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道授業解惑:地大老師把育人課堂搬到野外

2020-08-12 漢新聞

實踐教學工作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是理論聯繫實際的橋梁,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有效途徑,是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視野外實踐教學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長期堅持的優良傳統,也是地學類人才培養的必要環節。為了克服新冠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學校統籌協調、周密部署,這個暑假在秭歸產學研基地,半年未見的師生再度重逢,在這個火熱夏天開啟實踐教學。210餘名教師,2000餘名學生分批次到秭歸產學研基地開展實踐教育教學。野外實踐教學中,老師們以認真敬業的態度、紮實的學識,在青山綠水間傳道授業解惑,彰顯崇高的師德。老師們不僅是學生們學習的引路人,還是思想教育的示範者。

學高為師傳大道,身體力行求真知

童金南老師指導集體備課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教授童金南老師每年有兩個月以上的時間在野外,他認為野外實踐教學是言傳身教的最好機會。「我鼓勵學生參加野外工作。野外是天然的第一實驗室,搞地質研究不到野外,怎麼能找到科學的證據?」因疫情影響,今年的秭歸實習學校要求安排經驗豐富、熟悉野外實踐教學的教師參與。他積極承擔野外實踐教學工作,從指導教師備課到帶領學生實習,每一個環節他都「在場」,將自己長期學習研究的成果轉化為實踐教學的內容。

備課期間,在雨霧瀰漫的芝茅路上,童金南講到蓋帽白雲巖的知識點時,他情不自禁的對老師們說道:正是約七億年前「雪球事件」這樣的大折騰,孕育了地球上的多細胞動物,也為生命的產生奠定了基礎。每一次災難都會孕育新的機會。新冠疫情中,也催生出新的教育教學形態。老師們在給學生授課時,要注意專業知識與思想教育的結合,引導學生用歷史和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問題。

實習過程中,童金南始終堅持讓學生多觀察、多動手。每一個教學點,他都會讓學生充分觀察自然環境下巖石的狀態,讓學生在腦海中先形成基本的印象,再結合學生的觀察進行講解。每一次耐心的講解,讓學生更加明白了此次實習的難能可貴,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實習機會。

李建威老師在野外指導學生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教授李建威老師長期工作在實踐教學和人才培養第一線,每年都要多次帶領學生深入野外和礦山開展研究,指導學生進行野外地質現象觀察、測量和採樣。今年暑期,李建威主動承擔資源勘查工程(基地班)的實踐教學工作。

清晨六點三十,李建威與同學們一起乘坐大巴車前往當天實習的茅埡線路。近兩個小時的車程後,師生到達第一個教學點。介紹當天的基本任務後,他開始讓同學到教學點動手敲樣品、測產狀、描述觀察的內容。根據不同小組觀察到的內容,他一一進行講解。實習期間,同學們有時會覺得野外時間太長,但是也深深的知道李老師教會了許多許多。從清晨到日暮,每天近10小時的野外實習,李建威帶領著同學們走走停停,在一個個露頭處駐足講解,幫助同學們掌握野外工作方法,培養學生獨立工作能力、地學思維和團結協作的意識。

章軍鋒老師在基地巖石園授課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教授章軍鋒老師擔任地質學(基地班)的帶隊老師。在野外教學過程中,他十分注重培養學生自主、自發、自覺的能力。長陽路線是構造的專屬路線,到達地點後,章軍鋒先為同學們提醒了安全注意事項,之後對區域整體的構造概況做了簡要講解。接下來則以學生做主,活用翻轉課堂,每到一個教學點他都會先提醒學生注重觀察,過段時間讓每個小組派出代表出來講解所思所見。結合各組觀察的內容,測量的數據,他一步步引領大家進行構造分析,最終讓同學們自己得出結論。在這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同學們的野外工作能力,團隊合作意識,同時也使同學們的科學思維和口才能力等,得到了鍛鍊。

在野外,章軍鋒總能展現出與學生間的親和力,同學們喜歡圍著他問這問那,他也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語幽默又十分博學,讓同學們在愉悅中將知識點熟記於心。他對待工作十分認真,偶爾的閒暇,也要將同學們叫去宿舍,一個個指點野簿存在的問題,了解實習內容的掌握情況,第二天實習途中,又會將同學們的共性問題進行講解。在這20天的實踐教學過程中,章軍鋒與同學們間建立了深厚的情誼,臨別之際,同學們為他作詩一首以表感恩:荊楚春風伴鴻儒,秭歸清流濯英彥。半畝搖籃映日月,三尺講臺展坤乾。古道撥雲知山高,野徑探幽識水長。待到桃李天下時,飲其流者感其源。

夙興夜寐護安全,盡職盡責出成效

王國慶老師在野外授課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副教授王國慶老師是周口店實踐教學團隊的隊長,也是第一階段實習的主要負責人。今年的疫情讓周口店實習全部轉移到秭歸,為了保障實踐教學工作順利進行,6月20日王國慶就帶領各學院實習隊長開始集體備課,為呈現更好的教學效果而準備。面對疫情和教學效果的雙重壓力,他召集實習安全工作小組開會,評估實習安全性,築牢安全防線,確保師生的野外實習安全。

在王國慶的帶領下,各學院實習隊長在集體備課階段圓滿完成線路規劃和實習安排。「在野外,我們總是想讓同學們再多學一點,每個教學點都講仔細一點,留下充分的時間讓同學們觀察和思考。」王國慶在一天的野外教學結束後如此說道。他深知,疫情讓今年的秭歸實習節奏變得更加緊湊,每一天都顯得彌足珍貴。經過前一階段的野外教學和觀察,王國慶決定在野外路線教學時,要多引導學生溫習理論課程相關內容,讓野外實習成為線上教學的有力支撐,讓同學們在實踐中鞏固地質知識,錘鍊地質技能。

劉曉峰老師講述地質與詩歌的關係

今年是資源學院教授劉曉峰老師擔任學院秭歸實習隊隊長的第三個年頭。自學校啟動暑期野外實踐教學工作以來,他就投入到緊張而充實的秭歸實習工作中。6月24日他便率隊入駐秭歸實習站,帶領老師們早出晚歸、冒雨備課,從文化鄉到鏈子崖、從秭歸港剛到長陽,準備了14條露頭典型、現象豐富的野外教學路線。七月中旬連續的大雨,讓他為野外實習師生安全擔憂。每個雨天,基地的第一班大巴發車之前,他就會出現在停車場,反覆叮囑師生注意實習安全。

他開拓思路,將地學文化和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資源講壇是同學們在實習站必不可少的文化盛宴,一曲秭歸版《成都》,唱出了實習師生對秭歸實習的無限留戀。他說:「野外實踐教學是地學類人才成長的必經之路,我們會全力開展野外教學工作,讓秭歸成為同學們嚮往的地質樂園!」

嚴格要求練技能,為計深遠助發展

林曉老師在基地檢查學生野簿

地理與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林曉老師,是第一次帶學生到秭歸實習。實習之初,許多學生都在疑慮地理學是否需要這麼系統的地質實習,現在這麼多使用工具,是否還需要一步步去推敲地層和巖性嗎?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學生腦海中,而林曉在帶領學生開展地質基礎實習時給出了答案。

林曉在野外授課時反覆給學生強調:看起來,基於巖性的觀察描述,基於地層或巖體的變形變位,基於地層空間展布和產狀變化,能夠獲得的信息有限。然而,正是這一步步利用雙腳丈量出的變化,在學生腦海中構建了地球科學基礎觀念。無論使用什麼工具來解讀,無論涉及哪個圈層,正是基於這種底層觀念做出深加工或者形象化的表達。

在每一條基礎地質路線上,學生通過觀察真實的野外地質現象,利用信手剖面、實測剖面來了解垂直剖面上的變化,利用區域填圖來了解水平面上的空間展布,最終認識到一切地理信息的解讀和數據表達形式,無不建立在正確、合理的地球科學觀念之上。這是野外實習給學生帶來終身的財富,無論走到哪裡,無論提升到什麼層次,都離不開這次實習的訓練。而這都是用一滴滴汗水、一個個腳印辛苦換來的,是讀萬卷書後行萬裡路的真章。

張明老師在野外授課

工程學院教授張明老師最近幾年都在周口店開展實踐教學工作。因為今年是第一次到秭歸,學校安排了兩輪備課,作為學院實習隊長他全程參與。對於全新的教學內容,備課時,他和學院的老師們不懼日曬雨淋,編制了詳細的教學方案。

實習過程中,同學們也非常積極主動,每條路線都仔細觀察、描述和記錄,在實測剖面和填圖階段分工明確,團結協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工程學院的實習工作圓滿完成,達到預期目標。工程學院050181塗巾銘說:這次實習,我最重要的收穫是學會了更好的團隊合作。因為今年的實習都是以小組為單位來進行,真正考驗小組內的團隊合作能力。野外剖面實測和填圖勘察,需要合理分工小組成員的任務,我們學會了更好地與人溝通,感謝老師們辛勤付出。

雷超老師與241181班學生在鏈子崖合影

海洋學院副教授雷超老師自留校以來先後參加了北戴河、周口店、秭歸野外教學實踐教學。本次秭歸實踐教學過程中,他結合海洋科學專業的知識結構特點,除按照規定教學模式開展教學外,還在野外教學中融入海洋地質、物理海洋、海洋化學和海洋生物等內容,努力為學生後續高年級學習打下地質學基礎。

海洋學院241181班的王賁說:「自實習以來,老師們帶領到我們於群山峻岭間,探尋古海洋之秘。實習期間陰雨天氣連綿,帶隊老師沒有絲毫懈怠,為了講授方便,無懼風雨侵襲;野外實踐教學中,老師們結合專業特色融入海洋相關教學內容,為我們高年級學習打下地質學基礎。實習中,我們了解了史詩般的地質演化史、海陸變遷的奧秘和遼闊海洋的深邃,加深了我們對海洋學習的興趣,我們將努力學習,為祖國海洋強國事業做貢獻。」

億萬年前在秭歸形成的山川地貌,向人們訴說著地球曾經的故事,幾十年來地大人從周口店、北戴河到秭歸,不斷探尋地球科學的奧秘。建設美麗中國、打造宜居地球,師生們在實習實踐中不懈努力。老師們是野外實習的引路人,他們將教學與科研有效結合,用實習行動擦亮「人民教師」的名片。其實,以上提及的老師,僅僅是這些老師中的代表,還有很多老師,在野外實習中默默奉獻,貢獻專業和智慧,他們都是美麗的地大人!

責編:齊雯

融媒體記者:康婧怡

通訊員:章帆 劉睿 高健

攝影:戴薇 黃志煒 文新

編輯:周琛

相關焦點

  • 【最美老師】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記無錫哥倫布英語組芮龍嬌老師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芮龍嬌老師用她的行動和付出詮釋了什麼是精銳人的「傳道授業解惑」。傳道,即育人。
  • 思政課要做好「傳道授業解惑」
    (3月20日《人民日報》)「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古往今來,教師都是學生前行的引導人、栽培者。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思政課教師特別要做好「傳道授業解惑」。盡好「傳道」的責任。教師第一位責任是「傳道」。
  • 怎麼理解:「師者,傳道授業解惑」?
    怎麼理解:「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參考分析】「師者,傳道授業解惑」這句話的意思是老師不只是簡單的教書匠,還要教授學生為人處世的道理與主動學習、勇於質疑等可貴的品質。「傳道」要求老師言傳身教,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人格品質;「授業」要求老師要傳授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解惑」要求老師能有效地解決知識或者人生的困惑,並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樹立良好的價值觀。教師職業道德規範要求教師的根本任務是教書育人,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不僅要言傳,更要身教。
  •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隨著時間的流逝,老師不再能夠叫得出每一個學生的名字,先前的學生的樣子也會在老師的腦海中越來越模糊。不過,一個學生的學生生涯中能夠遇到老師也就幾十位,每一位老師的音容笑貌學生可能會銘記在心,而像這麼溫柔的一刻,這位女生又怎麼會忘記。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課堂上,一個學生趴在桌子上睡著了,老師悄悄地走到那個學生跟前。全班的學生都屏住呼吸等待著老師的爆發和看那個學生的笑話。
  • 傳道授業解惑為師矣,什麼樣的人才能稱為老師
    從小,學生對老師就有一種敬畏之情,作為人生導師之一,老師無疑在學生的成長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韓愈的師說曰: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不只是簡單的教書匠,還要教授學生為人處世的道理與主動學習的可貴品質。
  • 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錯了
    (請點擊上方+關注本號)咱們從小都在讀「聖賢書」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於是對此都深信不疑,覺得這就是老師的職責,也是學習的全部。然而,如果整個社會的教育都是這個模式的話,那人類的未來堪憂呀。傳道授業解惑,無非就是灌輸,將自己經驗和知識傳授給學生,這當然是應該的,但這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因為如果只是傳道授業解惑,那我們和動物有什麼區別呢?動物的天性就是模仿,小雞出殼後,就會模仿其它雞來採食、飲水,老母雞還會教給它捉蟲子,獅子老虎都會教自己的孩子如何捕獵,不就是傳道授業解惑嘛。
  • 平天下 |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老師肩負著培養下一代的重要責任。正確理想信念是教書育人、播種未來的指路明燈。不能想像一個沒有正確理想信念的人能夠成為好老師。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把育人課堂搬到野外
    「實踐育人的優良傳統我們絕不能丟」從2月10日起,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全面開展線上教學,1290名教師參加網上授課,開設在線教學課程5512門次,實現了「停課不停學」。「那麼在疫情還沒有完全消失的情況下,學生暑期還要不要到野外實習?」3月份起,學校黨委、行政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隨著全國進入常態化防控階段,開展暑期野外實習成為了可能。
  • 「別人家的老師」把課堂搬到了海邊
    青島大學的音樂老師譽博,帶領學生們把課堂搬到了海邊在漫天飛舞的海鷗的映襯下,舉辦了一場浪漫的音樂會。除了唱,跳也是老師們的拿手好戲。青島農業大學有這樣一位女老師,因為她在課堂上帶頭,領著學生大跳抖肩舞練習英文,火了!大家印象中的英語課是怎樣的呢?
  •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古往今來,老師是辛勤的園丁,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社會上都有很高的地位,每個人小時候都夢想著當老師。可是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科技的發展,許許多多的老師反而光有其地位卻並不能履行其職責。老師似乎變了,變得不像老師了,到底怎麼了?我們每個人是不是都應該重新認識一下老師?是不是重新去定義老師?
  •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的老師送外賣,你怎麼看
    目前這位老師因為巨大的輿論,已經辭掉了送外賣的兼職。這位老師可能自己也沒有想到,會以這種方式出名。如果單純從動機出發,我們發現整件事並不複雜。這名男老師的妻子是一名護士,兩人育有一對兒女。迫於生活壓力,他只是想利用空餘時間來賺點錢幫補家庭。不過由於他的身份,卻惹來了巨大的爭議。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是教師的第一責任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是教師的第一責任。何為道?聖賢學說為知之道,人品道德為行之道,治學方法為學之道。大家知道能力比知識更重要,卻不清楚能力蘊藏在具體的方法中。老師要告訴學生,歷史有兩種真實,一種是基於史實的絕對真實,一種是基於想像的邏輯真實。這種基於歷史想像的「史實」, 反映了一種「邏輯真實」的理念,才留給後人一段充滿溫情的歷史。
  •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始終忘不了有那麼一句話:農村孩子的臉,笑起來比城裡孩子的臉更燦爛!
  •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 ?」
    說到教師,大文豪韓愈早有言: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古人的「師」與現代人的「師」已經出現了很大的理解誤區,「老師」已經不在僅僅專注為「傳道授業解惑」,從「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學高為師,德高為範。「師」永遠是諄諄教誨背後的一片冰心玉壺,是三尺講臺背後的一支硃筆靈魂。
  •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自保也!
    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老師,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在《師說》一文中總結的很好: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老師只要把這三點做好,就是一名好老師了,既然如此,我們仔細分析一下,老師做到了沒有?傳道,即傳授道理。試問一下,哪個老師,沒有對自己學生,滔滔不絕的擺事實講道理?三尺講臺上,老師們口若懸河,學生們耳朵都聽出繭子了!但是道理說歸說,怎麼聽,如何做,老師有什麼辦法?
  •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節到了,祝老師節日快……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節到了,祝老師節日快…… 2017-09-09 08: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教育的本質就是「傳道授業解惑」嗎?為什麼?
    教育的本質就是「傳道授業解惑」嗎?為什麼?我的回答:是,但不全是!首先,教育包括傳道授業解惑之外,還有其他。傳道授業解惑,出自於韓愈《師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通「授」)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現在的理解:傳道就是教做人,傳遞價值觀、政治思想。授業解惑,就是傳授知識技能,解答疑惑。
  • 高校課程思政要把握好新時代的「傳道授業解惑」
    顧裕文教育應該是全面培養德才兼備、有品格有思想有信念的人,是傳道授業解惑的有機統一。課程思政的興起和重視,是對中國傳統教育文化精神與理念的繼承和發揚,挖掘了其他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和內涵,強化了專業課的思政教育功能和內涵,賦予「傳道授業解惑」新的時代意義。在各個課程上全面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高校課程思政把握「傳道授業解惑」新時代特徵的一把鑰匙。
  • 飛天網評:做好新時代思政課的「傳道授業解惑」
    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要做好新時代思政課的「傳道授業解惑」。盡好「傳大道」責任。教師第一位責任是「傳道」。思政課是「政治課」、「人生課」, 是一門傳授「大道」、「正道」的育人之課。要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改變思政課內容深奧枯燥的印象,學生在思政課堂上出勤率、參與率、抬頭率低的狀況,讓思政課活躍起來,讓學生愛上思政課。
  •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 感恩老師,有您真好!
    如果人生是一場旅行,那老師的出現就是一鍵導航。在不同的年齡,我們按照不同的標準定義著好老師。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帶我們走進知識的殿堂,塑造靈魂,耕種美好,再偉大的成就都離不開一位位平凡的老師。一代又一代的老師前赴後繼,將青春和汗水奉獻給教育事業,換來華夏大地人才輩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