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寫蘇軾被貶、屈原跳江、陶淵明歸隱就寫不成作文了嗎?
你替閱卷老師考慮過嗎,他在幾天內看屈原跳幾萬次江他心裡是什麼滋味?所以我說,看題目第一眼就想到的東西不能寫,第二眼看到的也不能寫,看第三眼想到的才能寫。
寫《時間在流逝》能想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就算不錯了吧,但當年閱卷現場以這一句開頭的作文還是讓人看厭了。好,你肯定會問「老師我沒有素材怎麼辦,怎麼積累素材,要不要讀點書」?
實話說,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我不認為看幾本《讀者》《意林》還有一些商家應時推出的素材書能對考生有幫助。
同樣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我覺得到這個時候也沒有積累素材的必要了,因為每一個人積累的素材都足夠了,關鍵是提取問題。
什麼叫素材,只有內化成自己能用的才叫素材。
並不是驚天動地、扣人心弦的才叫新穎的材料,否則中考作文就變成電影、迷幻小說的大比拼了;也並不是寫感動中國人物、新聞聯播人物就能夠打動人,否則中考作文就變成教化工具了。
孩子,你會接著問,那老師你讓我寫什麼呢?
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文學都是寫生活瑣事的——《紅樓夢》《背影》《項脊軒志》哪一個不是寫瑣事的?
其實教材上有多少我們可用的例子,但你總是嫌太俗,其實,最俗的是蘇軾、 屈原、陶淵明,而多數人對教材上的例子卻熟視無睹。所以他們變得新鮮起來,巴金是新鮮的,韓愈是新鮮的,龍應臺、遲子建也是新鮮的,教材上的東西會感動語文教師的。
還有,我們的語文以外的學科也都有許多或生動或嚴密甚至可歌可泣的材料,政治、歷史、地理、英語、數學上都很多,音體美上也有很多,多得夠寫一輩子的。總有一些讓你有深刻感悟,讓你有獨到見解,你只需要選取這樣的來寫,就足夠了。音樂的旋律裡也有為人的智慧,少林的功夫裡也有世界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