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森林中有棵樹倒了,沒有一個人聽見,那麼它會發出聲音嗎?
看到這樣一個問題,一些人或許會覺得有些可笑,一棵樹倒了砸在地上自然會發出聲音。而一些人則會意識到這是一個關於唯心唯物主義之爭的問題。
在馬克思主義的領導之下,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堅定的唯物主義者,但如果一種思想是未經過自身認真思考的,那麼即使是公認的,也很難說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思想。我們需要對它進行考察,需要了解它的對立面,從而進行論證或者批判,這一過程的目的不是懷疑,而是檢驗,或者說是一種辯護。

回到這個問題,如果森林中有棵樹倒了,沒有一個人聽見,那麼它會發出聲音嗎?首先我們需要對「聲音」進行定義。
聲音(sound)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聲波。是通過介質(空氣或固體、液體)傳播並能被人或動物聽覺器官所感知的波動現象。最初發出振動(震動)的物體叫聲源。聲音以波的形式振動(震動)傳播。聲音是聲波通過任何介質傳播形成的運動。聲音是一種波。可以被人耳識別的聲波(頻率在20 Hz~20000 Hz之間),我們稱之為聲音。 ——360百科
這裡的定義是很唯物的,它以「可以被人耳識別的聲波」而非「被人耳識別的聲波」來定義。區別在於「被人耳識別的聲波」就可以將「聲音」理解為一種我們接收到的信息了,它是依賴於人的,這種定義下,或許可以說這棵樹並沒有發出聲音。
僅僅是這樣一個看似很簡單的問題,可思考的空間也很多。如果我們將之定義為聲波,疑問就在於,當我們說某處傳出「聲音」時,事實上這裡的「聲音」表達的主要是一種由耳朵接受的「信息」,比如一句話,它和聲波似乎既有聯繫而又不同。若將之定義為「被人耳識別的聲波」,就陷入了唯心主義,此時甚至可以說這棵樹不存在。
這些問題似乎對我們並不重要,因為即使不去弄清楚,管它唯心還是唯物,生活總是會繼續。甚至這些問題根本不能被解決,少數服從多數並不是判斷真理的方法。唯心主義可能會被看作自大的、自欺欺人或者迷信的荒謬思想,卻也有其自身存在的理由。但這背後隱藏了更多的問題,「什麼是更真實的?」,這決定了「什麼是更重要的?」,想明白這一問題就會解決很多生活中的難題。奧勒留(唯一的哲學家國王)在《沉思錄》中有這樣一句話,「煩惱不在外邊,而在裡面」。
哲學並不是脫離生活的,它產生於人類對生活以及對自身本質的思考,恰恰是思考的過程,使得人們得以更清晰地認識自己、認識世界,從而形成自己的價值觀而非隨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