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一句話:女人愛男人,淡薄一點是雙贏。
深以為然。
愛一個人,如果到了失心瘋的地步,那就會成為負擔,你累,他怕,都沒有好結果。
《甄嬛傳》中的皇后朱宜修肯定是愛皇上的,所以她才會對著皇上聲嘶力竭地喊:「您以為臣妾不想恨您嗎?臣妾多想恨您,如果做得到,臣妾怎會不做。」
她那麼一個心狠手辣、連親姐姐都能出手謀害的人,為什麼做不到?因為她太執著於愛情,任由自己深陷其中而不自救。
1、
她有多愛皇上?
安陵容用迷情香固寵,她覺得無所謂,反正沒毒傷害不到皇上,後宮寵妃用點手段是正常。
她原本是幫著開脫、讓皇上體恤憐憫的,可轉臉聽到安陵容挑唆傅婕妤哄皇上吸食五石散,馬上表現得暴怒驚駭。
因為五石散形同毒藥,那是有損皇上龍體的。
安陵容倒臺的時候,她雖然勢微,但若是全力相保,不是沒有可能,可她連句話都沒說,因為她不容許傷害龍體的人活著,就算是左膀右臂也不行。
她有多愛後位?
「阿柔死與不死,你都失了得盡丈夫歡心的可能。如果你要是委屈己身,降低一切姿態做阿柔的影子,憑著皇上對阿柔的眷戀,你倒是有幾分得寵的希望。你自己想清楚,是要寵妃的裡子,還是要皇后的面子。」這是太后在封她為皇后之前,給她的選擇。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人不能太貪心,她選擇了後位,就意味著必須放棄愛情。
2、
在她眼裡,皇上喚她「小宜」,對她寵愛,送她玉鐲,給她承諾,就是不同於常人。
可華妃進宮了,甄嬛進宮了,一個個新人,皇上哪一個不是多加寵愛,疼惜連連。
皇上對所有的女人,都是喜歡的,卻又都是寡淡的,他可以喜歡很多人,也可以不帶一絲感情的轉身離開。
對於女人來講,若是因為那一點點甜言蜜語而沉淪,起點未免太低了。
眼前的男人,這個擁有至高無上權利的男人,為她做了什麼?什麼都沒做而已。
就那一點賞賜、一點錢財,根本沒費他一點心思,也就談不上感情和溫度。
他既沒有化解她庶出身份帶來的恥辱,也沒有讓她成為高高在上的女人,她照樣被華妃譏笑是庶出,而且不止一次兩次。
太后說:「宜修,哀家一直覺得,皇帝對你的感情,恰恰好。」
恰恰好,不是不愛,只是喜歡之上愛情未滿而已。
所以,皇上才能不顧「天子一言九鼎」的約束,給了她產子封正宮的承諾後,又與她的姐姐朱柔則一見鍾情。
3、
男人有多薄情,她不是沒見到過。
她爹,與她母親青梅竹馬,年少時也曾許諾娶她母親為妻,但是隨著太后入宮為妃,朱氏一門崛起,他早就將海誓山盟拋諸腦後,娶瞭望族的女孩為妻。
可憐她母親一直雲英未嫁,等候多年,才被偶然回鄉祭祖的老爹納成妾室。
她娘死的時候,只希望看她爹最後一眼,可是致死她都沒有盼來心愛的男人。
那時候,她就覺出,女人用情至深,未必是好事。
官宦家的男子尚且如此,更遑論帝王家。
皇上說:「小宜,只要你誕下皇子,朕就可以名正言順地立你為後了。」
什麼叫名正言順?姐姐入宮封為皇后就是名正言順,她怎麼就得等著誕育皇子。
皇上封朱柔則為皇后有多難。
那時候朱柔則已經許婚給撫遠將軍之子,他生生介入進來,求著太后做主,太后不得不做蠟,嫁了一位翁主給撫遠將軍家,才算保住皇家顏面。
那麼難的事情,皇上都肯為一個只見一次面的女人做,卻偏偏撇下將為他產子的宜修,那說明了什麼。
只能說明皇上沒那麼愛她。
4、
端妃,她是入宮最早的嬪妃,她對皇上能不愛嗎?
愛。她從十歲起就養在太后身邊,一生也沒多見過幾個男人,怎會對自己唯一的丈夫沒有愛意。
可自從她接過那碗送給華妃的「安胎藥」後,她就知道,皇上沒拿她當回事。
如果皇上愛她,就不會給她四處樹敵,就不會讓她頂著「謀殺華妃之子」的頭銜,反而會護著她,害怕她因為某些事而受到牽累。
皇上選中她,借她的手除掉華妃肚子裡的孩子,只是一份「看重」而已,那不是愛。
所以,端妃才在事後緘口不言,因為只有「看重」而沒有愛的關係,不能保命。
皇后就是看不開這點。
5、
她明知道皇上的不愛,早些收回自己的感情有多好,她若不那麼愛皇上,只愛後位,就會過得舒服些。
別說什麼「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世上哪有那麼多「山無陵天地合才敢與君絕」的愛情,只要自己刻意控制,沒有收不回來的。
端妃、敬妃、眉妝,她們何嘗不是皇上寵愛的女人,她們何嘗沒將一腔熱血附在皇上身上,發現皇上薄情後,不是都將付出去的感情收回來了嗎?
覆水難收,刀子劃到身上肯定疼,可也沒到要死要活的地步,他薄情,你就別還愛的瘋狂。東邊不亮西邊亮,沒了愛情,也還有很多別的東西可以留戀。
6、
愛情這個東西,很美好,很甜蜜。
我相信,世上擁有完美的愛情,也有生死相隨的男女,但少之又少,而且別指望別人能為你做到這步。
婚姻裡,我們坦誠愛意、為對方著想是應該的,可也應該得到回報,而這份回報無關金錢,而是帶著感情溫度的驚喜和禮物。
像宜修那樣,為愛瘋狂不能自拔,大可不必,錯付了的感情,錯了就錯了,收回來就行,別原地心疼,及時止損最重要。
女人愛男人,淡薄一些,把自己看得更重一些,把自己的今後看得更開一些,日子會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