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信息傳播非常不發達,很多人了解外地都是通過人們的道聽途說。元朝的馬可波羅在回到西班牙以後寫下了一本書,伴隨著他的回國,他的馬可波羅遊記也在整個西方迅速流傳開來。書中記載著在中國遍地是黃金,這引起了西方開拓者的極大興趣。
16世紀以來葡萄牙和西班牙先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海外探險。1553年葡萄牙人終於到達了中國的澳門,從那以後,他們就在澳門長期定居著賴著不走了。葡萄牙的表兄弟西班牙看到葡萄牙在中國的成功也格外眼紅,於是開著他的艦隊來到了現在的菲律賓建立了一座港口,就是如今的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後來這座城市成了美洲和明朝的貿易中轉站,從美洲大量的黃金白銀來和大明朝交換茶葉絲綢布匹等物品,轉手就能賺到十倍以上的好處。
過了一段時間,荷蘭人終於在和西班牙人的獨立戰爭中贏得了獨立,成立了荷蘭王國。在整個大航海時代,荷蘭被整個世界稱為荷蘭馬車夫,他們國家的商船總共有25000多艘,比當時整個歐洲國家船隻的總和還要多。荷蘭面臨沿海,雖然地處大西洋,但自然資源卻極度匱乏,所以大多數人都出海經商謀生,到了如今荷蘭仍然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這和他發達的航海業是密不可分的。
在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分別佔領了菲律賓和中國的澳門之後,荷蘭人也來到了東亞,他們看中了中國的寶島臺灣。在1624年,荷蘭為了能夠在對華貿易上處於優勢而佔了臺灣南部。1625年,鄭芝龍控制了整個臺灣海域,荷蘭人提出希望能和他進行全面的貿易,但是被鄭芝龍拒絕了。鄭芝龍提出我們可以把貨賣給你們,但是你們不可以去大陸做生意,因為這樣我們就沒錢可賺了。這一下可惹惱了荷蘭人,消息傳回了荷蘭國內,荷蘭議會紛紛表示要消滅鄭芝龍。
到了1633年,荷蘭人再也受不了鄭芝龍的戲耍,決定狠狠地教訓一下鄭志龍這個大海盜,在當時荷蘭下達的作戰命令時,儘量不要傷害中國人民,只對沿海進行劫掠就行了,荷蘭人想儘量少殺人倒不是因為當時的人道主義,而是因為他們是為了錢而不是來殺人的,殺人對他們一點好處也沒有,反而會引起當時明朝政府的注意。
1633年7月12日,雙方在料羅灣爆發了海戰,結果出人意料,荷蘭的戰船數十艘被鄭芝龍部擊沉,雖然荷蘭人最終戰敗了,但是明朝和荷蘭的最終談判結果是,荷蘭退回臺灣雙方繼續展開貿易。
料羅灣之戰後,荷蘭想一個人霸佔中國市場的野心也沒有改變,他不允許中國和西班牙,葡萄牙人進行直接的貿易。荷蘭海軍在臺灣海峽保護中國商船隻是為了賺錢而已,當時的明朝風雨飄搖,無力幹涉這些,後來因為滿清入關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直到鄭成功在廈門抗清失敗之後,才轉戰臺灣,收復臺灣將荷蘭人趕了出去,荷蘭人的強盜行為才徹底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