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焦慮,自古以來不是孩子焦慮的比較多,而是家長焦慮的比較多,尤其是這兩年來。小學生的父母就開始焦慮了。
舉個例子,在北京,有一個地區叫海澱區,如果你是海澱的家長,那麼,你家的孩子可能小學三年級就開始上奧數課,甚至上四年級的時候就已經把初中的知識學完了,包括新概念英語等等各種英語的培訓,奧數的學習……
所以,在北京,海澱家長是非常拼的一類家長,也可以說是北京最焦慮的一群家長,同時也是對孩子寄予了特別高希望的家長。
除了海澱家長之外,順義家長更「牛」了。比如說,那篇讓所有工薪家長看完之後,都無法語言形容的「月薪幾萬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類似這種的言論,讓很多本來不焦慮的家長,也開始變得焦慮了。
我的一個朋友。他從小學到大學一直是一個學霸,現在他家小孩,剛剛上小學三年級。是個男孩子。這個小男孩兒,並不愛學習,跟他的媽媽「學霸體質」相比較簡直就是學渣。
媽媽很不服氣,天天給兒子灌輸的思想是:你老媽——我!上學的時候是一個學霸,小學三年級,竟然能考這麼點分回來。我怎麼會生出你這樣的孩子呢?
這句話是不是很普遍?其實,這種情況,在中國很多家庭中正在上演。很多所謂學霸父母,因為自己學習好,他們要求自己的孩子,必須也要學習好。
我想對這樣的家長說一句話:你學習好,那是因為你對學習有興趣,有內心的衝動要好好學習,有目標;孩子學習不好,那也是因為你對孩子過於苛責;或者是強制把自己是學霸必須要求孩子也是學霸,這種固執的「觀念」迷失了。
這種父母,建議去看一個早年的電影《流浪漢》。裡面有位大法官拉貢納特,他信奉的理念是: 「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結果反而偏偏不是這樣。
孩子學習不好,並不是缺點,也不是多麼可怕的事情,可能其他方面比學習表現的更優異呢?並且,現在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學習只是一方面。
當然,並不是說學習不重要,學習非常重要。
但是,如果家長千辛萬苦,費盡渾身的解數,都無法達到讓孩子成為學霸的時候,我們就不要執著於學霸這個名號了,而是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特長。並且是在保證學習基礎知識和適應應試教育的情況下,讓孩子去發展他自己的特長。
曾經看一個新聞。
一位小男孩的爸爸,也是一位學霸,但是他的孩子呢,從小學到初中學習一直不好。小學時候,這位「學霸爸爸」還能揍孩子,孩子大哭一頓,而後父子倆和好如初;後來,孩子上了初中,這位父親仍然吹毛求疵,嚴格要求孩子,青春期的兒子叛逆無比,索性就不學習了,這位「學霸爸爸」竟然還動手打孩子。
青春期的兒子,憤然還手和爸爸大打出手,最後兩個人滿臉是血……後來,兒子跳樓自殺!這位「學霸爸爸」根本就不配做爸爸!
面對一個嚴苛的父親,吹毛求疵的父親,不被理解的父親,孩子寧可選擇自殺也不願意活著,那些自殺的孩子們,都死於自己親生父母之手。(我恨這樣的父母們,殺人不見血!)
越是打罵孩子,逼著孩子成為學霸的家長,可能會起到反作用。學習這件事兒呀,一定是讓孩子自主產生想學愛學的興趣,讓孩子有內動力,這樣孩子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霸。
那些逼迫孩子,打罵孩子,甚至因為學習不好,把孩子虐待致死的家長,應該深刻的反思自己的行為。是不是自己的嚴格的教育方式,已經讓孩子對學習產生了牴觸。
下面是某機構心理諮詢師列舉的一套「教育焦慮」測試題,如果這些症狀出現4條以上,說明已經出現焦慮,8條以上則情況嚴重,應當引起警惕。
1.每天晚上,都忍不住坐在孩子旁邊,生怕他(她)浪費時間。
2.一到晚飯後就坐立不安,老想進屋看孩子做作業是否認真,但又怕打擾他。
3.常常忍不住一遍遍問孩子考了多少分。
4.整天提心弔膽,度日如年,一聽到孩子沒考好就忍不住發脾氣。
5.有時變得比往常更嚴厲,說話偏激,有時變得比往常更親切,連自己都覺得不自然。
6.聽說孩子要測驗考試,自己便坐立不安,覺得壓力比孩子還大,卻要裝得若無其事。
7.不敢大聲講話,不敢大步走路,看孩子的眼神都怕驚動了他。
8.擔心孩子太疲勞,又擔心他們營養不夠,內心忐忑不安,怕孩子考試那天會生病。
9.無論幹什麼,心都掛在孩子那邊,坐臥不寧,心悸、心慌,希望孩子快考完。
10.莫名其妙地抑鬱、痛苦、難過,悲傷得不想做任何事,有快撐不住的感覺。——來自某機構。
最後的最後,同樣,我也作為一名家長真心的建議學生的父母:把心態放好,學會自己調整情緒。一定要想辦法引導孩子,對學習產生自己的主動性,這才是最主要的。
因為每個孩子的情況不同,對學習的理解也不同。肯定是不能一概而論的。但是,家長首先要自省是必須要做的第一件事兒;然後,再去深度的挖掘孩子不愛學習的背後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的;找到原因之後,再有針對性的解決孩子不愛學習的問題。
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孩子更愛學習,學習更好。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關注我@Tina育兒,查閱更多近期熱文:
小銅人?泥娃娃?樓上大媽看到淘氣孩子笑出鵝叫聲,媽媽捂嘴偷笑
讓胎寶寶更聰明更健康,孕媽媽在這個階段後要做到這4件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