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要正確處理四個關係

2020-12-12 光明思想理論網

  作者: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黨委書記、研究員 李素礦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場深刻革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係高校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建設好課程思政,關乎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關乎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加強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教育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衡量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和立德樹人實效的重要標尺。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要做到每門課程的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有機融合無縫銜接,正確處理好四個關係至關重要。

  一、強化育人育才統一,築牢課程思政與立德樹人的關係

  立德樹人是高校立身之本。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才培養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本。培養什麼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而課程是為培養人服務的,課程質量決定著人才培養質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一門優秀的課程承載著知識、能力、品德和價值,引人以大道、啟人以大智。立德樹人是建設開發課程思政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建設課程思政,不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另起爐灶另闢蹊徑,而是要充分挖掘各門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德育要素」,確保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讓每個教師擔起立德樹人職責,每門課程融入德育元素,每項教學活動體現思政功能,這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所在。這既順應思想理論和科技發展趨勢,也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和人才成長成才規律。

  才為德之資,德為才之帥。課程思政是立德樹人的重要基礎。課程的政治屬性、思想價值和目的意義是課程思政建設題中要義。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堅持用課程思政來破解當前影響制約立德樹人實效的「痛點」,克服和杜絕思政課中重學理邏輯而輕價值引領、專業課中重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而輕德育傳導、思政課育人與專業課育才「兩張皮」的現象。學校要著力解決好每門課程定位是什麼、為什麼開設、怎樣建好管好;教師要科學詮釋好課程教什麼、為什麼教、怎麼樣教好;學生要認真回答好所選擇課程學什麼、為什麼選、怎樣學好用好。進而發揮思政課的重要作用,注重激活專業課德育元素、釋放專業課育人之效能。推動人人講德育、課課有思政,讓高校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德育味」更加濃鬱。

  二、重構全要素育人,優化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關係

  思政的根本目的在於立德鑄魂,在於塑造學生的美好心靈和理想信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這要求在學原著、讀原文、悟原理中,協同塑造大學生品格、品行、品味,培養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興趣愛好、職業習慣和生活常態,涵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找尋實現人生追求的最佳途徑和責任選擇。從而體現各門課和思政課的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融會貫通,實現知識內化與品德提升和諧統一,價值觀塑造與能力培養、知識傳授的有機統一。

  專業課與思政課知識要達到融會貫通。一是把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延伸並融入自然科學、哲學社會科學領域,把思政元素埴入專業課程,實現專業課中有德育,在專業教育的知識傳播中強調價值引領、在價值傳播中凝聚著知識底蘊,促進思政課教學與專業課教育相融合、與專業學術研究相融合、與自然科學類學科相融合。二是利用教材、教案、講義、講壇等載體和鮮活案例,引導學生在專業學習中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以一貫之,與黨情世情國情社情民情相結合,與實際生產勞動和生命生活相結合。專業課程大多直接或間接地與社會相聯繫,教導學生將知識、能力與勞動實踐、日常生活相結合,更要強調科學的社會價值和意義,涵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和綜合素養,引導學生提高專業興趣,明確社會責任。

  三、統籌教育教學資源,平衡課程教材和課堂教學的關係

  教材作為教書育人的重要載體,具有科學性、知識性、思想性和政治性。課程教材的實際價值目的明確且十分具體,它不僅傳遞理論知識和方法技能、傳授方法論,還同時傳授正確價值觀、傳播政治思想價值和科學技術價值。科學發展、時代更迭,需要教材內容及時更新完善。嚴把教材質量第一關,在教材建設中應考究德育元素,把思政作為每本教材的基本要求,形成教育教學質量評價監測點。及時把黨的新思想新理論植入教材教案,融入學科專業和每門課程,融入學生評教、督導評課、同行聽課等教學評價環節,融入課程方案、課程標準、教學計劃、備課授課,形成個人與社會、科學與人文、人類與自然相融合的最大效應。

  課堂是激活教材、思想引領的主渠道。一是推動課程體系、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課堂教學中探討使用觸覺、聽覺、視覺立體式、鮮活的教學方式,用啟發式探究式喚醒學生學習熱情、掌握學習方法,切忌吃老本、說老話、走老路、用老套,杜絕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簡單灌輸。教師要講清楚育人育才的基本政策、基本方針和基本方略,講清楚理論知識的歷史淵源、內在邏輯、科學內涵和獨特價值,講清楚課程獨特的行業價值、歷史內涵、文化訴求的學術價值,講清楚代表人物艱苦奮鬥、勇攀高峰和追求卓越的科學精神,講清楚獨特的學習經驗、人生體悟、事業感受。二是通過勞動實踐教會學生全面完整系統地認識事物本質、認識世界,客觀對待自然事物,善用所學理論知識分析、發現、解決實際問題,在動手實驗中深化認識、提升感悟、鍛鍊成長。幫助學生從內心樹立起追求真善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理念,領悟科學中協作、友愛和寬容的人文情懷,傳承獨立思考、追求自由的科學精神。

  四、打造學術共同體,淬鍊教師與學生的關係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師做的是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師不能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傳道授業解惑是一個整體,不可偏廢。教師與學生接觸最多、影響更直接,是課程德育元素的激活者。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情操對學生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示範引導作用,其學術質量和教學活動深刻影響著學生的發展。學生處於不同的年級、不同的學段,會有不同的認識,課程思政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不斷深入,追求學習實效。

  教師和學生是兩個重要群體,構成學術共同體。教師與學生和諧的關鍵是教學相長,要求教師和學生攜手尋求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社會進步之真理。一是組建跨學科教育教學團隊,實現思政課與專業課多學科交叉交融。思政教師注重把思政教學的價值體系轉化為專業知識體系、創新能力體系的學習動力,專業課教師注重把專業教學的知識體系轉化為價值體系的專業情懷,共同堅守與傳播人間正道,把德智體美勞的種子播撒到學生心田,激發學生向上向善的美好願景。二是在專業建設、課程改革、教學活動、教育實踐中,針對不同階段學生的思想認知特點,有的放矢地設計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制定評價標準,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自然而然、潤物無聲地開展德育教育,提高對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關係的正確認識,增強協同育人意識和能力。三是把學生參與度、獲得感作為檢驗課程思政實效的標準。教育學生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辨明學科研究方向,釐清學術發展前沿,嚴謹科學思維邏輯。引領學生愛黨愛國愛家愛學愛習,做到價值取向與黨與祖國人民同心、學術方向與政治方向同向、學術卓越與思想卓越同行、學識魅力與人格魅力同在,成為擔當中華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 責編:李貝 ]

相關焦點

  •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印發 把課程思政從課程要求轉化...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於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看來,「這一表述非常準確地把握了高等學校育人工作中價值、知識、能力這三個基本要素之間的關係,深入地闡述了課程思政最為本質的內涵,讓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在立德樹人的工作中,價值比能力和知識更加重要;價值塑造是育人工作的第一要務,要將價值塑造的成分有機地融入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之中;要充分發掘各類課程所蘊含的思政要素,做到春風化雨、沁人心田,切實達到育人成效。」
  • 所有高校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近日,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綱要》提出,課程思政建設要在全國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於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負責人表示。
  • 福建省堅持「四個抓好、四主合一」 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福建省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系統謀劃、統籌推進,構建主心骨、主力軍、主戰場、主渠道「四主合一」的課程思政育人機制,努力實現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同頻共振。加強對課程思政建設的組織領導和整體設計,10位省委領導定期深入聯繫高校調研課程思政工作,推動高校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的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機制。系統部署課程思政工作,出臺《關於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行動方案》《全面振興本科教育實施意見》,實施高校課程思政體系和教育教學創新計劃,將課程思政建設成效納入學校辦學績效考評內容,推動高校形成「一校一特色」的課程思政工作模式。
  • 課程思政建設要著眼於彰顯辦學特色
    高校必須結合立德樹人的培養目標和學校自身發展定位,將自身的特色和優良傳統有機融入思政教育體系的建設中,開發和發揮好各門課程的育人作用,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課程思政建設要緊密結合辦學特色 處理好共性和個性發展的辯證關係。
  • 課程思政的價值與建設方向
    從2014年開始,上海市各高校在教育部的正確指導下,積極開展教學改革的試點工作,經過不斷努力,形成了一套具有時代感、高價值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與形式,即「課程思政」模式。對於「課程思政」形成的背景,有學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要改革是因為思想政治教育要跟隨時代的腳步一同前進,之所以能夠改革是因為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指導,而「課程思政」的提出便是基於這樣的背景。
  • 課程思政教育內容設計要在六個方面下功夫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闡明了踐行「課程思政」的意義和方向。這些重要講話精神對引導高校充分認識「為什麼要踐行『課程思政』」以及「在機制建設上如何做」等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
  • 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創新-千策科技-思政實踐教學
    近日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這是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力舉措。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充分挖掘各類課程思想政治資源,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
  • 教育部印發綱要 所有高校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近日,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綱要》提出,課程思政建設要在全國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於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負責人表示。
  • ——江蘇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情況匯報
    近年來,江蘇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深入推動高校有效發揮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協同育人作用,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取得初步成效。  二、出臺省級政策文件,落實落細實施要求  2019年4月,印發《關於加快培養一流人才建設一流本科教育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要「強化課程思政和專業思政」,要求高校在專業教育中做到「思想引領、知識傳授、能力提升」相融合。
  • 「高校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建設」專項培訓圓滿完成
    時,由「課堂派」主辦的《全國高校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建設專題講座》在線上如期舉行。此次線上講座是「課堂派」主辦的全國高校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建設的系列講座之一,講座嘉賓圍繞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幫助一線教師形成更廣闊、更深入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思路,協助高校有計劃、有步驟地推動課程思政建設,讓每一門課程發揮好育人作用,分享了自己的認識體會和學校的貫徹落實情況。 六十餘所高校領導,一線教師近300人參與講座。
  • 千方百計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課程思政」促進新時代高校質量內涵建設,旨在充分發揮所有課程的疊加育人效應,要求在遵循學科和專業特點的同時,更加強調每一門課程的教學設計和育人過程要體現思想價值屬性,有利於提高育人質量和辦學水平。   三、提升課堂教育教學質量:充分挖掘各門課程的「思政元素」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於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課程思政」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質量要求,即要求每門課都要充分挖掘「思政元素」。
  • 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若干思考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背景下,「課程思政」傳遞了對當前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有效開展的新思考,具有創新性和時代性。在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同時,必須挖掘各類課程的思政內涵,發揮各類課程的育人功能,打造課程的思政「味道」,促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共同體」,有效實現培養目標。
  • 論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幾個基本問題——課程思政是什麼、為什麼...
    對於課程思政這一新生事物,著力探討其「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幹、怎麼看」等基本問題,有利於逐步廓清課程思政的內涵與緣起緣由以及建設路徑與評價,不斷深化對課程思政特點和規律的把握和運用,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提供有益參考。
  • 論高校「課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實踐誤區及教育評估
    通過構建「三維坐標系裡高校『課程思政』育人成效邏輯框架圖」,來說明「課程思政」育人成效與3個影響因素:「『課程思政』教育評估狀況」「『四個自信』融入專業課程度」和學生參與度之間呈現的正比關係。據此,將「課程思政」育人成效分為4個層次:初級層次、中級層次、高級層次和最高層次。從而認為對「課程思政」育人成效最好的教育評估就是教育實驗,它是檢驗一項教育活動是否達成其目標的科學方法。
  • 吳巖:讓課程思政建設在全國高校颳起一股新風
    人民網北京6月11日電(孫競)近日,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充分挖掘各類課程思想政治資源,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 課程思政建設要充分發揮教師作用
    ,從部分地區、高校的探索轉化為全國所有地區、所有高校的制度性工作,要求覆蓋到每一位教師、每一門課程。為此,我們今天刊發此版,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交流。作者:李樹濤(湖南大學副校長)貫徹實施《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戰略舉措。教師是高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一線組織者和實施者,是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穿於教育教學全過程的關鍵。
  • 「思政課程」引領「課程思政」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構建高校思政工作體系,緊緊抓住高校立德樹人、鑄魂育人根本任務,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新舉措。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 樊麗明:財政學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四個重點問題
    財政學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要遵循中央對課程思政建設的總體要求,從學科屬性、專業定位、培養目標出發,結合專業課程特點進行探索。  關鍵詞  財政學類專業;課程思政;重點問題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教育部於2020
  • 河南理工大學強化課程思政建設紀實
    「在課程思政建設中,學校秉持『只有打動學生,才能影響學生』『好的課程思政應該像鹽溶解到食物中自然吸收』等理念,在顯性與隱性教育上處理好『食材』與『食鹽』的關係,在拿捏好『火候、口味』的基礎上,用『中央廚房』烹調出『課程+思政』的育人大餐。」
  • 山東高校課程思政如何建設?國內思政大咖齊聚泉城共同支招
    白皓在致辭中表示,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應切實做到整體設計,提升課程教學的規範性;應依託學校教研平臺,匯聚課程思政資源;應創新工作開展思路,發揮好示範引領作用;應打造課程思政品牌,創新課程育人氛圍。下一步,應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共同發力,系統推進課程思政工作,爭取產出高水平建設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