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艦簡稱「航母」、「空母」,是一種以艦載機為主要作戰武器的大型水面艦艇。艦體通常擁有巨大的甲板和坐落於右側的艦島,航空母艦一般總是一支航空母艦戰鬥群的核心艦船, 艦隊中的其它船隻提供其保護和供給,而航母則提供空中掩護和遠程打擊能力,這就意味著依靠航空母艦,一個國家可以在遠離其國土的地方、不依靠當地的機場情況施加軍事壓力和進行作戰。
如今航空母艦已是現代海軍不可或缺的利器,也成為了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徵。作為科技強國的美國,航母技術無疑是最為先進的,美國擁有著全球三分之二的航母數量,還一直保持著航空母艦的技術優勢。有航母的國家在世界上屈指可數,但這其中並不包括日本,戰後的德國和日本是被限制發展軍事力量的,不允許他們擁有自己的軍隊,不能配有航空母艦。不過日本的野心昭然若揭,多年來一直在努力發展航母技術。
2017年時日本已經服役了4艘直升機航母,日本一直對「出雲」號和「加賀」號兩艘直升機驅逐艦兩艘艦非常重視,近年來多次傳出改裝消息,有望獲得世界最強輕型航母。其實日本是世界上較早研發航空母艦的國家之一,日本在1922年建造的"鳳翔"號航母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艘標準的航空母艦。而在二戰時期,日本的航母更是蓬勃發展,日本曾建造了11艘艦隊航母和若干輕母水母,一度橫行海上,成為其野心高度膨脹的催化劑。
當時日本的航母技術如此成熟,是因為自甲午海戰和日俄海戰後,日本嘗到甜頭,決定大力發展海軍,甚至提出了八八艦隊計劃,以八艘戰列艦和八艘巡洋艦組成,組成強大的海軍力量與敵對決。
不過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籤定,終止了締約國新的主力艦的建造,使該計劃被終止執行,但日本並不甘心放棄,將開工進度最快的兩艘艦天城、赤城按照華盛頓海軍條約的規定準許被改裝成航空母艦,另外在日本的強硬態度下,最終陸奧號戰列艦得以建成。
等到1937年,日本擺脫限制海軍軍備條約約束,日本海軍再次提出八八艦隊計劃,諸如「大和」級戰列艦,「祥鳳」「「瑞鶴」級航母都在幾年內下水。
在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前,日本又有5艘航母下水,二戰爆發前,日本擁有10艘航母,這比美國海軍的7艘航母還要多,偷襲了珍珠港。毫無疑問,二戰初期日本在海軍方面有著絕對的實力,而嘗到甜頭的日本瘋狂發展航母,為了彌補中途島海戰損失,開始了將大型船隻大量改裝成為輕型航母。於是日本又建造並改裝了15艘航母。
如此,日本才能在二戰時期拿出這麼多的航母,還被調侃當時的航空母艦就是白菜價,不過白菜價肯定不至於,這也耗費了日本的大部分心血。但二戰時的航空母艦與現在的航空母艦的確有著天壤之別,日本的許多航空母艦都是商船,甚至是軍艦改裝來的,凡是排水量在六千噸以上、航速在19節以上的客輪、郵輪、貨輪,政府均會在建造之中予以"獎助金"。
無論是防護能力和適航性,都與專門設計的航空母艦,有著巨大的差距。日本如此數量驚人的航母數量實在唬人,這與日本貧弱的工業水平有著巨大關係,最終日本在二戰中慘敗其實早已註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