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荷料羅灣海戰:中國海軍稱雄西太平洋

2020-12-18 觀文殿大學士

鄭芝龍,一個被大眾遺忘的名字。更多的人或許比較了解他的兒子——鄭成功

可是在十七世紀的中國東南沿海,這個名字屬於一位叱吒風雲、威震八方的海上霸主。他領導了料羅灣海戰,擊敗了「海上馬車夫」荷蘭人,一舉重建以中國人為主導的東亞海上秩序。

鄭芝龍,早年身兼海盜、海商兩重身份,經略臺灣,被明朝官府招撫後,成為東亞最強大的海上勢力——他有一個遠大的願景,合法地控制海疆,衝破海禁羈絆,建立中國人的貿易王國。當荷蘭人攜著洶洶氣勢,佔據臺灣,用強硬的態度要求貿易機會時,兩強相遇,大戰勢不可免。

廈門海戰是料羅灣海戰的預演。崇禎六年(1633年)六月初七日,荷蘭船艦突襲廈門港,燒毀鄭芝龍的水師十餘艘艦船,囂張地揚長而去。所幸,鄭芝龍並未就此一蹶不振。福建商人恨透了荷蘭海盜,紛紛將自己的商船改作戰船,交付鄭芝龍指揮。官府和民眾也予以支持。

很快,中國海軍組建起了更加強大的艦隊,伺機尋求決戰。

1633年10月22日,黎明,料羅灣上海風烈烈,一片寂靜。

料羅灣位於金門島東南海岸,扼守著金門和臺灣的往來。荷蘭殖民者和他們扶持的海盜劉香,組成了聯合艦隊,正停駐在此處。九艘夾板大船,五十多艘海盜船,整備莊嚴,凜凜似不可侵犯。直到一隻由150隻戰船組成的艦隊,從東南方向駛入料羅灣,遮天蔽日,氣勢壓人。

荷蘭—劉香聯合艦隊一發現敵師入侵,就擺開了荷蘭戰艦居中,海盜船四散策應的陣勢。鄭芝龍船隊的主力也是直奔荷蘭大船,只利用偏師對付海盜船,一時間旗鼓相當。

但是明朝水兵的英勇荷蘭人始料未及。明軍一百五十艘戰艦,分為五十艘炮艦,一百艘火船。在炮艦的掩護下,火船搭鉤逼近敵方戰艦,接著士兵跳過戰船,開展接舷戰。一時殺喊聲震天,鮮血染紅了甲板。

而一旦作戰不利,火船就毫不猶豫地放火自焚,被搭鉤牽住的荷蘭戰艦,無力掙脫,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火勢向自己蔓延,這種不管不管、同歸於盡的戰法,讓荷蘭人看得心驚肉跳卻又無可奈何。一時,火光映紅了料羅灣的天空。

荷蘭戰艦一艘被俘、一艘被燒,水手傷亡大半,餘下的戰艦也失去戰鬥能力,收攏殘軍,奪路而逃。劉香參戰的五十餘艘海盜船,則幾乎全部沉在了料羅灣。

當年11月,鄭芝龍派人與荷蘭方面和談,荷方給予了戰爭賠償,保證不再騷擾大陸沿海,同意在鄭芝龍的主持下參與對華貿易。

荷蘭人經過這一戰,認識到了明朝海軍的武力,第二年,他們在檔案中寫道:「我們在去年發動的戰爭的結果足以表明,自由無限制的對華貿易,通過武力和暴力是無法得到的。」

料羅灣海戰後,鄭芝龍的通商範圍廣及東洋、南洋各地,壟斷了從東南亞前往日本的貿易通道,擁有包涵各色人種的高達二十萬人的軍力,建立起一支超過三千艘大、小船的船隊,成為西太平洋世界的唯一霸權。

相關焦點

  • 解析料羅灣海戰爆發的原因!
    料羅灣海戰料羅灣海戰起因是福建政府未履行談判內容,中國與荷蘭之間的貿易關係被禁止,這嚴重影響了荷蘭人的利益。荷蘭人在不能進入中國港口的情況下,只能藉助別人把貨物帶到大陸進行交易,這在本質上屬於走私。雖然這種方式在一開始為荷蘭帶來了利益,但後期這種交易方式被鄭芝龍截獲,荷蘭人與鄭芝龍之間籤署協議,協議中並沒有寫明每年的供貨量,料羅灣海戰起因取決於鄭芝龍的私心引起了荷蘭人的不滿,於是荷蘭人不斷向鄭芝龍提議增加交易量,並且幫助鄭芝龍擊敗當時最強大的海賊李魁奇,希望換取在中國自由進行貿易的權利。但是鄭芝龍並沒有履行約定,因為鄭芝龍雖然掌握了海上的勢力,卻沒有決定貿易的權力。
  • 一場鮮為人知的對外戰爭—明末料羅灣海戰
    大家都知道,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之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實際上,明朝末年,我國就已經與歐洲殖民者打交道了。1633年,還未實質獨立但是實力處於上升態勢的荷蘭與即將滅亡的明王朝爆發了一場大海戰,史稱料羅灣海戰。
  • 從明朝末年的「料羅灣海戰」勝利,可以折射出清朝對中國的影響
    1633年(明朝崇禎六年),明朝與荷蘭殖民軍在 福建金門海岸 料羅灣一帶 展開激戰,最後明朝水師在 鄭芝龍 (鄭成功之父)為前鋒下以絕對優勢兵力擊敗 荷蘭東印度公司 與劉香海盜聯軍。這是以中國為東方代表,以荷蘭為西方代表的史上第一次東西方最大海戰(之前的小規模中葡之戰,這裡不說),且以當時的明朝(中國)勝利告終。須知,中國在打贏這一場規模浩大的海戰時,距離明朝的滅亡只有11年了。明朝是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打贏這一戰的。下面就由小山同志給讀者們普及這場改變中國命運的一戰。
  • 料羅灣海戰:中國人第一次海上大敗西方海軍,荷蘭輸了但這波不虧
    明朝方面主力是鄭芝龍的船隊,鄭芝龍在料羅灣圍住荷蘭艦隊封鎖了出海口,然後用小船點上火就直接撞上荷蘭人的艦隊,結果荷蘭人船大火炮射程遠的優勢完全沒用上就被打敗了。而且此後明朝的海軍在東南沿海甚至是南中國海地區取得了軍事上的優勢,當然這個明朝海軍是指接受招安的鄭芝龍以及後來鄭芝龍的兒子鄭成功。
  • 料羅灣海戰: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大明王朝的悲壯輓歌
    文:未定君你聽說過料羅灣海戰嗎
  • 料羅灣海戰,荷蘭雖然敗了,但他卻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書中記載著在中國遍地是黃金,這引起了西方開拓者的極大興趣。16世紀以來葡萄牙和西班牙先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海外探險。1553年葡萄牙人終於到達了中國的澳門,從那以後,他們就在澳門長期定居著賴著不走了。葡萄牙的表兄弟西班牙看到葡萄牙在中國的成功也格外眼紅,於是開著他的艦隊來到了現在的菲律賓建立了一座港口,就是如今的菲律賓首都馬尼拉。
  • 明末一場規模不大的海戰,卻徹底改變了中國影響了世界
    崇禎皇帝朱由檢,崇禎帝繼位後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生活節儉,曾六下罪己詔,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但是攝於此戰的巨大影響力,中國沿海及整個東亞海域保持了至少二百年的基本和平。在這樣的環境下,後繼的清王朝得以在寬鬆的國際環境中收復臺灣,構建起自己的藩貢體系,繼續執行閉關鎖國的國策並維持了兩個世紀。
  • 1663年,鄭成功之父率軍大敗荷蘭海軍,揚我國威
    歷史上中國與西方發生過無數次海上戰爭,但取得完全勝利的次數卻不多。其中,第一次大敗荷蘭海軍是發生在明朝崇禎六年(1633年)的料羅灣海戰。01概況料羅灣海戰發生於明朝崇禎六年(公曆1633年),明朝先後投入了戰艦150艘,參戰士兵達幾萬人;荷蘭方面派遣九艘帶加農炮的蓋倫帆船聯合劉香海盜共同抵抗清軍攻擊。清、荷兩軍在福建金門東海料羅灣展開激戰,明朝方面以鄭成功之父鄭芝龍率領的部隊為前鋒,憑藉遠超荷軍的戰船與士兵,大敗荷軍,並將其逐出中國。
  • 雷伊泰灣海戰『』:太平洋戰場日本海軍的滅亡之戰
    ,而日本海軍則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其海上戰略防禦體系被完全打破,從此,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徹底失去了原有的戰略優勢。本期就跟您聊一聊這場摧毀日本海軍有生力量的雷伊泰灣大海戰。 1944年下半年,二戰太平洋戰場上激戰正酣,美國為了打破日本在太平洋的壟斷優勢,通過馬利亞納群島海戰,已經從日本的海上國防圈上拉開了一道口子。
  • 倩女幽魂手遊料羅灣海戰攻略 不用10分鐘輕鬆過
    明天又是美好加班的周末啦,聽說很多小夥伴被海戰副本虐的不要不要的,你的小可愛菌菌就是來幫助大家通關的,送上老司機《海戰10分鐘通關攻略》 前期準備
  • 日軍在太平洋上的最大規模自殺——雷伊泰灣海戰
    日軍在太平洋上的最大規模自殺--雷伊泰灣海戰美軍在攻陷馬裡亞納群島後,日本的「國防圈」便被撕開了一個大大的缺口,此時日本海軍主要軍艦僅165艘,88萬噸;而太平洋上美軍卻有791艘,352萬噸。雷伊泰灣大海戰,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戰,戰場以萊特島為中心,雙方共投入航空母艦39艘、戰列艦21艘,巡洋艦47艘,僅驅逐艦以上大型軍艦就有300多艘,艦載和岸基飛機2000多架。日軍被擊沉航空母艦4艘,戰列艦3艘(含7萬噸級的超級戰列艦「武藏」號),巡洋艦9艘,驅逐艦9艘,計30。6萬噸;美軍損失航空母艦3艘,驅逐艦3艘,3.7萬噸,不及日軍損失1/8。
  • 海軍料理帖No.2 中途島海戰時戰列艦「霧島」的戰鬥餐
    日本海軍航母機動部隊於1941年12月7日奇襲夏威夷珍珠港,重創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從而為日本陸海軍侵佔東南亞和西太平洋諸島掃清了最大的障礙。 ■ 描繪中途島海戰中美軍SBD俯衝轟炸機向日軍「赤城」號俯衝投彈的繪畫。
  • 72小時內擊敗中國海軍?美海軍上將:將為核潛艇裝備新型飛彈
    自從美國海軍發展壯大之後,曾經遭遇兩大勁敵,分別是二戰時期的日本海軍和冷戰時期的蘇聯海軍,在二戰期間,美國和日本展開太平洋海戰,太平洋海戰堪稱人類歷史上最氣勢恢宏的海戰之一,不過這場戰爭最終以美國大獲全勝為告終。
  • 中越南沙海戰幕後機密 中國打勝仗是大錯?
    ……  我偶然看到了曾任新華社海軍分社副社長的陸其明同志撰寫的中篇報告文學《大海將星》,此文第一次公開了1988年南沙海戰中和海戰後許多一直不為人知的事情。說實話,看完後我很無語……  大海將星  ──南沙海戰編隊指揮員陳偉文紀事  陸其明  1988年3月14日,中越兩國海軍艦艇編隊在赤瓜礁海域進行了一場南沙海戰。那場海戰給人們留下了層層迷霧:引發海戰的直接原因是什麼?具體過程怎麼樣?國內外媒體為何採取截然不同的態度?嘉獎令為何遲到半個月?
  • 雷伊泰灣海戰-二戰太平洋戰場美軍取得絕對制海權的一戰
    雷伊泰灣海戰是發生在第2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場上菲律萊特特島附近的一次海戰。此戰役也為後來美軍成功攻下菲律賓群島,衝繩島打下基礎。為了扭轉敗局日本還在這次戰役中有組織的發動神風特攻隊自殺攻擊。
  • 中國海軍6艘軍艦通過衝繩進入太平洋(圖)
    據日本NHK電視臺11月23日消息稱,經日本海上自衛隊海上巡邏機確認,北京時間11月22日至23日,中國海軍艦艇編隊6艘艦艇相繼通過衝繩本島—宮古島之間公海水道駛向太平洋。日本防衛省認為中國海軍在太平洋海域可能再次進行海上訓練,並表示已出動飛機進行「監視」。
  • 日本海軍最初的現代化航母 在中途島海戰中覆滅
    蒼龍與飛龍編隊在日本海軍1934年的造艦計劃中,2艘中型航母赫然在列,這就是蒼龍號和飛龍號航空母艦。由於海軍條約的噸位限制蒼龍級航母只有15000噸的排水量(由於建造過程中海軍假日結束,飛龍號排水量上升了2500多噸)。飛龍號航母雖然排水量只有赤城級的一半左右,但作為一開始就以正規航母設計標準設計的蒼龍級,其性能基本與前者接近。3部升降機、57架艦載機,蒼龍級的海航屬性十分優異。
  • 日本海軍的最後一搏——雷伊泰灣海戰,最終成日本航母末日之戰
    日本海軍最後一次有組織的進攻作戰,就是雷伊泰灣海戰的絕望之戰。按照日本「捷號作戰計劃」,日本發動了這次堪稱日本聯合艦隊最後軍事行動的作戰,希望能夠扭轉戰局,擺脫失敗的厄運。這次一開始很順利的作戰,在付出了機動艦隊之後,卻淪為了一場慘敗。現在我們把目光回到當年的雷伊泰灣海戰,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
  • 揭秘美軍菲律賓蘇比克灣海軍基地
    本報資料圖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 趙潔民 發自馬尼拉  今年5月以來,美國兩艘核動力潛艇先後兩次造訪菲律賓蘇比克灣。在美國加快對亞太地區的戰略部署,以及中菲黃巖島對峙處於緊張之際,這一舉動無疑使蘇比克灣再次引起世人關注。這一昔日美國在太平洋地區最大的海軍陸戰隊訓練基地,如今是怎樣一番景象?當美國把目光重新對準蘇比克灣,它的命運又將走向何方?
  • 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輸在哪裡
    但也正是落後於中國海軍的現實,刺激了日本奮起直追,瘋狂擴充軍備。 1890年,日本海軍經費佔國家預算的10%,到1892年,軍費的預算比例猛增到4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