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黃寧帶領「張垣之心」志願者到康保縣大清溝村給貧困村民送去棉被 、衣物。
出生在貧困山村的他投身公益事業8年,成立了張家口市第一個由團市委監督管理的民間公益組織。2011年5月25日,年僅34歲的他在組織公益活動時,因勞累過度突發腦幹出血離世。
那晚,他微笑著閉上疲憊的雙眼。他說:「我太累了,讓我眯一會兒。」但他卻再也沒有醒來。
5月21日凌晨2時,他突感不適,隨即昏迷不醒。醫生診斷:腦幹出血,病危。
他34歲的生命定格在2011年5月25日凌晨2時。
5月20日,他一直在忙,整整18個小時:上午,籌備第二天到尚義縣七甲山保健希望小學的公益活動;下午,到醫院看望病重的低保戶張志宏,商量資助其子學費的相關事宜;晚上,整理次日要送給山區貧困學童的文具……
遺像裡的黃寧,雙眼微眯,笑望遠方,和他的網名「常笑客」一樣。
8年做公益,他成立了張家口第一個由團市委監管的民間公益組織
黃寧不老,但卻常被大家喚作「老常」。一來是他網名叫「常笑客」,二來也因他經常參加公益活動,古道熱腸。「希望當人們需要幫助的時候,會有人能主動伸出援手。」他常跟好友這樣說。黃寧的老家,在萬全的一個小山村,偏遠貧窮。他在QQ群裡提過,自己是光著腳丫從農村走出來的,十幾歲進京打工做過「北漂」,是小時候的生活經歷讓他有了這樣一個理想。
2003年,從北京回到張家口創業的黃寧,加入了當地一個叫「愛園」的QQ群,認識了一群熱心腸的好朋友,開始和大家一起有組織地開展環保、敬老等公益活動。這一年,他26歲。從那時起,他在自己QQ的個性籤名欄裡,填上了「有愛就有希望」。
2006年,黃寧開起了一間小小的超市。「收入多了,也有能力幹更多的事。」從此,他開始把公益當成自己的一份事業。2008年,黃寧和幾個朋友一起籌備成立了民間公益組織「張垣之心」。一年多的「試運行」裡,志願者們義務上山撿垃圾、為白血病患兒籌集善款、資助貧困家庭和個人、看望孤寡老人、為福利院孤兒送愛心……「張垣之心」在助困、助殘、助學、環保等方面做出了不小的成績。
2009年,張垣之心公益促進會正式成立,並成為由張家口團市委監督管理的第一個民間公益組織。
3年當兒女,他給殘疾老人養老送終
家住張家口市橋西區的殘疾老人王英昌,年近七旬,患有佝僂病,無兒無女。老人已經多年沒有出過家門,最大的願望就是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
2009年1月19日,黃寧與志願者決定幫王英昌老人圓夢。帶著借來的輪椅、買來的棉被,黃寧興衝衝地來到王英昌家。暗黑的小屋裡,佝僂著身子的王英昌,蜷縮在床上。摸著嶄新的被子,看著滿桌的糧油,很久未見這麼多人的王英昌老人哽咽了。
看著老人,黃寧的聲音在抖,心也在抖。盡己所能,幫助老人安度晚年,黃寧下定了決心。「老人現在最希望的,是有人陪他說說話。有時間,大家多過來坐坐。」於是,隔三差五,黃寧就來到王英昌家,送糧油,送衣服,幹家務,聊外邊的事。
帶著志願者和家人,連續兩個春節,黃寧來到王英昌家裡,陪老人一起包餃子過年。吃著送到嘴邊的餃子,王英昌老人的眼淚吧嗒吧嗒往下掉。「孩子,新房的鑰匙你拿上。我行動不便,開門慢,省得你每次在門外等半天。」2010年11月,王英昌告別了居住近50年的破舊小屋,搬進了嶄新敞亮的廉租房。欣喜之餘,老人首先想到的是黃寧。「沒關係,大爺,我就在門外等著您!」四目相對,溢滿了信任與親情。
今年元宵節,黃寧又為王英昌買了一臺彩電。老人眼含熱淚,終於通過電視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3月31日,王英昌老人離開了人世。800多個日日夜夜,黃寧帶著志願者們不間斷地照顧王英昌,承擔起了做兒女的責任。
6萬支鉛筆,兩年募捐,他將一件件小事做成了大事
黃寧所做的每一件事,其實都算不上是什麼大事,甚至可以說很「小」,小到一支鉛筆、一件棉衣。但他做的每一件事又都很「大」,大到滴水成河,他的足跡踏遍了張垣大地:累計為貧困學童募捐鉛筆6萬餘支,為山區困難群眾捐贈衣物萬餘件……「叔叔還會再來,給你們送鉛筆。」黃寧把為孩子送鉛筆當做了一種責任。
2009年的一天,黃寧到一所山村小學調查。眼前的一幕,讓他溼潤了雙眼:一間教室裡,有的孩子手中的鉛筆,短得只能剛剛握住,有的已經短得只能用大拇指和食指捏著寫字,有的孩子則用斷掉的鉛筆芯當頭,用紙卷做成筆桿……
黃寧為此發出倡議,開展「一支鉛筆」募捐活動,為貧困地區學童捐贈文具。這一做就是兩年。
2010年6月11日上午,黃寧率志願者到涿鹿縣礬山鎮的肖家堡小學捐贈文具時,一個女孩子捧著心愛的鉛筆認真地問他:「叔叔你還會來嗎?」當時,黃寧鼻子一酸:「來!叔叔肯定會來。」
一支鉛筆,圓了山區孩童的心願。一件棉衣,暖到了貧困村民的心裡。
2010年10月,他們開展「捐一件衣服,獻一片愛心」活動,號召市民為山區貧困家庭捐贈棉衣。短短10天,市民捐贈衣物3000餘件。有些捐贈者沒有時間把衣服送到指定捐贈點,黃寧就等人家下班在家的時候上門去取。晚上,黃寧經常是拎著大包小包的衣服回家。「每一件衣服,都是一份溫暖。這種溫暖,不能有缺憾。」捐來的衣服,有的扣子掉了、有的地方脫了線,黃寧這個五大三粗的漢子竟然會一件一件、一針一線地仔細縫好。
200多志願者,「零」的積蓄,他把愛和希望種到更多人的心裡
「做公益很累,但很快樂。因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讓愛心流淌的渠道,可以溫暖更多需要溫暖的人。」黃寧常用這樣的話激勵自己,也帶動著他人。如今,張垣之心公益促進會已從創立時的不足10人,發展到有志願者200餘人。
促進會有名志願者,叫李建,是個32歲的小夥子。2007年,李建患上了尿毒症,那一年,他只有28歲。不幸的遭遇,使他越來越消沉。
「你還年輕,只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就會有無限的希望和可能。」2008年,黃寧多次主動找到李建。他的開導和撫慰,感動了李建。漸漸地,這個身患重病的年輕人,又重新拾回了信心。
2010年11月初,北京一家醫院打來電話,通知李建有一個腎源和他匹配,讓他儘快去北京。去北京的前一天晚上,11點多鐘,黃寧敲響了李建的家門。13000元錢,帶著體溫,塞到了李建的手上,黃寧帶來了大家的心意。
可最後因對方的原因,李建沒能換成腎。希望破滅後的巨大失望,讓這個年輕人精神瀕臨崩潰。「不要絕望,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會有希望。我們會永遠在你身邊。」又一次,黃寧敲響了李建的家門,也再一次敲開了李建的「心門」。
李建加入了張垣之心公益促進會。「在我意志消沉時,是黃哥和眾多好心人幫了我。現在,我要鼓勵其他像我一樣的人珍惜生命。」
而黃寧生前看望過的最後一個人——— 重病低保戶張志宏,在生命彌留之際也作出了捐贈眼角膜的決定。「把我的眼角膜給需要的人,讓他們重見光明,以此來回報社會和那些曾經幫助我的人。」
……
黃寧走了,留給家人的,是租來的房子和幾乎為「零」的積蓄。8年投身公益事業,他把幾乎全部的收入都化成了愛心,溫暖了無數處於困境中的人們。
黃寧走了,但他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為了挽救黃寧的生命,5月24日,張家口市近20個愛心群的網友,還有無數熱心市民,來到黃寧開的小超市。有的花500元錢買了一瓶水,有的則掏出1000元錢什麼也不拿,就急匆匆離去……
黃寧走了,但他把愛留給了更多的人。白血病患兒小志鵬不會忘記,黃寧大哥為他籌措善款;張垣小學孩子們不會忘記,黃寧為他們建立讀書角……連日來,論壇上、QQ群裡,人們自發的悼念一直在繼續。
6月1日,黃寧的妻子劉會國將前段時間市民捐來的衣服進行了整理打包,30多個裝滿衣物的尼龍袋摞滿了家中的陽臺,「團市委已經追授黃寧『張家口市優秀青年志願者』榮譽稱號。過些天,我要把這些衣服送到山區的貧困村民家中去。」
志願者黃寧的愛,灑遍張垣大地。他沒有逝去。(記者 白君 月成 馬鳳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