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伴隨著李白這首《蜀道難》我們的行程也來到了四川,迎接我們的則是艱難的蜀道。
從青木川出來,很快就進入四川地界,道路崎嶇,溝谷縱橫,山似乎也變得高聳起來,在河谷中穿梭我已經初步領略到蜀道的艱辛不易,腦子裡也是一幕幕曾經在此發生過的歷史故事。
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在懸崖峭壁之間開鑿出一條古蜀道,就是人們熟悉的金牛道。戰國中期秦惠文王派司馬錯伐蜀,在今昭化大敗蜀軍從這裡入川將巴蜀盡歸秦地。
廣元的昭化古城就是三國時期我們熟知的葭萌關,張飛和馬超就是在此大戰一天一夜留下了千古佳話。
在劍閣,把蜀道難演繹到了極致。更是我們不能錯過的一個地方。
景區門票89,單從票價來說不算低,大小劍山如兩扇門緊緊的連接,中間夾著的就是千古雄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李白這首聞名天下的詩說的就是劍門關。
我們從北門進入,先攀登大劍山,一路蜿蜒而上,猶如置身原始森林之中,遠望大劍山,上下呈現90度的夾角,讓人望而卻步,心裡一直想這可怎麼爬上去。
乘坐纜車很快就可以到達絕壁處,每個人50元,在纜車的路線上有一個鍾會曾經攻擊劍門關的壁壘,如果對鍾會感興趣的不妨徒步登山,大約2公裡的距離不算太遠。
李白的《蜀道難》有一句"猿猱欲度愁攀援,西當太白有鳥道"。景區自然也不會放過這句詩,在大劍山的懸崖峭壁上修建了兩條道路供遊客選擇,第一就是鳥道,第二則是猿猱道。
猿猱道短,卻十分兇險,全靠安全繩索保護方可通過,不過在這裡你需要再支付68元,我個人認為如果想挑戰一下的可以嘗試,至於值不值這個價全靠自己權衡。
鳥道要長一些,彎彎曲曲,掩映在樹林之中,牆壁上的鵝卵石訴說著滄海桑田。鳥道需要緊緊抓住兩側的鐵鏈,許多地方的角度也都達到了接近90度,手腳並用才可通過。
最窄的地方僅容一人側身通過,往下看就是萬丈深淵,總覺得腿一直在發抖,想趕緊走過去又走不快,進退兩難,蜀道的艱難在這裡也盡顯無餘。
有人說這是後期修建的,沒什麼遊覽價值,我倒覺得不然,這裡意在展示蜀道的兇險,在古代四川境內如這樣的道路不計其數,沒有現代交通工具,沒有現在的科技水平,比起如今我們所見只能是更加兇險。
登上山頂,又是一片鬱鬱蔥蔥,走在其中一陣涼意,在山頂我感受到了劍門關的易守難攻,如果同時佔據大小劍山,任憑千軍萬馬也很難前進一步。
先有司馬錯伐蜀大獲全勝,後有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到了三國時期,諸葛孔明率軍北伐曹魏,途徑劍閣,在此壘石為關,派兵把守,從這一刻起劍門關便開啟了屬於它的崢嶸歲月。
一路走向關門,小路旁出現了一系列三國元素,或是銅築的士兵整裝待發,或是一座座佇立的瞭望塔,無一不在講述著這裡的崢嶸,山勢也愈發陡峭。一線天等一系列小景點都吸引著遊客的目光,路程雖比較遙遠,卻也忘卻了旅途的疲憊。
很快就到了劍門關的關城,據說在修建國道時劍門關就遭到了破壞,後來512大地震更是讓關城遭到了滅頂之災,我們如今看到的早已不再是原先的古蹟。
儘管如此,我們依然能很明顯的感受到劍門關的雄偉,它的雄偉不在建築本身,而是與山勢完美的結合加上那一段段讓人百聽不厭的故事,所以熱愛歷史的人,對劍門關總是有一種獨特的情感。
從蜀漢建興五年也就是公元227年一直到公元262年,35年時間裡,諸葛亮和姜維先後16次北伐中原,劍門關這裡就是蜀漢重要的進軍通道和糧草供應的通道,可謂十分關鍵。
蜀漢後期,公元263年秋,姜維也曾在此憑3萬人馬拒守鍾會的13萬大軍。鍾會屢攻不克,若不是鄧艾偷襲陰平小道,恐怕鍾會難以前進半步。
公元580年,隋文帝楊堅為了防止動蕩了300年的巴蜀再度叛亂,毀劍閣之路開大道。
到了公元930年石敬瑭討伐巴蜀,在此也是無功而返。北宋時期王全斌伐蜀,蜀後主孟昶投降,不過劍門關這時依舊沒有失守。
懸崖峭壁,峰巒似箭,地勢十分險要,打開劍門關等於得四川,歷史上在這裡發生過上百場戰爭,可劍門關卻沒有一次被正面攻破。
站在劍門關的關城上,向下俯瞰,仿佛這一刻每個人都是古時的大將軍,心潮澎湃。
從北門進,南門出,我認為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鳥道和猿猱道都是只能單行上山,這樣既可以感受到蜀道的兇險又可以聆聽一段劍門關崢嶸的歷史。
最後出了門,千萬別忘了嘗嘗劍閣的豆腐宴,便宜實惠味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