,其由三顆恆星組成了恆星系統,比鄰星在這個體系中屬於伴星。這樣的恆星利用天文望遠鏡是看不到的,只是有科學家發現了對其圍繞的恆星施加的引力作用,才證明了比鄰星的存在。

比鄰星是一顆紅矮星,它的亮度非常的微弱,形成於48.5億年前,由於大小和內部發生氫融合的反應較慢,因此其推測壽命可達一千億年以上,也算是恆星中的長壽種了,至少比起太陽的壽命要高出十倍。比鄰星在科學界的作用實在是有限,它最大的功能就是和太陽做數據對比,至少它離得夠近,能更好地進行觀測。

然而這還不是最恐怖的,最恐怖的是人類自身文明的退化及身體變異。「生命從海洋登上陸地是地球生物進化的一個裡程碑,但那些上岸的魚再也不是魚了;同樣,真正進入太空的人,再也不是人了!」這是《三體》中的一句話,放在《流浪地球》也同樣適用。

由於流浪地球巨大的工程量和複雜的技術難度,人類不得不犧牲了文化、藝術等一切與生存無關的技能和感情,整個人類世界不僅變得冷漠,而且變得渾渾噩噩,每個人都必須不惜一切的生存、工作。特別是主人翁的母親,連對自己丈夫公開的出軌都毫不在乎。

當這種冷漠與實用主義經過2500年100代人的不斷加強,我們很難想像人類文明最終會變成什麼模樣?同時由於長期居於地下城,得不到陽光的照射,將不可避免地對人的生理和心理產生重大影響。

文化上的追求實用主義,身體的變異與心理的扭曲,以及對隨時爆發危險的擔心,無不促使人類文明向一個完全相反的方向退化,向赤裸裸的動物世界後退。或許成為《三體》中的三體人,已經是人類最好的結局!

由此可見,《三體》小說不僅是一本偉大的、好看的科幻小說,同時也十分具有現實意義。正是因為如此,《三體》才會受到國內外大佬的一致推崇。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便是《三體》的忠實粉絲。在讀完《三體1、2》後,急不可耐的歐巴馬甚至動用白宮的力量向劉慈欣催稿,最終要到了《三體3》的樣本,可謂是「史上最硬核」的催稿。

得到這些樣本後,歐巴馬還經常和自己的顧問討論這部小說,甚至將《三體3》的樣本作為生日禮物送給朋友。

除了歐巴馬以外,FaceBook總裁扎克伯格、小米雷軍、360周鴻禕、騰訊馬化騰,也是《三體》的推崇者。在雷軍看來,《三體》對他們公司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黑暗森林、降維打擊等概念,都值得他們警醒。

而周鴻禕呢?因為對《三體》的喜愛,還自告奮勇參與了劉欣慈小說《流浪地球》改編同名電影的拍攝,出演了一位軍方顧問。而馬化騰、柳傳志等人,也在不同場合,表達了自己對《三體》小說的喜愛。

那麼政商界人士,為何會對《三體》如此推崇?這是因為「黑暗森林」法則,確實對現實有指導意義。以網際網路企業為例,在網際網路所謂「注意力經濟」下,無論PC端還是移動端,內容都呈指數級增長,但每個人日均上網時長基本固定,注意力資源非常有限……於是,《三體》推導出:在黑暗的茫茫宇宙中,一旦發現其它文明的存在,就應該立刻毀掉這個文明,所謂「毀滅你,與你何幹」——這個霸氣如籤名的句子也曾被一些網際網路企業常掛嘴邊。

講到這裡,橙子想給那些還沒有看過《三體》的朋友推薦這本書,因為這本書確實好。本人學得是文科,理科學得並不好。但是我仍能讀懂這本作品,仍能為《三體》而震撼。甚至可以說,這部作品影響了我對於世界的看法。

《三體》一共有三部曲,分別是《地球往事》《黑暗森林》《死神永生》,一部比一部精彩,一部比一部宏大,真是越看越喜歡,越讀也停不下來。

相關焦點

  • 2500年的《流浪地球》計劃,不見那個經常出來拯救世界的國家!
    《流浪地球》海報截止2019年2月19日11:43分,《流浪地球》票房已達39.57億,超越《紅海行動》成為國產電影票房第二,第一是創下56.8億票房的《戰狼2》。《流浪地球》實時票房流浪地球,地球真的可以去流浪嗎?
  • 《流浪地球》中地球真的「流浪」得起來嗎?
    最近《流浪地球:飛躍2020特別版》就為一個新增11分鐘的內容就來一個再度上映,然而觀眾卻並不買單,畢竟這一做法讓人感覺是想錢想瘋了。去年大年初一的片子今年拿來重新放映,就算是免費估計也沒多人願意去看了。即便是打著收益全捐的旗號也沒多少人願意買票觀看。
  • 流浪地球結局是彩蛋嗎有沒有續集 流浪地球結局劇情解析
    流浪地球結局是彩蛋嗎有沒有續集 流浪地球結局劇情解析時間:2019-02-13 14:10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流浪地球結局是彩蛋嗎有沒有續集 流浪地球結局劇情解析 《流浪地球》結尾雖然拯救地球成功了,但地球也將繼續流浪,直到到達比鄰星,影片根據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改編
  • 流浪地球有彩蛋嗎?流浪地球結局什麼意思
    流浪地球彩蛋有嗎流浪地球是科幻片,很多觀眾雖然覺得特效做得好,但是對劇情是一臉懵逼,也許你們還沒發現其中的彩蛋吧,下面就來做個詳細解析。2 原著背景這部電影是改編自作者劉慈欣的同名小說,很多人都是衝著原著去看的,縱覽評價,可以說特效、演員、服化,獨獨很少有直接對故事本身提出巨大質疑的。作家本人憑藉卓越的實力在國內獲得尊敬。念念故土,大膽打包帶走地球的想法,是過去好萊塢影片未曾宣揚的。故事的一絲一毫裡,都滲透著國人的故土情懷。
  • 流浪地球深度解析:為什麼要帶著地球去流浪?
    流浪地球為什麼要帶著地球去流浪,而不是建造飛船逃跑?流浪地球首先,青松在這裡提問一下大家要想建造一個能帶走幾十億人的飛船可能嗎?我想即使再過幾千年也製造不出來,在原書中的設定為以地球科技最多只能製造出向上海那麼大的飛船,即使大量造出來了也無法帶領全部人類離開。在書中一開始是以飛船派為主導後被黑客洩露了飛船計劃,引起平民的大量暴動,按照計劃書上只能帶領少部分精英階層,也就是資產超過3000萬的,大部分人類將永遠留在地球,這樣直接導致便是底層人民暴動,國家癱瘓,流浪地球計劃才被提上日程。
  • 電影《流浪地球》當下心理分析之:流浪地球兩千五百年
    《流浪地球》於2019年2月5日(農曆大年初一)在中國內地上映。內地總票房46.55億人民幣,是一部引發全民觀影熱潮的電影。由此可見,《流浪地球》滿足了中國內地廣大觀眾的某些心理需求,才導致了它的高票房,因此通過對電影的分析就可以看見中國集體無意識心理的當下狀態。
  • 《流浪地球》:帶著地球去流浪
    自流浪地球上映以來無論是朋友圈,豆瓣,還是熱門新聞都充斥著對這部電影的大加讚美,簡直可以用狂轟濫炸來形容這種場面。不得不說,流浪地球這部電影確實不錯,但也沒必要這麼過譽。對於一部國產科幻電影來說,其中的視覺效果可以稱得上是頂峰了。
  • 蘭大學子制定「流浪地球」版的校園流浪之旅計劃
    太陽即將毀滅,人類在地球表面建造出巨大的推進器,尋找新家園。然而宇宙之路危機四伏,為了拯救地球,為了人類能在漫長的2500年後抵達新的家園,流浪地球時代的年輕人挺身而出,展開爭分奪秒的生死之戰。」大劉的經典科幻作品《流浪地球》可以說是相當科幻了,成為眾多國人熱議電影。
  • 從今天開始,人類的勇氣與堅毅,將永刻於星空之下《流浪地球》
    第二階段,圍繞赤道一周的「轉向發動機」相續開啟,驅使地球停止自轉,地球停轉導致滔天海嘯席捲全球,全球人口銳減近半。第三階段,地球將利用太陽和木星完成最後的加速衝刺,正式踏上流浪之旅。第四階段,地球脫離太陽系後,「行星發動機」全功率開啟,將用五百年的時間加速至光速的千分之五,並滑行一千三百年,隨後掉轉發動機的方向,再用七百年,進行減速。第五階段,地球泊入目標恆星系,抵達新家園,成為目標恆星系的新行星。
  • 看了電影《流浪地球》,怎麼評價流浪地球計劃
    為什麼不叫遷徙地球計劃、轉移地球計劃、新家園計劃、光年之旅計劃、重生地球計劃,為什麼偏偏叫流浪,電影名字可以這樣叫,但作為電影裡的聯合政府,讓地球流浪,這就太消極了。對比一下火種計劃,聽聽火種這個名字,充滿了重生的希望。流浪地球裡最缺的是什麼,是希望。為什麼流浪地球的名字讓人失去希望,人類失去希望,聯合政府起名字的能力要擔一半責任,誰起的。
  • 《流浪地球》沒拍出的結局才是真正的扎心
    電影《流浪地球》講述了未來的世界,太陽即將毀滅,人類不得已啟動「流浪地球」計劃,在經過木星附近時所發生的故事。情節不一一概述了,結局是在主角全員的努力下,地球成功掙脫木星的引力,開始了漫長的流浪地球時代。
  • 地球還在的人沒了?別讓流浪地球的算術漏洞成真
    如果每三對夫婦只生一個小孩,那麼下一代人最多只有上一代人的六分之一,這也意味著總人口會以每一代人時間萎縮至不足之前六分之一的速度減少。假設初始有70億人,那麼經過四百年也就是差不多十三代人,人類還剩下多少人口呢?我們可以列一個簡單的算式來大致估算:70億 * (1/6)^13 = 0.53。
  • 《流浪地球》:帶著地球去流浪,我們還有希望!
    最初,沒有人在意這一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當我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地球,失去了我們的家園,會是怎樣的感受?為了活下去,人類開始了漫長的計劃,帶著地球去流浪,史稱「流浪地球」計劃。而現在地球又面臨著一大難題,即將和木星相撞後毀滅。一切都是徒勞了,「都回家吧,最後七天時間,和你們的親人在聚一聚,抱一抱。」不,我們還有辦法,我們還能救回地球。
  • 《流浪地球》中的地球人最後成功了嗎?結局很諷刺!
    最近《流浪地球》成了家喻戶曉的話題,這部電影被譽為中國電影史上的裡程碑,是中國科幻電影的扛鼎之作,電影在春節檔上映期間更是收穫了口碑和票房的雙豐收,甚至在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的一次發言中還向外國記者推薦了這部電影。但是你可知《流浪地球》最後的結局怎麼樣了?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聊聊。
  • 流浪地球可行性分析
    最近一股「科幻風」席捲華夏,而其中的導火索就是「中國科幻第一人」劉慈欣操刀的《流浪地球》,而這位「第一人」筆下曾誕生了多部堪稱奠基石式的科幻大作,其中被政商界視為「指導思想」的《三體》更是在讀者中孕育出「叢林法則」、「降維打擊」等一系列的生活性哲學道理。
  • 地球可以利用木星進行加速嗎?《流浪地球》真的可以實現嗎?
    2019年被稱為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因為《流浪地球》這不電影火了,小編去電影院看了兩遍,這確實代表著中國科幻電影的最高水平了,個人認為,其綜合水平已經足夠高於《星際穿越》和《火星救援》等系列電影了。比鄰星距離地球4.2光年,即使是最先進的航天發動機,也得需要幾萬年才能到達,而流浪地球的設計是用2500年的時間到達,這就需要對地球進行幾次加速,而太陽和木星就是最好的藉助對象,因為它們質量足夠大。
  • 《流浪地球》,為什麼不坐飛船把人運到新家園,而要把地球搬走?
    實際上電影版的《流浪地球》和原著小說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故事,電影只是截取了其中極小的一段,進行了大膽的改編,原著中並沒有地球因為引力彈弓計算失誤而出現危險的情節。人類之所以不選擇飛船,而採用流浪地球方案,在原著中一開始就進行了解釋,主要有現實、技術兩大原因。
  • 《流浪地球》世界上也就只有中國人會帶著地球去流浪吧
    西方式科幻片的傳統價值觀和《流浪地球》中的核心價值觀是對立的,這一點在原著中是有對比的,就是「地球派」和「飛船派」的兩種想法。在電影中變成了,「流浪地球計劃」和「火種計劃」。
  • 從《流浪地球》中學習英語!
    春節假期雖然已經過去了,但是年味和過年的感覺還沒有完全消散。小編的假期綜合症也光榮的來臨,放假回家之後除了年夜飯和拜年之外,娛樂活動就是充斥著春節假期的「必備品」。在城市裡面過年不像小的時候在農村過年,基本上大家都會去逛逛商場看看電影。
  • 《流浪地球》可行嗎?是科學還是幻想?
    當然,也有不少人對其中的科學知識產生思考,那影片中涉及到的哪些說法具有較強的科學基礎,哪些說法現在也還只是幻想?《流浪地球》講述了太陽即將死亡,進入紅巨星的膨脹階段,地球會被膨脹的太陽大氣所淹沒。在人類命運面臨存亡的關頭,人類聯合政府做出了一項決定,地球作為一個龐大的飛船駛離現有軌道,奔向距離它4.2光年的比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