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福大學《自然》子刊:換個思路,萜類天然產物全合成效率倍增

2021-03-05 學術經緯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天然產物全合成通常以自然界生物體中分離的某種複雜結構分子為目標,從容易獲得的簡單原料出發,基於預先設計的反應路線依序得到合成中間體,由此完成產物分子的構建。有時其合成過程涉及數十步化學反應,設計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最終能否得到目標天然產物。

圖片來源:Pixabay

仿生合成為設計合成路線提供了重要的思路,通過探究目標分子在生物體內的合成途徑,以化學合成手段模擬相應的生物反應。生物體內的大部分反應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進行,有時化學合成所需的反應條件並不適合酶發揮催化活性。為此,人們也會設計其他催化劑來模擬酶催化過程,但即便如此,部分仿生合成途徑仍舊無法有效實現。此時,人們便需要改變合成策略,設計其他反應路線達到同樣的目的。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工作便打破了仿生合成的限制,美國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Barry M. Trost教授研究團隊基於以往發展的Pd催化烯基炔的環異構化反應,採用全新的策略完成了五種tremulane型倍半萜結構的高效構建,以簡潔的反應路線實現了以往合成步驟繁瑣、甚至無法合成的天然產物。相關工作發表在《自然》旗下子刊Nature Chemistry上。

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本是一類分子式為異戊二烯整數倍((C5H8)n)碳氫化合物的總稱,廣泛存在於植物及海洋生物體內。這類分子還可通過氧化、重排等化學結構修飾衍生出多種醇、醛、酮、羧酸、酯等類萜(terpenoid)結構,廣義上統稱為萜。萜類化合物是多種植物精油的主要成分,大量用於食品工業及化妝品中,甚至還可作為藥物使用,如具有檸檬香氣的單萜分子檸檬烯(C10H16)、具有抗癌活性的三環二萜紫杉醇等。目前,人們已分離出超過55000種萜類分子,結構迥異且複雜,但生物合成途徑大體相似,可歸結為兩個階段(two-phase)。第一階段為環化酶階段,自然界生命體一般從異戊烯基二磷酸酯(1,IPP)或二甲丙烯二磷酸酯(2,DMAPP)出發,通過鏈增長聚合形成多種不同的脂肪族二磷酸酯,隨後經環化酶催化多烯環化、重排產生萜類化合物;第二階段為氧化酶階段,萜中的C=C雙鍵及C-H鍵在氧化酶的作用下發生選擇性氧化,形成類萜結構。為此,人們設計了陽離子誘導的多烯環化反應模擬環化酶的催化過程,反應以三氟甲磺酸(TFA)作為Brønsted酸對其中一組C=C雙鍵親電加成,形成碳正離子,由此進一步實現仿生合成。不過,這種方法僅適用於從頭到尾的連續環化,反應過程中還可能伴隨著碳正離子中間體E1消除或SN1取代等副反應途徑,產生其他異構體。此外,TFA酸性很強,很多敏感的官能團無法兼容,限制了底物的適用範圍。

▲萜類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及仿生合成策略(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對於氧化酶階段的仿生合成,2009年,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TSRI)的Phil S. Baran教授團隊從二氫刺柏烯醇(11)出發,通過區域選擇性的C-H鍵氧化高效合成了四種不同結構的萜類天然產物,實現了低官能度分子高選擇性的後期修飾。然而,這種後期C-H鍵氧化策略並不具有普適性,並且無法用於構建C-C鍵。

▲Phil S. Baran教授通過仿生合成手段合成萜類化合物的工作(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既然仿生合成途徑的建立較為困難,Barry M. Trost教授認為,適當改變合成路線中氧化與環化的順序,可能會突破以上局限。相比多環結構的萜類分子,在鏈增長聚合形成脂肪族二磷酸酯後便進行氧化,選擇性更容易控制。而隨著過渡金屬催化反應發展日益成熟,引入N、O等雜原子後,其可作為導向基團引導C-C鍵的選擇性構建,相應環化過程的反應條件也更加溫和,立體化學同樣可以得到更好的控制,由此便大大拓寬了底物的適用性。作者選取了tremulane型倍半萜化合物16-20作為示例來驗證這一思路。這幾種分子環化程度與氧化程度各異,利用傳統的仿生合成途徑僅能實現1819的全合成,並且反應路線繁瑣複雜。過渡金屬催化烯基炔的環異構化過程可作為構建萜類分子多環骨架另一種有效的方法,相比於陽離子誘導的多烯環化,其副反應程度大大降低。但假使按照作者的思路,在環化前便進行選擇性氧化,分子中的O原子可作為親核位點直接對C=C雙鍵親核進攻,從而終止環化過程,哪怕是親核性較弱的羰基或醚基O原子。

▲幾種tremulane型倍半萜化合物(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Barry M. Trost教授團隊在此前報導了Pd催化多烯基炔的環異構化反應,可用於構建多達6個新的C-C鍵及7個碳環。基於以往的研究,他們發現使用Pd2(dba)3·CHCl3作為預催化劑,P(o-tol)3作為配體設計Pd催化烯基炔的環異構化可以有效克服以上問題,反應對多種含O官能團具有良好的兼容性。

▲Pd催化多烯基炔環異構化合成萜類化合物及其反應機理(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反應條件的優化(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於是,他們從簡單的二炔化合物21出發,預先引入構建倍半萜化合物16-20所需的15個C原子得到中間體22,其中包含5個O原子。隨後,22發生Pd催化烯基炔的環異構化,並經歷後續轉化可以得到conocenolide C、conocenolide E及其衍生物23-25,首次實現了具有孤立五元環結構的倍半萜分子的全合成。

▲conocenolide C、conocenolide E及其衍生物23-25的全合成(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與此同時,他們還基於醯基自由基環化過程分別構建了五並七(5-7)、五並八(5-8)稠合雙環倍半萜分子2627,這兩種稠合雙環結構利用其他方法很難構建。

▲稠合雙環倍半萜26、27的全合成(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受慣性思維的影響,有時我們循規蹈矩,苦思冥想也得不到問題的解決方案,而換一種思路,問題便能迎刃而解。利用Barry M. Trost教授提出的合成萜類分子的新策略能以5-8步反應分別得到五種不同結構的tremulane型倍半萜化合物23-28,不僅實現了傳統仿生合成途徑無法構建的孤立五元環結構,還能縮短反應路線,提高合成效率。作者還將進一步發展不對稱模式的烯基炔環異構化過程,以期將其應用於更多萜類結構分子的合成中。

▲Barry M. Trost教授合成tremulane型倍半萜化合物的策略(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題圖來源:Pixabay

參考資料

[1] Barry M. Trost et al., (2020). Total synthesis of terpenes via palladiumcatalysed cyclization strategy. Nat. Chem., DOI: 10.1038/s41557-020-0439-y[2] Ke Chen et al., (2009). Total synthesis of eudesmane terpenes by site-selective C–H oxidations. Nature, DOI: 10.1038/nature08043

本文來自藥明康德內容微信團隊,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謝絕轉載到其他平臺。如有開設白名單需求,請在「學術經緯」公眾號主頁回復「轉載」獲取轉載須知。其他合作需求,請聯繫wuxi_media@wuxiapptec.com。

新冠病毒專題

官方命名 | 不是人造病毒 | 戴口罩管用 | 複雜的基因組產物 | 受體結合能力 | CRISPR檢測技術| 出現症狀就晚了

癌症突破

抗癌疫苗 | 癌症地圖 | KRAS | 酒精 | CAR-T 2.0 | 單細胞CAR-T | 外泌體 | 白血病免疫療法 | 膳食纖維與肝癌 | 中年危機 | 液體活檢 | 化療與癌症轉移 | 抽菸喝酒要不得 | 癌症轉移 | 癌細胞變脂肪 | 自噬反應 | 鉀離子 | PD-L1遠程攻擊 | CAR-T安全性  | 染色體外DNA | 癌症全基因組

智慧之光

大腦邏輯 | 母愛 | 腦細胞 | 阿茲海默病血檢 | 孤獨 | 可樂 | 生酮飲食 | 阿茲海默病毒假說 | 大腦抗衰老 | 麥克阿瑟天才獎 | APP蛋白 | 暢遊大腦 | 細菌感染假說 | 睡眠與心血管疾病 | 電擊提高記憶力 | 明星抗抑鬱藥 | 重新定義生死  | 腦機接口 | 分子藍圖

熱門前沿

膳食纖維 | 人工智慧 | 耐寒 | 維生素D | 脂肪治療 | 細菌耐藥 | 性別逆轉 | 延年益壽 | 細胞分裂 | 減肥新方 | 單染色體酵母 | 吃不胖的方法 | 精準醫學 | 單性生殖 | 胚胎發育 | 基因療法 | 蚊子吃減肥藥 | AI醫生 |長壽天然分子 | 細胞排除垃圾 | 大道至簡 | 吸貓 | 太空旅行 | 列印器官

相關焦點

  • 萜類化合物生物合成的關鍵酶改造和調控研究等系列學術報告
    周景文,博士,江南大學糧食發酵工藝與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2003年和2006年分別獲華中農業大學學士和碩士學位,2009年獲江南大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微生物代謝工程和合成生物學強化微生物合成植物天然產物相關研究。
  • 中國有機合成化學家的攀登(一) :三萜類天然產物全合成
    本文將為大家帶來的是中國科學家在五味子三萜降三萜類天然產物全合成方面的突破。由於獨特新穎的化學結構和顯著的生物活性,這些極具挑戰的複雜天然產物分子引起了一大批有機合成化學家的關注,而近十年來,國外的課題組都只是完成了一些模型研究,前幾例的全合成都為國內有機合成化學家完成,分別是北京大學的楊震教授、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所的李昂研究員、南開大學的湯平平教授。
  • 南科大李闖創JACS:高張力天然產物的首次全合成
    研究表明,具有張力的天然產物有利於它們的藥理作用,並有利於選擇性地與所需的生物靶點緊密結合。在歷史上,高張力的天然產物貢獻了許多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分子,例如抗腫瘤藥物紫杉醇等。根據理論計算和實驗研究,順式和反式[5-5]並環之間存在約13 kcal/mol(計算)和6.4 kcal/mol (實驗)的能壘差別(圖1A),這使得反式[5-5]並環結構的合成極具挑戰性。迄今為止,只有五個具有反式[5-5]並環的天然產物分子(1-5,圖1B)得到了全合成。
  • :光反應合成天然產物(+)-Flavisiamine F
    上,雲南大學青年教師仝曉剛博士為文章第一作者,夏成峰研究員為通訊作者。夾竹桃科蕊木屬植物以複雜吲哚生物鹼為特徵性化學成分,同時這類生物鹼具有重要的生理活性,是天然產物化學家和藥理學家的關注焦點(圖1)。
  • 【有機】南科大JACS:高張力天然產物分子的首次不對稱全合成
    Society (JACS)發表題為論文,首次報導了高張力天然產物分子4β-Acetoxyprobotryane-9β,15α-diol的不對稱全合成。高張力的反式5-5並環的合成具有極大的挑戰性,長久以來一直是合成上的難點。根據計算和實驗表明順式和反式5-5並環之間存在約13 kcal/mol(計算)和6.4 kcal/mol (實驗)的能壘差別(圖1A),這使得這類結構的構建極為困難。在天然產物合成史中,迄今為止,只有3個具有全碳反式5-5並環的分子得到了全合成。該領域還存在很多未知的化學等待探索和開發。
  • 長春應化所吲哚類天然產物全合成研究獲進展
    長春應化所吲哚類天然產物全合成研究獲進展 2020-12-24 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字體:活性方面,該類天然產物對逆轉腫瘤細胞的耐藥性,具有潛在的良好活性。基於其獨特、新穎、複雜的結構特徵帶來合成上的挑戰性以及潛在的生物活性,開展此類天然產物的全合成研究,對推動有機合成新方法、新策略的發展,對深入開展相關天然產物及其新型類似物生物活性的研究,均有重要科學意義。
  • 北大餘志祥課題組實現對天然產物Asteriscanolide的不對稱全合成
    近日,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餘志祥教授課題組的博士生梁勇和本科生蔣星應用本課題組發展的銠(I)催化的兩組分[(5+2)+1]反應,高效、立體、專一地構建了[5-8]雙碳環核心結構,並最終成功實現了天然產物Asteriscanolide的不對稱全合成。這也是該課題組應用[(5+2)+1]反應實現的第六個天然產物分子的合成。
  • 北京大學在植物天然產物生物合成與酶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在本文中,雷曉光課題組開發出一種基於天然生物合成中間體分子探針(Biosynthetic Intermediate Probes,BIPs)的靶標垂釣策略(如圖1所示),並與合作者一起通過結合植物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的常規手段(活性導向蛋白分離以及轉錄組測序等方法),成功在桑樹愈傷組織中鑑定出兩個FAD依賴蛋白(MaMO和MaDA),其中MaDA被進一步證明為自然界中存在的首個催化分子間Diels-Alder
  • 科學家實現複雜天然產物合成的計算機設計
    科學家實現複雜天然產物合成的計算機設計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5 15:35:20 韓國蔚山科技大學Bartosz A. Grzybowski等研究人員合作實現複雜天然產物合成的計算機設計。
  • 微生物所陳義華研究組開發厭氧菌表達系統挖掘人體微生物天然產物
    微生物能夠產生多種活性次級代謝產物,其中一些作為藥物已經廣泛應用,極大地改善了人類的健康。近年來,天然產物藥物研發陷入低潮期,主要問題之一是鏈黴菌、真菌等傳統資源中,新化合物的發現越來越困難。我們必須開發新的微生物資源來促進天然產物藥物研發,以應對耐藥菌等公共健康面臨的新問題。
  • 研究揭示絲狀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新機制
    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研究員呂雪峰帶領的微生物代謝工程研究組長期從事絲狀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尤其是在土麴黴工業生產衣康酸和他汀類藥物方面做了大量應用導向的代謝工程研究工作(Microb Cell Fact.2014a, 2014b;Metab Eng.2017;Biotechnol J.2018;ACS Synth Biol.2019)。
  • 昆明植物所非傳統次生代謝產物研究取得進展
    最近,由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沈月毛主持的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非傳統次生代謝產物的生物學功能及生物合成研究」通過了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組織的結題驗收。專家組在評審後認為,該項研究從菌株篩選、化合物分離、結構確定到生物合成途徑探索及生物活性評價等都取得了明顯的成績,為探索和利用內生菌資源,開展其生物學活性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該項目以天然產物化學為基礎,以生理活性為導向,系統開展了微生物次生代謝產物的製備,生物學功能及作用機制探討,生物合成及合成機制研究等工作。
  • 我國科學家解析青蒿素類過氧橋鍵合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Y224突變後酶反應產物結構 我國學者屠呦呦教授因發現青蒿素(artemisinin)而共同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曾耗時12年,花費4000萬美元的艱辛研究,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Jay Keasling教授最終於2013年4月10日聯合Amyris公司在《自然》(Nature)雜誌上在線發布了他們的成果:應用合成生物學技術成功地在轉基因酵母中生產出青蒿素合成的前體青蒿酸,使利用酵母生產青蒿素取得突破性和革命性進展。
  • 海洋藥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天然產物生物合成機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8月28日,海洋藥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李文利課題組在國際一流化學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在線發表了題為「Unusual Type II Polyketide Synthase System Involved in Cinnamoyl Lipid Biosynthesis」(《獨特的II型聚酮合酶參與肉桂醯脂生物合成
  • 脂肽類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脂肽類天然產物是由非核糖體肽和聚酮雜合途徑合成的一類抗生素,結構中既含有親水性胺基酸單元,又含有疏水性脂肪鏈,表現出抗菌、抗腫瘤和抗病毒等多種生物活性。脂肽類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成藥性、發展潛力和應用前景。
  • 河北大學生命科學院校成功舉辦「天然產物科學高峰論壇暨雄安生命...
    我校成功舉辦「天然產物科學高峰論壇暨雄安生命科學論壇」12月14-15日,河北大學「天然產物科學高峰論壇暨雄安生命科學論壇2020年第二期」在七一路校區成功舉辦。
  • 藥學院饒燏課題組在《自然·通訊》發表Teixobactin克級全合成推動...
    藥學院饒燏課題組在《自然·通訊》發表Teixobactin克級全合成推動的其結合模式探索以及開發更強抗生素的研究清華新聞網8月1日電 7月22日,清華大學藥學院饒燏課題組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題為「Teixobactin的克級全合成推動的其結合模式探索以及開發更強抗生素的研究
  • 通過新策略發現了新型天然產物除草劑AA及其抗性基因!
    有機化學除草劑的發現和大規模地應用,是20世紀發生的農業綠色革命最重要的標誌之一,極大地改變了農業勞動生產方式,促進了農業的現代化,為保障全球糧食生產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迄今,全 球已經發展出 30 餘個大類、20多個作用靶標、約400~500個化學除草劑品種的雜草化學防除產品技術體系。
  • JACS|量子化學計算揭示巴西烷型倍半萜生物合成新機制
    巴西烷型倍(Brasilane-type)半萜類化合物的研究由來已久,但其生物合成途徑和機制尚不清楚。最近,有課題組鑑定了一種木黴萜環化酶,該酶能催化產生巴西烷型倍半萜- trichobrasilenol,並利用同位素標記法研究該天然產物形成的機理,然而,在所提出的機理中,高度協同的骨架重排的可行性備受爭議。
  • 新型複雜細胞鬆弛素分子首次全合成
    新型複雜細胞鬆弛素分子首次全合成 來源:細胞   發布者:ailsa   日期:2018-08-30   今日/總瀏覽:29/4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