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成都日報訊 :
史幼波/文陳洋 江南/攝影
劍門蜀道對於大唐帝國來說,冥冥之中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緣份。武則天從出生到成長的整個階段,正值大唐盛世。這位出生於劍門蜀道,並且從蜀道順利走出蜀地,從而踏上中原政治舞臺的千古一帝,給這片靈山異水和這條崎嶇古道增添了無數的傳奇色彩。
而其後的兩位大唐天子——唐玄宗和唐僖宗,更是在國難之時沿劍門蜀道倉皇逃蜀,雖然他們的長途旅行並無半點光彩可言,可是卻帶來了蜀文化在歷史上的一次高峰,使蜀都成都以「南京」之名而成為唐代最繁華的名都之一。
晉人張載《劍閣銘》中寫道:「惟蜀之門,作固作鎮,是曰劍閣,壁立千仞;窮地之險,極路之峻,世濁則逆,道清斯順。」這篇曾勒銘於劍門關口的奇文,一語道破了蜀道千古興廢的秘密。所謂「世濁則逆,道清斯順」,說的就是劍門蜀道隨時代的盛衰,相應呈現出要麼暢通無阻,要麼艱險難行的歷史規律。
武則天從利州(今四川廣元市)沿劍門蜀道出川的時代,正值唐太宗貞觀之治。這是大唐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上政治最清明、人民生活最安定、思想文化最為活躍的著名時期之一。而到了唐玄宗幸蜀,則是大唐帝國由開元全盛急轉衰落的時期,此時中原戰亂忽起,民不聊生,蜀中成了帝國君臣乃至中國文化的避難所。到了僖宗逃蜀的時代,大唐帝國的氣數已盡,回天乏術,二十多年之後,便被後梁朱溫取代。
因為武則天的出蜀,使劍門蜀道參與了大唐貞觀之治的盛世輝煌;又因為玄宗和僖宗的逃蜀,更使劍門蜀道見證了大唐帝國由盛轉衰,乃至最後滅亡的歷史命運。
蜀道出了個女皇帝
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的春夏之交,大唐利州都督武士彠攜夫人於利州城西的嘉陵江潭上作泛舟之遊。時近中午,晴明的天空忽然烏雲密布,雷鳴電閃,江上大霧瀰漫,巨浪滔天。伴隨著一道剎那間劃破天空的閃電,一條烏龍躍出雲端,直撲武都督的官船……幾分鐘之後,雲消霧散,雨過天晴。當人們回過神來,卻發現都督夫人楊氏暈倒在船艙中。回去不久,夫人即懷上身孕,十月後生下一女嬰,即是後來一度曾奪去大唐天下的則天皇帝。
此段傳說在唐朝時便已流行開來。晚唐詩人李商隱入蜀時,曾於利州城滯留,專門慕名遊覽了利州江潭,並寫下了一首題為《利州江潭作》的詩以記其事。其詩云:
神劍飛來不易銷,碧潭珍重駐蘭橈。
自攜明月移燈疾,欲就行雲散錦遙。
河伯軒窗通貝闕,水宮帷箔卷冰綃。
此時燕脯無人寄,雨滿空城蕙葉雕。
李商隱在詩後自注,詩中江潭指「感孕金輪所」。所謂「金輪」,即武則天登基後自封為「金輪神聖皇帝」。此詩以浪漫細膩的筆法,描繪了這一段神人相交的精彩故事。明人胡震亨所著之《唐音癸籤》中,曾引《蜀志》文句:「則天父士彠,泊州江潭,後母感龍交,娠後。」可見武則天由「烏龍感孕」之說,早已在士大夫間流傳,不獨民間傳說耳。
在劍門蜀道上出生、長大,最後走出蜀道而坐擁天下的女皇帝武則天,對於利州當地的人們來說,其出生的意義是無與倫比的。古人對真命天子素來高推為神,其穿鑿附會之極,可謂不厭其詳,更何況是武則天這位千古惟一的女皇帝呢!
據《新唐書·袁天罡傳》中記載,說唐太宗時專司地理堪輿之職的火山令袁天罡,從長安前往蜀中查探地脈風水。當他沿劍門蜀道南行至朝天境內的華陽驛時,佇足向南遙望,只見利州城內祥雲蒸騰,紫氣縈繞,氣象非凡,不禁大為驚異,於是處處留心。袁天罡是名滿天下的一代相術大師,當他入城謁見利州武都督時,武士彠即請他為自己的四個孩子觀相。袁天罡見兩男孩武元慶和武元爽時,說二子可官至三品,能保家主;見長女(後為韓國夫人)時,斷她日後必定富貴,只是不利君夫;最後見到襁褓中女扮男裝的武則天時,袁天罡心中便有數了,只礙於天機不可洩,故將錯就錯地說:此子貴在極品,可惜是個男孩,否則將是真龍天子之命。
果然後來如袁天罡所料,幾十年後,武則天位極人主,頒令天下,改李唐國號為大周,成就了名符其實的千古一帝。而袁天罡遙望王氣的華陽驛,便因此而名聲大起,被後人改稱為「望雲驛」,並建有望雲亭。望雲驛後來又更名為望雲鋪,一直沿用至今。
望雲鋪位於今廣元沙河鎮之北的望雲村。唐代以後的歷朝,皆依唐制於望雲鋪置有兵軍和跑馬郵訊。據《廣元縣誌》記載,清朝在此置訊並設把總,置軍兵30名,驛馬35匹,其兵馬費用不屬於地方,皆由國家統一撥發。上世紀三十年代,川陝公路修通之後,望雲鋪郵訊才告廢棄。
武則天與皇澤寺
廣元皇澤寺作為一座年代久遠的佛教古寺,素來卻以女皇武則天的祀廟而聞名於世,其主要原因,就是寺內則天殿所供奉的一尊主像,為唐代圓雕武后真容像。該像身著佛衣,頭戴寶冠,寬額廣頤,胸飾纓絡,有著典型佛像的慈眉善目和妙莊嚴相。
武則天曾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後宮中作才人,太宗死後,一度於長安城北感業寺削髮出家為尼。武則天的出家生涯雖然短暫,卻對她的精神世界影響甚巨,以致後來取代李唐成了大周皇帝,亦念念不忘自己的佛教身份。公元693年,她自稱為「聖神皇帝」;第二年,她又改稱為「越古金輪聖神皇帝」;到了第三年,她則乾脆以彌勒菩薩應化自居,自封為「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
「慈氏」乃佛教中對未來將成佛的彌勒菩薩的別稱。武則天稱帝之後,有僧人向她獻上一部《大雲經》,據云經中講有慈氏菩薩「以女身當國王」的故事。後來僧人法明在重譯《大雲經》時乾脆說:「太后是彌勒降生,應代唐為閻浮提主。」於是武則天命人廣印《大雲經》散發天下,又在全國各地興建大雲寺,並一改李唐王朝「道先佛後」的地位排序,大力提倡佛教,使得武皇一代成為中國歷史上佛教最為鼎盛的時期。直到現在,漢傳佛教寺院中早晚課上念誦的《開經偈》,就是出自這位「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之手。
有一種說法是,廣元皇澤寺就是那時全國各地興建的大雲寺之一。但從對皇澤寺內摩崖造像的考證來看,洞窟內的佛像主要是南北朝時期的作品;而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廣元發掘出土的佛像及其題記中,也可以看出在南北朝時期,此處曾有一座規模宏大的佛教寺廟,叫做「顯明寺」或者「平都寺」。清道光年間的《保寧府志》和《廣元縣誌》中均載有南北朝時期,有一個叫李烏奴的人在利州城西的烏奴山麓建寺,初名「烏奴寺」。李烏奴史有其人,為南朝齊、梁間人,曾在川北一帶起兵,聯合氐族勢力,建立臨時政權與南朝官軍對抗。據此推斷,皇澤寺當是以舊烏奴寺為基礎擴建起來的。李烏奴死後,烏奴山更名為烏龍山,烏奴寺自然一度更名為烏龍寺。
據宋《輿地紀勝·古蹟·利州》中所引舊時碑文云:「舊廟(指皇澤寺)號則天金輪皇帝廟。」由此可見,皇澤寺曾一度稱為「則天金輪皇帝廟」。及至武則天病逝之前,於上陽宮遺詔去掉皇帝稱號,僅稱「順聖皇后」。於是,「金輪皇帝廟」便又改為「順聖皇后廟」。
在五代後蜀廣政二十二年所刻之「廣政碑」石碑上,刻有「大蜀利州都督府皇澤寺唐則天武后新廟祀」的眉題。碑文中詳細記載有利州百姓在水旱災年進寺祈禱,每每皆有靈驗。於是,該寺的香火極其旺盛,歷代寺內殿宇不斷興建,洞窟造像不斷增加,寺廟規模不斷擴大,成為整個劍門蜀道上的第一名寺。
北宋仁宗時期,司馬光之父司馬池入蜀為官,後升任利州路轉運使,年幼的司馬光即隨父到了利州。當時的皇澤寺為一座幽靜清涼的禪院,山上蒼松翠柏,遮天蔽日;禪院裡晨鐘暮鼓,不染凡塵。司馬池在禪院大佛背後的山崖上築起一座讀書臺,以供年少的司馬光淨心讀書之用。可見才學冠世,以編撰《資治通鑑》而名滿天下的司馬溫公,年少時亦曾得到劍門蜀道上蓊鬱靈氣的無私灌溉。
廣元地區民間一直流傳著紀念武則天生日的習俗。每到正月二十三日這天,人們成群結隊到皇澤寺、則天壩和嘉陵江畔遊玩。婦女們穿戴一新,相互邀約沿河灣暢遊,以討吉祥。1949年以後,這一習俗中斷,直到1988年才重新恢復這一習俗,把時間改為九月,並正式命名為「廣元女兒節」。
大唐天子的幸蜀之旅
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七月的某一天,從漢中境內的「褒谷」道口走出了一隊疲憊之極的人馬,那就是落魄天子李隆基和他那班早已飢腸轆轆、不堪一擊的御林軍。從漢中至成都的劍門蜀道上,沿途留下了這位落魄天子幸蜀的大量遺蹟。七盤關以南一直沿用至今的轉鬥鋪、中子鋪、神宣驛、朝天驛、飛仙觀等劍門蜀道上的地名,均與唐天子的這一行程有關。
唐玄宗到了七盤關時,得知前方飛霞鎮有蜀官接駕,於是命眾人星夜南行。至轉鬥鋪一帶時,但見夜空明淨如洗,北鬥七星轉鬥位於正北,並為六道彩環相擁。隨行之佔星者以為大吉,說內亂將由此轉為安寧。玄宗一時大喜,故命名此地為「轉鬥鋪」。而抵達中子鋪時,已是月上中天,夜過子時,據傳說同樣也是瑞象紛呈:先是五裡紅雲罩路,繼之金銀木樨提前飄香。見此情景,天子大喜,乘興口佔《夜題中子》一詩:「中天玉蟾輝如銀,子規夜半無啼聲。彩雲祥霧鋪五裡,金輦銀靴走錦城。」
到了飛霞鎮,果然有蜀中百官隆重接駕,朝覲天子,於是此地便更名為「朝天」。自此以後,玄宗皇帝在眾蜀官的簇擁下直下西南,再無阻障。過利州、下昭化、入劍門、出梓潼,終於在七月庚辰,駕臨成都。對於從安祿山之亂到幸蜀的這一段落魄生涯的緣由,唐明皇一路上也少不了反躬自省,對世事興衰的認識也與往日不同。在擁眾入劍門關天險時,玄宗面對倚天石門的絕壁險道,曾連連感嘆。在楊端、李梅賓所編的《劍州志》中曾記載:「帝幸蜀至劍門,顧謂侍臣曰:劍閣天險若此,自古及今,敗之相繼,豈非在德不在險耶!因駐蹕題詩。」云云。
就在唐明皇幸蜀一百二十多年後的一個冬天,為了躲避來勢兇猛的黃巢之亂,唐僖宗也踏上了這條悽惶之路。據史籍記載,僖宗帶領王儲及「神策軍」五百人,從長安子城的含光殿金光門悄然出城,連文武百官都不知曉。而所謂的神策軍,不過是臨時從長安城內湊攏的一班無業人員,純屬烏合之眾,從未經過行軍打仗的訓練。
就在京城亂作一團,僖宗夜半倉惶出逃之際,其三太子早已看破紅塵,趁亂出走,於名僧石霜慶諸禪師處削髮出家,後於邵武龍湖駐錫說法,成為中國禪宗史上的一位著名高僧。據《五燈會元》卷六記載:「邵武龍湖普聞禪師,唐僖宗太子也。幼不茹葷,長無經世意。僖宗鍾愛之,然百計陶寫,終不能回。中和初,僖宗幸蜀,師斷髮逸遊,人無知者。」
僖宗悽惶出逃,又痛失愛子,其傷心斷腸的情形比之唐玄宗更有過之而無不及。同玄宗皇帝一樣,唐僖宗的逃蜀之旅亦在劍門蜀道上留下了大量遺蹟。今昭化城外嘉陵江上的桔柏渡口,以及東岸江邊的擺宴壩,傳說即是西川節度使陳敬暄遣步騎三千設宴接駕之處。在劍閣武連至柳溝境,至今有雙眼泉水,終年不枯,水質甘甜。相傳僖宗幸蜀路過此地時,身患重病,醫治無效,後經異人指點,飲此泉水而愈,於是賜名為「報國靈泉」。
南宋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陸遊入蜀行至劍閣道時,寫有一組標題很長、名為《過武連縣北柳池安國院,煮泉試日鑄顧渚茶,有二泉皆甘冽,傳雲唐僖宗幸蜀,在道不豫,至此飲泉而愈,賜報國靈泉雲》的詩,共計三首,茲錄第二首如下,作為本篇的結束:「行殿悽涼跡已陳,至今父老記南巡。一泓寒碧無今古,付與閒人作主人。」
劍門蜀道總述
劍門蜀道是指歷史上從先秦時代一直到清末民初,以蜀都成都為起點北上通往中原腹地的一條主要通道,其中以大量開闢於懸崖絕壁的古棧道最為著名,古史中所謂「棧道千裡,無所不通」,便是對劍門蜀道的典型描述。本專輯從劍門蜀道在中國古代交通史上的重要地位入手,通過人文地理的角度去探尋這條千年古道的歷史脈絡、人文風情與古道風光。整個系列共分九個部分,其內容主要包括開篇劍門蜀道綜述、劍門蜀道與三國風雲、嘉陵雲棧的前世今生、踏上艱難蜀道的詩人們、蜀道上的藝術寶庫、蜀道千年古鎮、劍門蜀道與大唐帝國的興衰、古道名關,等等。該系列文章通過大量生動的蜀道個人親歷、豐富的歷史人文材料,以及多次深入實地的人文地理採訪,為讀者勾勒出了一條氣勢恢宏、多姿多彩、盪氣迴腸的千古蜀道。如果說天府之國是古人對蜀地風採的絕佳描繪的話,那麼,劍門蜀道則是把錦繡天府向世界敞開的一扇最重要的門戶。
作者手記
北出成都,沿108國道一路驅車上行,過德陽、綿陽,一路都是平坦寬闊的柏油馬路,川西平原的富麗風光,可謂盡收眼底。但進入梓潼境之後,道路起伏曲折起來,過七曲山南麓的送險亭之後,山勢突兀,古柏森森,劍門蜀道的崎嶇便初現端倪。
在七曲山以北二十裡地的古蜀道上,有一片開闊的田地,名叫上亭鋪,又叫「郎當驛」,是當年古蜀道南端的一個重要驛站。此處還保存著一塊石碑,上書「唐明皇幸蜀聞鈴處」八個大字,碑石略顯剝落,然字跡完好,系光緒二十年仲夏,梓潼知縣桂良材補立。其近旁尚有龜形碑座一段,字跡磨滅,難以考辨,據說是早先原碑的基座。
據說唐明皇李隆基一行入劍門之後,沿著數十裡風光旖旎、古柏參天的「皇柏大道」緩緩而行,就如同觀光旅遊般輕鬆自在,早沒有初踏蜀道時急急如喪家之犬的狼狽相了。然而進入梓潼境內的郎當驛,眼看著崎嶇難行的劍門蜀道已到了盡頭,川西平原的富麗與豐饒就在眼前時,突然想起自縊於馬嵬驛前的楊貴妃來。是夜,玄宗住在蜀官安排的行宮中,設施雖高貴華麗,卻難免冷清寂寞。想自己雖貴為天子,在命運的面前卻同樣軟弱無力,連自己最心愛的女人也保護不了,長時間壓抑在心底的悲慟,不禁一下子湧上心頭。
這一慟不打緊,正好外面夜雨霖霖,疾風陣陣;行宮四面的簷角下,只聞鈴聲悽悽,不絕如縷。這位曾締造了「開元盛世」的大唐天子,回想從前笙歌曼舞、霓裳羽衣的繁華往事,再看看如今的悽惶落魄、流浪天涯的狼狽景況,深感命運難測,人生無常,以至輾轉反側,整夜難眠。正如一首古詩中的句子:「忽然觸著傷心事,鐵作心肝也斷腸!」白居易《長恨歌》中有「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之句,寫的便是玄宗皇帝在劍門蜀道這一段路途中過夜時的情形。筆者在查閱《梓潼縣誌》的時候,也看到了兩首題郎當驛的古詩,其中清人王士禎過郎當驛時所寫的一首印象很深。他的詩序這樣寫道:「蜀道有郎當驛,即唐明皇雨中聞鈴聲處。」其詩云:「金雞賜帳事披猖,河朔從茲不屬唐。卻使青騾行萬裡,三郎當日太郎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