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新聞記者從成都市跨境電子商務協會獲悉,今日(22日)成都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以下簡稱「成都綜試區」)上線了一款跨境電商e結算平臺,且首單業務已經落地。這是成都市商務局聯動推進金融創新,支持成都跨境貿易電商公共服務平臺運營方在國家外匯管理局四川省分局指導下,開創了以跨境電商公共服務平臺真實貿易數據為結售匯依據,並向跨境電商中小微企業提供資金收付的新模式。
跨境電商e結算平臺是由成都跨境貿易電商公共服務平臺運營方成都信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與中國銀行四川省分行開發,其帶來的重要改變是,符合條件的銀行可以憑線上電子訂單、物流等交易電子信息,為跨境電子商務等新業態市場主體提供結售匯及相關資金收付服務。
值得注意的是,成都綜試區跨境電商企業通過跨境電商e結算平臺與成都跨境貿易電商公服平臺對接,經成都公服平臺申報並經海關核驗的電子交易信息作為中國銀行結售匯依據的首單業務已經落地,這也開創了綜試區城市利用線上公共服務平臺真實貿易數據為金融機構提供收付匯依據新模式先例。
「不僅是少跑路,對體量較大的企業來說,平臺審核能加速跨境業務的結售匯辦理。」說這話的是成都澳亞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唐晶晶,紅星新聞注意到,該公司是首個在該平臺完成跨境電商出口付匯業務的成都綜試區企業。
「早前,傳統跨境貿易收支業務中,銀行辦理外匯業務主要依據企業提供的紙質單證或者電子單證,比如合同、發票、箱單類,每筆收付匯企業都需要線下跑銀行。跨境電商因為數量多、碎片化的特點,企業需要提供上百頁的證明材料才能去銀行辦理業務,現在通過中行跨境電商e結算平臺與成都公服對接,企業跨境進出口的海量訂單對應的收付匯完全可以通過電子數據對接核驗後進行全線上辦理。」成都跨境貿易電商公共服務平臺運營負責人宋以佳解釋稱,這將為貿易新業態市場主體帶來更好的營商環境體驗。
對成都而言,眼下,服務好外貿企業並促使其更快發展至關重要。疫情之下,作為西部首個同時獲得跨境電商和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試點的城市,外貿新業態已成為推動成都外貿轉型升級的關鍵動力。
數據顯示,成都市跨境電商交易規模連續三年實現倍速增長,2019年交易規模達202.51億元,今年上半年實現交易規模189.77億元,同比增長105.26%;市場主體快速集聚,截至7月中旬,全市跨境電商備案企業增至1175家。
「下一步將打造跨境電商智慧區塊鏈綜合服務平臺,實現跨境電商交易信息全電子化、全上鏈化,同時加快與工行、中信等其他銀行對接,持續探索並打造更多跨境電商大數據應用示範場景,爭取更多跨境電商金融業務儘快落地實施。」宋以佳表示。
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鄒悅
編輯 劉宇鵬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