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巧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深沉的,是無私的,正因為愛孩子,所以孩子的一舉一動,父母都會特別的在意。
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父母可能就會發現孩子的變化越來越大。而且經常會做出一些奇怪的事情來。
像3歲的小寶磊磊,他以前是一個特別聽話的孩子,經常就是跟在父母的身後轉來轉去。可是最近,孩子越來越奇怪。
以前父母幫他做什麼事情,他都會特別的開心和樂意,吃的東西也願意分享給別人。現在孩子非但不願意分享吃的給別人,父母幫他做事的話,他還會很生氣,不知道什麼時候起說話喜歡帶一個「我」。
磊磊的父母覺得會不會是受到別人的影響了,滿臉的疑惑和不解。
其實,這是因為孩子的不同階段的發展特點:
0到1歲
這個時候的孩子才剛剛發育,他的身體處於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從簡單的爬到站立再到慢慢的行走,孩子正在快速的學習各種東西。這時的孩子還是比較脆弱的,需要父母的更多的關注以及陪伴。
這時孩子會迎來共生期,就是把父母當作是自己的身體一部分,特別依賴父母。
1到3歲
當孩子逐漸學會了基本的東西之後,他的獨立意識逐漸覺醒。這時孩子會開始慢慢學習獨立吃飯,還有大小便。他的肌肉日趨發達,逐漸開始走得更穩,能夠說的詞彙也越來越多。
這個階段的孩子他會開始理解「我」的概念,獨立意識越來越強,但是孩子還是不能完全脫離父母,情緒會開始顯得多變,可能一會開心一會難過,孩子在開始感受情緒的變化。
這個時期也是孩子變化最快的一個時期,也是許多父母擔心的時期。
3到6歲
這個時期的孩子除了能夠站穩行走之外,他還能夠開始跑起來、玩球做各種以前沒辦法做的一些活動。而且孩子能夠開始做各種比較精細化的事情,比如摺紙、拿筆畫畫還有捏泥。
除此以外,孩子的思考能力越來越強,他會開始思考周邊能看到的東西都是什麼?孩子可能會向父母問出各種奇怪的問題,比如天上的月亮是什麼?自己是從哪裡來的?
給家長們的建議:
第一:不要給孩子隨便貼標籤
在孩子生長發育的過程中,因為身體會發生各種變化,孩子在感受身體的變化時,會經常做出一些奇怪的事情來,這其實都是孩子的一種嘗試的過程。
比如孩子忽然變得不愛講話了,可能這只是孩子的一個情緒化的表現,父母在這個時候,記得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籤。
因為使用不當的話,就會造成很多的負面影響,比如固化了孩子的一些壞習慣,就像孩子在外面玩的時候,到處亂跑,可能只是孩子天性愛玩,父母稍微提醒一下就可以了,結果父母說了一句你就是調皮搗蛋,那麼容易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就是一個搗蛋鬼。
孩子剛來到這個世界,不可能說什麼事情都是做得十分的完美,反而會經常闖禍,因為他的心裡並沒有一個可以衡量的標準,而且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其實正是塑造孩子行為的最佳時候。
如果孩子做了一些好的表現時,父母這個時候可以給孩子貼上正向的標籤,比如說孩子能夠自己獨立吃飯,這個時候可以給孩子貼上「獨立懂事」的標籤。
第二:引導孩子認識情緒
情緒是多變的,孩子小的時候對於情緒的理解能力是非常弱的。像有些孩子他們的抵抗能力弱,是因為情緒控制能力差,遇到點困難就會特別的沮喪,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所以父母要多花時間讓孩子去認識情緒,什麼是開心,什麼是難過。只有充分了解了情緒,孩子才能想辦法去掌控自己的情緒。
第三:多陪伴孩子
最後想說的就是多陪伴孩子,孩子小的時候他對於這個陌生的世界了解得並不多,容易遇到一點事情就受挫,所以需要父母的陪伴,父母的陪伴可以幫助孩子擁有更多的安全感。
安全感越強的孩子,自信心越高,遇到事情能夠更好的處理。在陪伴孩子的時候,家長切記不要只是單純的陪在孩子身邊。而是要充分參與到孩子的活動當中去,與孩子共同學習,共同成長。
對於孩子的一些怪異行為,家長們記得要多去理解和包容,給孩子更多的愛,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
本文由巧媽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