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合命題、可能事態和事實

2021-02-28 慧田哲學

命題可以通過語詞的合乎邏輯的配置產生出來,「合乎邏輯就是有意義的,但不一定是真的」:「一個圖象可以表現並不存在的關係」。圖象不能只是事實的圖象,否則所有命題都必然是真的。

真命題所摹畫的事態是存在的,換言之,真命題摹畫事實。理解一個句子,是知道一種可能的事態,也就是說,知道如果該事態存在它是怎麼存在的。「理解一個命題,叫作,知道命題為真時實況是怎樣的。(因此,人可以理解一個命題而不知它是否為真)」(4.024)。

我們無須看到命題所對應的事態就可以理解這個命題,例如,我們聽到「張三在李四左邊」,即使這時並沒有看見張三在李四左邊,也並不難設想張三在李四左邊的圖景。

如果我們這時的確看見張三在李四左邊,即命題所摹畫的事態和事實一致,則張三在李四左邊這一命題為真

原子命題由名稱組成,名稱的意義即是其指稱,如果沒有指稱,則該名稱無意義,該原子命題也無意義。我們直接了解名稱的意義,同時就直接了解原子命題的意義。「理解了一個命題的組成部分,就理解了這個命題」(4.024)。

你知道張三、李四都是誰,也知道什麼叫「在左邊」,你就理解了張三在李四左邊。複合符號通過定義簡約為簡單符號

複合符號通過意義(定義)進行指稱。「每個被定義的符號都通過用以定義它的那些符號進行指稱;而定義則指示了途徑」〔3.261〕。日常語言使用的都是複雜符號,這些日常圖象、語詞、命題是通過分析為原子命題和現實發生聯繫的。

上面說,圖象所摹畫的是可能事態,這個事態可能不存在。但在原子層面上,沒有可能的事態,只有事實,原子命題不摹畫可能事態,它只能摹畫原子事實。

而且,雖然複合命題所摹畫的事態不存在,構成這一事態的原子事實仍必須存在,因為歸根結底,複合命題的意義是由它所包含的原子命題確定的,原子命題的意義依賴於它摹畫的事實,或曰它所摹畫的事態確實存在

複合命題是原子命題的真值函式,或者說,一個複合命題必須把一定的真值分配給某些原子命題,這個複合命題才真正有意義。所以,一幅圖象即使摹畫的是不存在的事態,它也展示了某些原子事實的存在和不存在〔2.11〕。

複合命題若與其所含的原子命題的所有真值可能性相矛盾,它就是一個矛盾命題;若它與原子命題的所有真值可能性相一致,它就是恆真的邏輯命題。邏輯命題都是分析命題或重言式。所有邏輯命題所說的都是同樣的東西,換言之,邏輯命題什麼都沒說

邏輯命題裡的名稱雖有指稱,但互相抵消,因此是無所謂意義的〔sinnlos〕。我們從p能推論出~~p、~~~~p,以至無窮,這當然不意味著p摹畫了無窮多的事態。p=~~p以及所有邏輯命題都不摹畫事態,它們的功能是指導普通命題之間的轉化。

與此相應,邏輯常項不指稱任何對象。邏輯常項包括「和、或、不」等等,它們和左、右等等不是同樣層次的概念,邏輯常項的功能就像是標點符號。原子命題是原子事態的圖象,我們由此會認為,複合命題是複合事態的圖象。然而細一想就會發現不完全是這樣。

張三來了對應於張三來了這一事態,李四來了對應於李四來了這一事態,然而,張三和李四來了對應於哪個事態呢?並沒有張三來了、李四來了之外的第三個事態。

張三和李四來了並不對應於張三和李四來了這樣一個特有的事態,張三和李四來了須分析成為張三來了和李四來了才和事態對應的,也可以說,語言中有「和」,現實中卻沒有和。

世界裡沒有和邏輯常項相應的對象,「合取、析取、推導」等等只是一些純思想的關係,純邏輯的關係,在事實世界裡並沒有對應物。

所以,到頭來,只有原子命題才是圖象,複合命題並不直接是圖象

整個語言體系分析到頭來是在名稱/對象、原子命題/原子事實這裡和現實接觸,這裡仿佛是兩個體系的公共邊,仿佛是尺子和它所量的布相帖的邊,在這條公共邊上,意義和指稱合一,原子命題和原子事實嚴絲合縫地對應。

所有合乎邏輯的句子都通過這條邊界和現實相接觸,所有不合乎邏輯的句子都和現實不相接觸。

充分分析原則試圖表明語言歸根到底是怎樣和現實接觸的並如何從現實汲取意義,然而,這一原則相當造作,包含著許多困難。羅素已經看到原子命題的觀念包含一些困難,並非所有的命題都可以還原為原子命題。

他列出的第一種情況就是否定命題,唐朝不是在906年滅亡的應當分析為哪些原子命題呢?

另一種情況是非特稱的命題,唐朝是在十世紀某一年滅亡的。

第三種是表達認識態度的命題,例如,老師不相信唐朝不是在906年滅亡的。

羅素所列舉的困難可說是邏輯原子理論內部的困難,羅素可以嘗試通過「量化邏輯等手段」來處理。此外我還願提出原子事實這一觀念更一般性的可疑之點。

一,我們且不說張三和李四都來了是否一定可以分析為張三來了和李四來了,就算可以作這樣的分析,所導致的結論無非是:

現實中並沒有原子事實和複合事實之分,現實中只有原子事實,沒有複合的事實,一切複合的東西都是思想和語言創造出來的,「複雜對象、可能事態等等都是些空言」。

二,就像我們無法舉出簡單對象的實例,我們也無法舉出原子事實的實例。這一點,我們在「世界、事實、對象」一節已稍作追問,這裡不再重複。真正的問題是何謂簡單的,維根斯坦後來在《哲學研究》對這個概念重新作了思考。

三,原子命題是互相獨立的,原子事實互相之間也是互相獨立的,這一點是「邏輯原子」必不可少的特徵,可以說這就是「邏輯原子」的定義。但原子事實各自獨立這一點其實已經蘊含我們無法為之舉出實例的結論。

一般說來,我們要用聽得懂的話來舉例,但凡聽得懂的語詞,就不可能只用在一個單獨的事實上,落日是紅的,賽車是紅的,不妨說這兩個事實的存在是互相獨立的,但除非它們有某種聯繫,例如它們都「是紅的」,這兩個事實中的任何一個都無法得到表述,無法被思想。

我希望讀者已經看到這裡包含的疑點和羅素邏輯專名所包含的疑點是一樣的,在那裡,羅素最後被迫只承認「這」是邏輯專名,我猜想原子事實最後也只能用拈花一笑的方式指出來。

卡爾·吉奈特指出,從原子命題到複合命題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而解決之方就在於放棄原子命題的互相獨立。

愛耶爾也認為原子命題在邏輯上互相獨立這一要求是無法滿足的,他引證維根斯坦的《關於邏輯形式的幾點評註》一文,認為維根斯坦本人也很快放棄了這一要求。

但愛耶爾又認為這一點並不妨礙原子事實的獨立性,即使落日是紅的、賽車是紅的這兩個命題都用到了紅,但落日是紅的、賽車是紅的這兩件事情仍然是在邏輯上彼此獨立的

簡言之,命題不互相獨立而事實卻互相獨立

然而,如果事實本來是互相獨立的只是語言把它們聯繫在一起,那麼,藉助事實來推論來證明就不是藉助事實之間的聯繫而成為純粹的話語遊戲了。

相關焦點

  • 在職研究生:在職聯考綜合能力邏輯之複合命題及其推理
    圖書0折還包郵 網校1元放肆購 課程直降1000元 在職研究生:邏輯是在職研究生聯考綜合能力的一部分,其中複合命題的推理是邏輯考察的重點也是難點。本文為參加在職碩士研究生考試的考生詳細講解複合命題推理的特點和解題思路。更多在職研究生報考條件信息請關注在職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 省考行測之邏輯判斷,容量超大,不容錯過(複合命題篇)
    考點必知考點一 翻譯推理一、複合命題推理(一)複合命題的類型和翻譯推理規則1、複合命題的類型複合命題是包含命題聯結詞和簡單命題的命題構成複合命題的命題被稱為支命題,命題聯結詞是聯結支命題並表明支命題之間關係的詞語。通常用小寫的pqr等字母來表示支命題。
  • Vol.707 王靜:慣習性社會事實作為法律效力來源的局限性 | 社會事實命題
    包容性實證主義和排他性實證主義都以社會事實命題為基礎,共同堅守慣習命題,但關於「道德能否成為法律效力的判準」存在爭議。社會事實命題的基本主張是,法律本質上是一種社會創製或人工製品。法律的約束力與權威不能根據規範的實質道德內容來解釋,而應當根據特定的社會事實來解釋(Social Facts Thesis)。簡言之,「僅僅參照社會事實便能識別出法律的事實和內容。」
  • 考研邏輯知識點歸納:聯言命題和選言命題
    2、聯言命題的邏輯形式:A∧B(A且B)3、聯言命題的聯結詞通常有:「……和……」,「既……又……」,「不但……而且……」,「雖然……但是……」等。4、聯言命題真值表聯言命題的真值表二、選言命題選言命題是斷定事物若干種可能情況至少有一種存在的複合命題。選言命題進一步分為相容選言命題和不相容選言命題。
  • 法律實證主義基本主張——社會事實命題
    上帝對人類制定的全部法,或者一部分法,經常被人們描述為「自然法則」,或者描述為「自然法」……在人類對自己制定的規則中,有些規則,是由政治優勢者制定的,或者,是由最高統治者和次等統治者制定的。這裡的意思是說,在獨立的國家和獨立的政治社會中,行使最高統治權力和次等統治權力的人,制定了這種規則。
  • 【離散數學】命題邏輯
    今天是離散數學的第一篇推送,我將向您介紹命題。什麼是命題?簡單地說,命題是一個陳述事實的語句,也就是陳述句。它或真或假,但是不可以既真又假。例如:1+1=2,就是一個命題。太陽從西邊升起,也是一個命題。
  • 離散數學1:命題邏輯
    這些簡單命題之間是通過「或者」、「並且」、「不」、「如果……則」、「若且唯若(iff)」…… 等關聯詞和標點符號複合而成。5.約定通常用大寫的帶或不帶下標的英文字母表示命題。二、命題聯結詞1.否定聯結詞﹁複合命題「非 P」(或 「P 的否定」)稱為 P 的否定式2.合取聯結詞∧ 複合命題「P 並且 Q」(或 「P 和 Q」)稱為 P 與 Q 的合取式「∧」 是自然語言中的 「並且」、「既…又…」、「但」、「和」、「與」、「不僅…而且…」、「雖然…但是…」、「一面
  • 離散數學筆記(3):命題邏輯
    命題命題是具有確切真值的陳述句,其值真值只有真(T或1)和假(F或0)兩種。其餘的如疑問句、命令句、感嘆句、疑問句、二義性的陳述句都是非命題。若一命題不能分解出更簡單的命題,則其為原子命題,否則為複合命題。複合命題常是"如果…則…"、"並且"、"或者"等聯結詞及標點符號將原子命題複合而成。
  • 塔羅牌佔卜:你和TA還有可能會複合嗎?
    塔羅牌佔卜:你和TA還有可能會複合嗎?遇見你我變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塵埃裡去,但我的心是歡喜的。並且在那裡開出一朵花來。分手後你們還有在一起的可能嗎?還有可能回到曾經嗎?讓我們一起跟隨塔羅牌的指引,一起來佔卜一下。
  • 國家公務員行測判斷推理聯言命題與選言命題技巧
    如有疑問請加【2020國家公務員考試交流群匯總】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華圖微信公眾號(ningxiaht),國家公務員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6027571 18295188220,微信號:ht18295188220   一、聯言命題   聯言命題是斷定幾種事物情況同時存在的複合命題,標準形式為「p並且q」,p、q稱為聯言支
  • 詳細解析p或q和p且q命題題型的解題過程
    題型題型如圖一,這是結合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複合命題。即考察了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識,也考察了複合命題的知識點,這些知識點都是需要我們掌握的。圖一題型解析這裡p或q和p且q都是複合命題。所以從題中給出的p或q為真,則說明p和q中至少有一個是真命題;p且q為假,則說明p和q至少有一個是假命題。所以可以推出:p和q中有一個是真命題,一個是假命題。誰是真命題,誰是假命題這裡不能判斷,所以要採用分步討論的方法來解答。
  • Vol.701 支振鋒:從社會事實到法律規範 ——作為社會實踐的法律 | 社會事實命題
    然而,法律何以具有規範性,人們為什麼要遵守法律,這不僅是一個經驗的日常問題,實際上也是法哲學的根本性元命題。對此元命題的深層追問,是古往今來的法律思想家所必須面對的課題。本文嘗試對此元命題進行追問。他明確了承認規則的創生,「僅僅是一個為特定法律體系中之法官和法律人們所接受的成規性規則」。「(承認規則)實際上是一個司法上的習慣性規則,只有在法院加以接受並加以實踐,用以識別和適用法律時,它才是存在的。」這種習慣性規則,顯然就是成規。因此承認規則就是社會成規。這樣,在其原初的界定之中就被添加了一個關鍵性的要素:遵循一個作為社會成規之規則的理由,存在於其他人也遵循它的事實之中。
  • 安倍晉三:日本疫情短時間內有可能擴大 暫不會發布「緊急事態宣言」
    原標題:安倍晉三:日本疫情短時間內有可能擴大 暫不會發布「緊急事態宣言」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當地時間28日下午6時左右,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針對當地新冠肺炎疫情召開記者會,向國民呼籲:「日本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出現疫情擴大的情況,希望大家提高警惕。」
  • Vol.703 張帆:從社會規則理論到慣習主義——論社會事實命題的理論推進 | 社會事實命題
    作為一個實證主義者,科爾曼(Jules Coleman)認為必須根據社會事實去說明法律的可能性,但他也接受哈特的主張,即法律權威的可能性需要根據一種慣習性的社會實踐進行說明。這一實踐便是官員們對承認規則的遵守,而這一規則賦予官員一種義務,要求官員們必須適用由其確認而具有合法性的其他規則。科爾曼稱這一主張為「慣習命題」(Conventional Thesis)。
  • 日本石川縣和香川縣也發布「緊急事態宣言」
    【來源:人民網】人民網東京4月14日電 綜合日本媒體的報導,近期,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在日本石川縣不斷蔓延,縣知事谷本正憲13日發布了獨自的「緊急事態宣言」。從而促使石川縣知事13日發布了獨自的「緊急事態宣言」。另外,香川縣知事濱田惠造於13日晚在縣廳舉行記者招待會,鑑於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也發布了獨自的「緊急事態宣言」。他也呼籲縣內民眾在非緊急情況下不要外出,避開「三密」空間等。
  • 【離散數學 | 數理邏輯之命題邏輯】命題公式、解釋與真值表
    一個任意的沒有賦予具體內容的原子命題是一個變量命題,常稱它為命題變量(或命題變元)(propositional variable),該命題變量無具體的真值,它的變域是集合{T,F}(或{1,0}).複合命題是由原子命題與聯結詞構成的命題。所以,當其中的原子命題是命題變元時,此複合命題也即為命題變元的函數,且該函數的值仍為"真"或"假"值,這樣的函數可稱為真值函數或命題公式,此命題公式沒有確切的真值。
  • 解決問題是概念和命題在複雜情境中的運用
    命題有兩類:一類是概括性的,如「圓的半徑相等」,指一切圓的所有半徑都相等。一類是非概括的,如「月亮繞地球轉」。前一類命題往往是揭示幾個概念之間的關係,表示某種規律、定理、規則或原理等;後一類命題表示一個事實。所以命題學習包括事實學習和規律、定理或原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