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記憶中的《山海經》是什麼樣?有人說,《山海經》概括了夏商周的地理百科,繪製了一副千古前人的精神地圖,兒時課本中魯迅先生的一句「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讓不少人對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也是多數人的神話啟蒙。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精衛填海、女媧補天……後來的故事好像都出自這本《山海經》——
《山海經》共18卷,有《山經》和《海經》兩部分組成,其中《山經》包括《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和《中山經》,《海經》則包括《海外經》《海內經》以及《大荒經》,這幾個部分從內而外,由近及遠,組成《山海經》中完整的世界格局。
除了我們熟知的異獸和神話傳說,《山海經》中還有很多關於上古時期的山川地理、物產分布、異國的風土人情、部落風俗等記載和描寫,至今尚有很多未解之謎。
龍身人面神?人面三足鳥?魚身蛇尾的虎鮫?這些是什麼鬼?看起來像十足的怪力神話,但我們始終相信山海經裡,那不是一個妖怪出沒的世界。就比方說,我們如何描述從未見過的動物?大概只能用你所熟悉的事物去描繪,比如去描述一隻狗,你大概會說身形像小型的老虎,但鼻子像兔子,嘴巴尖尖倒像黃鼠狼,是不是就成了兔子面虎身的怪物?《山海經》裡就這樣寫:
「有獸焉
其狀如兔而人面
其文如虎而黑尾
其音如嬰兒。」
那麼這種生物具體是什麼?我們便不得而知,只有百般猜測。而這種百般猜測,便是《山海經》的迷人之處,它這樣描寫應龍,說應龍是溝瀆河川之神,《山海經·大荒東經》:「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兇犁土丘。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不得復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
因應龍神性為水,女魃神性為火,二者不相容,又生出許多故事,比如有一種說法是旱神女魃愛上應龍,一次因為女魃的暗中相助,應龍得以返回天界,但因黃帝與蚩尤之戰中失去靈氣,在人間行走寸草不生,應龍奉旨到民間討伐禍亂人間的女魃,二人戰於黃泉海上,最終女魃自甘死去,應龍後悔不已。物華變幻,鬥轉星移,一轉眼就到了大禹時代,洪水滔天,生靈塗炭。大禹肩負起拯救蒼生的重任,應龍前來幫忙,以尾掃地,疏導洪水而立功,因此應龍又是禹的功臣。世事滄桑,鬥轉變化,讓人想起《山海經》裡的描繪,竟也有前因後果般的宿命聯繫。
而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龍的形象也是千變萬化,是水神渡化而生的物種。甚至有一種說法,蛟龍若遇雷電暴雨,必將扶搖直上騰躍九霄,渡劫後方可化龍。傳說水虺(hui)修煉五百年成為蛟龍,蛟龍修煉一千年才能成為真正的龍,龍再繼續修煉五百年才能稱為角龍,再修煉一千年才能成為應龍。(南朝《述異記》卷上記錄:「水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再五百年化角龍,千年化應龍。」)由一條水蛇,慢慢成為有鱗片的蛟龍,而成為角龍之後有了角,成為應龍之後就有了一雙翅膀,成為古代神話中唯一有雙翼的飛龍。
中國的遊戲也借用了許多上古神話的案例,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古劍奇譚》遊戲裡慳臾的角色設定,本為一隻榣山水湄邊的水虺,於此結識好友太子長琴。慳臾雖弱小,卻堅信自己與別不同,終有一日將修煉成通天徹地之應龍。它與太子長琴相約,若成應龍,定要太子長琴坐於龍角旁,帶其上天入地,乘奔御風,往來山川之間。這也是引用了上古神話,而後來成為神女的坐騎,在慳臾將死之時完成此前給太子長琴承諾的畢生心願。
山海化為千年戀,無論是應龍和女魃的愛戀,還是那些堅持千古的誓言,都為《山海經》等述異著作增添了浪漫的色彩,而這片山海的故事,也還在繼續。
近日,方文山為手遊《山海異聞錄》主題作詞,梁邦彥為手遊編曲,帶東方氣質直指人心的靈動詞作與流行音樂的恣意融合,方能抒盡山海異界那跨越千年的世事輪迴。[視頻為梁邦彥的遊戲音樂創作記錄-了解推薦一看。]
方文山在歌詞裡嘗試續寫了這一段愛戀,在宣紙鋪平的長久歲月,等待一人寫下娓娓道來的故事,而女子動容無法言明的真心,也沉落為歲月的塵埃,行走凡塵,期待的再遇,也終於化作等待中的錯過,北風、古道、草瘦,因旱神之力讓千裡成為塗炭,而內心因為等待的心灰意冷,又何嘗放過自己?如果故事繼續,應龍為救女魃觸犯天條,貶為蛟龍,落入大海,而她依舊在山間等待,故事繼續回到山海之間,也許未來有一天還會有他們所期待的神樂良田。
梨花落 漫天飛舞著誰的錯
冷風扣 門外的梧桐沉默 無語對我
我熄滅燭火 任恩怨走過
此刻什麼話都沒有
宣紙落 愛恨兩字席地而坐
筆遊走 墨卻難透傷依舊 愛已剝落
故事起了頭 落筆怎麼收
這天地遼闊 我放手
山海戀 跨千年 應龍轉世不怨
天為紅 無名之嘆誰聽見
山海戀 愛蜿蜒 世事滄桑總多變
不聽勸 今生苦等你容
是時候 古道草瘦一個人走
我不說 只因經歷了太多 微笑參透
愛卻不停手 隨著風起落
這緣分又該 怎麼躲
北風颳 這茶湯濃成了牽掛
拱橋下 徒留岸邊的蘆葦 無人對話
你轉身風沙 頃刻間天涯
我還在紅塵 等煙花
山海戀 跨千年 蛟龍情牽落人間
彼岸邊 遙望神樂築夢田
山海戀 輪迴見 回憶清晰如從前
我寧願 走入有你的畫面
方文山 /詞
[ 對本文有什麼想法 歡迎留言 ]
整理|方道文山流微信
配圖|網路
本電子報免費訂閱
如引用之插圖文案有版權爭議
敬請告之,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