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近代化學誕生到如今,化學家們開發的合成方法越來越多,人名反應的書也越出越厚,但在實驗室裡跑反應卻與數十年甚至上百年前沒什麼大變化——想想那些試管、燒瓶、Schlenk瓶……曾經聽過不少小夥伴開玩笑,稱化學實驗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個反應需要花費大量人力,涉及許多手工操作。數個反應同時開,或者一個反應涉及多個步驟,那常常是多個瓶子一起搖、多個柱子一起過,這幾乎是化學科研黨的生活日常。不少人也因此常常自嘲,稱自己是「人肉過柱機」。
常見的間歇式反應,如果是多步則幾乎每步需要分離純化中間體並加入新反應物,費時費力,在放大時不易重複和控制,難以適應自動化和產業化的節奏。因此,化學家近年來發展了一些反應自動化方法,這些方法基於集成的間歇式反應器或流動化學(flow chemistry)設計,特別是後者發展迅猛,逐漸成為加快反應速率、分離目標產物、減少雜質、提高總產率、實現自動化控制的不二法門,不僅是各類頂刊的常客(點擊閱讀相關:報導一、報導二、報導三、報導四、報導五),甚至還被化學家們選為「十項將改變世界的化學創新」(點擊閱讀相關)。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流動化學設備除了成本普遍較高之外,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複雜,要想讓它順利工作起來,需要提前做大量的工程工作來進行設置、調試和控制。
![]()
流動化學反應器。圖片來源:Chem. Rev. [1]讓化學合成和分離自動化,還有別的路可走嗎?答案當然是「有」。近日,
韓國國立蔚山科學技術院(UNIST)
Bartosz A. Grzybowski教授課題組提出了一個略顯清奇的「另類」思路——
「同心液體反應器」系統——來實現化學合成和分離自動化。他們將多種(通常約10種,有時超過20種)密度不同且不混溶的液體(至少相鄰液體不混溶)滴加到一個旋轉的容器中,離心力會使得這些液體形成同心圓狀的多層,密度大的在外而密度小的在內,每層厚度可低至150微米,便於化合物擴散。通過控制旋轉加速或減速,還可以進行快速混合操作。此外,每層都可以單獨控制,從而可以在旋轉過程中添加試劑、採樣甚至去除整個層。利用這套反應系統,他們完成了藥用有機小分子的多步合成、酸鹼萃取分離等應用,證明了該系統的實用潛能。相關論文發表在
Nature 上,並被選為當期封面。
![]()
方法的靈感,來自於簡單的不混溶液體柱。有點類似於雞尾酒,不混溶的液體根據密度不同而分層。如果在多層柱的不同液層中添加適當的反應物,或許可以設計出連續的層間化學反應器。不過,如果要保持液體柱穩定,需要足夠厚的液層,這會導致試劑擴散時間過長。如何能讓液層變薄呢?答案其實很簡單,把液柱橫過來轉——於是,「離心機」登場了。
![]()
不混溶的液體,按密度大小順序,滴加到改裝後的離心機轉盤上的容器中。包括水相(W),含有不同濃度的鎢酸鈉(SPT)、偏鎢酸鈉(SMT)或氯化銫(CsCl);有機相(四溴甲烷TBM、二溴甲烷DBM、1,4-二溴丁烷DBB和正癸烷D),含有不同顏色的有機色素,密度的細微差別決定了它們不同的位置,密度較高的物質在外層旋轉,而較低的則在內層。通過對液體的篩選和控制,可以組裝起20層以上的穩定液層。液體在離心機5400 rpm轉速下,各層保持穩定,隨著時間的推移,沒有交叉汙染。
![]()
![]()
在旋轉容器中,受到表面張力的離心力的作用,液體層厚度可以保持在150微米,而理論上可達到數十微米。在恆定轉速下,液體受轉動的影響,層間傳輸過程是純擴散的,非常緩慢。不過,通過周期性地減速和加速調節,可以使層變形並產生剪切力,在層邊界附近進行混合和乳化,而不會破壞整個疊層結構。最終,在數秒內實現層間的快速的輸送和高效混合。
![]()
旋轉液體層的穩定性,及混合和乳化。圖片來源:Nature
![]()
隨後,研究者利用這種「同心液體反應器」系統,實現了一系列有機反應。第一個例子是有機教材中常見的Wittig反應(下圖a)。首先,鏻鹽在甲苯層(相3)中原位生成後,逐漸轉移到水層(相2),並在水層中與碳酸鉀反應,形成不溶於水的內鎓鹽(ylide)。該內鎓鹽又遷移到二氯甲烷(相1)中完成Wittig反應。有趣的是,當水層較薄時(約1.5 mm),主要產物為二元酯(P2),而當水層較厚時(約3.5~4.5 mm),主要產物為一元單酯(P1)。類似地,第二個例子,通過兩步相轉移實現了鎮痛劑N-(4-乙氧基苯基)乙醯胺(又稱為非那西丁,Phenacetin)的合成(下圖b)。在第三個例子中,抗變形蟲藥物糠酸二氯尼特通過三次相轉移完成合成(下圖c)。
![]()
利用「同心液體反應器」實現多步有機合成。圖片來源:Nature「同心液體反應器」不僅僅可以實現多步有機合成,還可以完成高效的酸鹼萃取分離。只有幾毫米厚的有機層就可以使兩側pH相差14個單位的水層維持至少幾個小時。例如,下圖a中心有機層(相2)含有奎寧和4-硝基苯甲酸,兩側有兩個水層,分別溶解有0.5 M的HCl和NaOH。通過調節轉速周期性變化,1100轉/分和1130轉/分每10秒交替一次,就可以在酸性水相(相3)中萃取得到鹽酸奎寧,而鹼性水相(相1)中分離出4-硝基苯甲酸鈉鹽。1小時後核磁共振波譜顯示,中心有機層僅剩溶劑峰。類似的另一個例子,可以利用兩個不同酸鹼度的水相,模擬從發酵液中選擇性地提取胺基酸(下圖b)。
![]()
更大的團簇,如穀胱甘肽銀納米糰簇(AgNCs),藉助分子的親疏水性,也可以利用該裝置實現分離。相比於普通的離心分離,該過程更加清潔且安全。
![]()
「同心液體反應器」在納米分離中的應用。圖片來源:Nature如何利用液體密度、中間體溶解度等條件,設計出更多合理的多步合成與分離路線,甚至應用於更多實際場景,仍是一個有趣的挑戰。不過,該系統由離心機「升級」而成,轉速可以在750至5400轉/分之間調節,儀器成本被大大降低。各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從業人員,在實驗室經費許可的條件下,要不要也嘗試一下呢?Concentric liquid reactors for chemical synthesis and separationOlgierd Cybulski, Miroslaw Dygas, Barbara Mikulak-Klucznik, Marta Siek, Tomasz Klucznik, Seong Yeol Choi, Robert J. Mitchell, Yaroslav I. Sobolev, Bartosz A. Grzybowski Nature,
2020, 586, 57-63, DOI: 10.1038/s41586-020-2768-91. Plutschack M. B. Pieber B. Gilmore K. et al. 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Flow Chemistry. Chem. Rev.,
2017, 117, 11796-11893. DOI: 10.1021/acs.chemrev.7b00183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chemrev.7b00183
![]()
![]()
本文版權屬於X-MOL(x-mol.com),未經許可謝絕轉載!歡迎讀者朋友們分享到朋友圈or微博!
長按下圖識別圖中二維碼,輕鬆關注我們!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 化學 • 材料 領域所有收錄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