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課程思政要把握好新時代的「傳道授業解惑」

2020-12-13 華聲在線

顧裕文

教育應該是全面培養德才兼備、有品格有思想有信念的人,是傳道授業解惑的有機統一。課程思政的興起和重視,是對中國傳統教育文化精神與理念的繼承和發揚,挖掘了其他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和內涵,強化了專業課的思政教育功能和內涵,賦予「傳道授業解惑」新的時代意義。在各個課程上全面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高校課程思政把握「傳道授業解惑」新時代特徵的一把鑰匙。

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道。人之異於其他動物首在有思想,有道德規約,其成長是順著思想之路而行。大學生已到了該立志和思考自己人生道路的時候,若缺乏正確引導和教育,容易偏離正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涵蘊豐富廣博、體系完備深遠,貫穿社會人生的方方面面,正適於塑造新時代大學生的精神、志向與個性,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道永久傳續。「三觀」的塑造、思想的啟迪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發揚滴水穿石精神,堅持久久為功;應抓住青年學生「三觀」形成的關鍵期,引導他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踩實人生第一級臺階。課程思政就是要用春風化雨的隱性力量去影響學生,塑造學生,教其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武裝自己,令其心安志立,篤志求學,爭做棟梁。教師在教授專業課程時,要把強化使命擔當作為課程切入點,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化,以學識能力和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學生,引導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提高明是辨非和價值判斷能力,引導學生矢志不渝聽黨話、跟黨走,把個人理想與國家發展、民族命運結合起來。

授擔當民族復興大任之業。大學生的專業學習,既是為自己未來安身立命獲取生存技能和專業知識,也是為未來承擔實現民族復興大任構築起個人成長的平臺。因此,大學生的專業學習不能僅僅局限在本專業,而應藉助課程思政傳授學生思維方法和思維規律,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自學能力,為未來的提升與成長打好堅實基礎。新時代大學生安身立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前提是有完善的學習方法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能夠不斷接受社會新事物以適應社會的快速發展。高校思政課中蘊含著豐富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思想,若在課程思政中將其運用於鮮活的專業教學案例講授,能夠使大學生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中增強對事物發展規律的理解,進而鋪平大學生學習和掌握各種專業知識的道路,不斷涵養大學生紮實學識的形成和積累。藉助課程思政的方式,將科學的思維方法在專業課程中運用,能激活學生對專業知識和理論的理解,也使其能更容易接受和篤信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正確性和有效性。在課程思政中還應強調學生在未來工作中對職業操守的堅守和習得過程的訓練,否則即便有過硬的專業技術技能,也無法在社會立足,更談不上擔負國家民族的命運。只有這樣才能為國家培養出有才有德的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培養出肩負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解國際國內時政熱點之惑。伴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社會的急劇變遷,社會思潮大量湧現。大學生思想意識形態尚不穩固,容易對國際國內各種時政熱點問題發生疑惑。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容易無所適從,身心焦慮,對當下生活學習和未來工作生活產生困惑,更有甚者可能會被居心不良的勢力利用。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內外親近學生,為學生答疑解惑。再加上高校學生前期教育資源差異,教育基礎相差較大,對思想政治理論的理解差異大,對社會現象的理解高下不一,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隨時藉助所教課程點撥。課程思政的方式,有利於專業教師結合專業理論與實踐,及時向大學生解答當前社會政治熱點問題的形成及發展脈絡,杜絕大學生因對社會事件的錯誤認知導致不良行為或受到不良思潮的蠱惑。

(作者單位: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

相關焦點

  • 思政課要做好「傳道授業解惑」
    (3月20日《人民日報》)「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古往今來,教師都是學生前行的引導人、栽培者。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思政課教師特別要做好「傳道授業解惑」。盡好「傳道」的責任。教師第一位責任是「傳道」。
  • 飛天網評:做好新時代思政課的「傳道授業解惑」
    9月1日出版的第17期《求是》雜誌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文章強調,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
  • 【理論】全面開展高校課程思政教育
    做好課程思政工作,必須對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展開深入思考,勇於進行教學模式創新和改革,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  一、以課堂教學為主要陣地  高校的人才培養是以課堂教學為主線進行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課程思政工作的展開也要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
  • 抓好心理教師的「六個度」推動心理健康課的課程思政建設
    這就要求心理教師提升站位、全面認識、堅定立場、把握內涵、夯實基礎、苦練本領,在實踐中高質量地完成心理健康課的課程思政的建設任務。提升教師個人認知的高度。教育部此次印發的《綱要》是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之後,關於「課程思政」又一重要的綱領性文件。
  • 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要正確處理四個關係
    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建設好課程思政,關乎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關乎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加強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教育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衡量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和立德樹人實效的重要標尺。
  • 教師是做好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關鍵
    [摘  要]正確把握課程思政的理念與內涵,做好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關鍵在教師。思政課教師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凸顯價值引領,有效地實施課程思政。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要求「建成一批課程思政示範高校,推出一批課程思政示範課程,選樹一批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和團隊,建設一批高校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範中心」。教師的育德意識與育德能力深刻影響著課程思政的教改效果,高校應該讓教師在課程思政教改中找到自信與從容,完善提升教師育德意識與育德能力的制度設計和政策供給。
  • 課程思政: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
    [關鍵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課程思政;理論創新;實踐創新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
  • 課程思政: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自保也!
    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老師,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在《師說》一文中總結的很好: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老師只要把這三點做好,就是一名好老師了,既然如此,我們仔細分析一下,老師做到了沒有?傳道,即傳授道理。試問一下,哪個老師,沒有對自己學生,滔滔不絕的擺事實講道理?三尺講臺上,老師們口若懸河,學生們耳朵都聽出繭子了!但是道理說歸說,怎麼聽,如何做,老師有什麼辦法?
  • 課程思政:各門課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
    原標題:各門課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 【教育透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高校思政工作,全面構建高校思政工作體系,緊緊抓住落實高校立德樹人、鑄魂育人根本任務的兩個中心環節——思政課程建設和課程思政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新舉措。
  • 論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幾個基本問題——課程思政是什麼、為什麼...
    關鍵詞:課程思政;立德樹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課程思政緣起於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關於「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的重要論述。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強調, 「高校要明確所有課程的育人要素和責任,推動每一位專業課老師制定開展『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做到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1]當前,課程思政建設如沐春風、如火如荼,但關於課程思政的內涵、緣起緣由、路徑、評價等一些基本問題,還缺乏統一的學理認識,需要進一步總結凝練,廓清提升,以更好地指導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
  • 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錯了
    (請點擊上方+關注本號)咱們從小都在讀「聖賢書」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於是對此都深信不疑,覺得這就是老師的職責,也是學習的全部。然而,如果整個社會的教育都是這個模式的話,那人類的未來堪憂呀。傳道授業解惑,無非就是灌輸,將自己經驗和知識傳授給學生,這當然是應該的,但這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因為如果只是傳道授業解惑,那我們和動物有什麼區別呢?動物的天性就是模仿,小雞出殼後,就會模仿其它雞來採食、飲水,老母雞還會教給它捉蟲子,獅子老虎都會教自己的孩子如何捕獵,不就是傳道授業解惑嘛。
  • 專業課也是育人課——復旦大學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
    新華社上海2月7日電題:專業課也是育人課——復旦大學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 新華社記者季明、吳振東 高校思政課與專業課雖分屬不同領域,但都有「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的共同使命。在復旦大學,3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示範課程、2門「中國系列」課程、13門綜合素養課程、28門已融入「思政元素」的專業課程,初步構建起多層次互補、有機融合的大思政教育體系,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圈層效應正日益顯現。
  • 夏文斌校長做客新華思政直播課程受關注
    夏文斌校長以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深厚的理論功底娓娓道來,從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教育、加強黨的歷史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學習教育、積極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立足本職崗位四個方面,論述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程應如何開展。此次授課雖然只有短短1個小時,但是課程一經播出便引起網友強烈反響,直播當天授課結束,訪問量已接近60萬人次。
  • 光明日報評論員:傳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
    原標題:傳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 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高等教育的發展呼喚廣大高校教師立德樹人,傳繼薪火。習近平總書記在日前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希望教育工作者做傳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範相統一,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
  • 民辦高校,也要答好課程思政這張卷
    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教育部要求高等職業學校要結合高職專業分類和課程設置情況,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但民辦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中依舊存在「貼標籤」「兩張皮」現象,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不夠,沒有把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通於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這大大影響了民辦高校實施課程思政建設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師隊伍同樣是制約民辦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效果的關鍵因素。
  •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印發 把課程思政從課程要求轉化...
    近日,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並於6月8日組織召開「全面推進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視頻會議」,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幹什麼、怎麼幹、誰來幹」進行全面部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整體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所有課程育人功能。
  • 平天下 |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不能想像一個沒有正確理想信念的人能夠成為好老師。唐代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是第一位的。一個老師,如果只知道「授業」、「解惑」而不「傳道」,不能說這個老師是完全稱職的,充其量只能是「經師」、「句讀之師」,而非「人師」了。古人云:「經師易求,人師難得。」
  • 高校「課程思政」供給側改革的實踐與探索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為突破思政、專業教育「兩張皮」的瓶頸,國內高校紛紛開始了「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課程思政」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了課程教學的各環節、各方面,以「隱性思政」的功用,與「顯性思政」即思想政治理論課一起,共同構建全課程育人格局。
  • 「思政講理」充分發揮「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效應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立德樹人、以文化人的關鍵靈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把航定向,屢次強調教育應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目的,要著眼「立德樹人」目標,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高校思政工作事關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思想政治教育作為育人育才的關鍵舉措,廣泛涵育在「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