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兒科醫生,主攻兒童內分泌方向。新的一年開始了,很快又會迎來萬物生長的春天。對我來說,心裡想得最多的還是孩子們的「生長」。新的一年裡,希望孩子們都快高長大,也希望家長們能學一學「身高管理」課,好好關注一下孩子們的身高問題。
深圳重點中學年級前三
優秀本秀,遺憾錯過生長治療時機
前不久,我的診室裡來了一位面容清秀的小姑娘。她叫小梅,14歲,是深圳四大重點中學之一的初三學生。媽媽驕傲地向我介紹說,小梅學習好,考試基本都是年級前三名,老師說以小梅的成績,將來一定是考北大清華的苗子。
小梅長得漂亮還懂事,朋友、鄰居、長輩沒少誇獎。可媽媽覺得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這孩子個子矮,只有145cm。每每說到這個問題,家裡的老人總是說別著急,孩子只是晚長,以後就長個子了。
兩三年前小梅來例假了。媽媽發現,小梅來例假後身高長得慢,尤其是整個2020年,小梅的身高几乎沒變。這可讓媽媽有些焦慮了,覺得不太對勁,還是得來醫院檢查一下才放心。
於是我給小梅拍了左手腕骨片,檢查了骨齡,發現小梅的骨齡已經15歲了,骨骺線幾乎已經閉合,沒有生長空間了。媽媽知道了這個情況,當場就哭了!我也感到十分遺憾。
類似的情況我已經遇到多次了,因為「孩子只是晚長,再等等」等認識誤區而耽誤孩子治療身材矮小的情況並不少見。
「我和他爸都高,孩子不可能矮」蜜汁自信有時會害人
「我和他爸都高,孩子不可能矮!」「孩子只是長得晚,我當年也這樣!」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說法。的確,遺傳因素是決定身高的重要因素,體質性青春期延遲也是有的。但是,現實是,不少孩子因生長激素缺乏症等原因,造成身材矮小,這些孩子如果及時治療,是完全可以通過補充生長激素改變現狀的。
我國兒童矮小症發生率1-3.77%,4-15歲需要治療的人群約700萬,但年就診患兒不到30萬。這與家長缺乏相關知識、不知道孩子身材矮小可能是病,以及基層醫生缺乏診治知識、無法確診和有效轉診有關。
家長怎麼判斷孩子是否身材矮小?
判斷孩子是否身材矮小,可用百分位法。簡單地說,100個同種族、同性別、同年齡的孩子,按照身高從低到高排隊,排在最前的三位就是矮小。
除了百分位法,可以結合孩子的生長速度綜合判斷:
2~4歲的孩子,年身高增長小於5.5cm;
4~6歲的孩子,年身高增長小於5.0cm;
6歲~青春期的孩子,男孩每年身高增長小於4 cm,女孩小於4.5cm。
如果孩子既長得比同齡人矮,同時生長速度也低於以上標準,就需要帶孩子進行檢查了。
醫生會對孩子進行骨齡、生長激素檢查,除此之外,還會進行促甲狀腺激素、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等檢查,明確是否有相關問題。
越早治療越好,千萬別等到青春期
我的另一個患者浩浩,是在9歲時開始治療的。第一次面診的時候,浩浩9周歲生日剛過,身高118cm,低於百分位法中的後三位。他靦腆不愛說話。因為小朋友都笑話他矮小,他也不愛和小朋友一起玩。
檢查結果提示浩浩是原發性生長激素缺乏症,我給出的治療方案是應用生長激素治療,同時監測身高及骨齡。現在浩浩持續治療已經1年半了,身高增長了近17cm。
浩浩的奶奶劉大娘每次陪孫子來看診,都是笑逐顏開的。劉大娘說,以前我還不知道長個子這個事兒,醫生還能治。以前那長多高都是沒辦法的事兒,現在的醫學還能控制長個兒,可真是不得了呀!長高后的浩浩越來越開朗,前幾天來看診,還特意給我唱了一首歌,小傢伙變化還真大!
身材矮小,可能是生長激素缺乏引起的,也有可能是非生長激素缺乏引起的。根據美國FDA的認定,8種情況可通過補充生長激素達到長高的效果。
兒童生長激素缺乏症(GHD)慢性腎功能不全腎移植前HIV感染相關性衰竭症候群特納症候群(先天性卵巢發育不全,是由於染色體異常引起的先天性疾病)成人GHD小於胎齡兒Prader-Willi症候群(俗稱小胖威利症候群,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疾病)特發性矮身材(ISS,不明原因的身材矮小,但與生長激素缺乏無關)短腸症候群(SBS,由於不同原因造成小腸吸收面積減少而引起的一個臨床症候群)SHOX基因缺失但不伴GHD的患兒(矮身材含同源異形和基因缺失)如果明確了是可以通過補充生長激素治療的適應症,越早治療越好,千萬別等到青春期。孩子到青春期時,骨骺端就開始部分閉合了,單用生長激素效果就不好了。
孩子的身高可能影響到ta的心理、以後的工作以及婚姻,關注孩子的身高,就是關注孩子的未來,家長們一旦發現孩子身材矮小,請務必帶孩子到正規醫院就診,以免留下遺憾。
來源|晶報APP綜合深圳大學總醫院兒科
【來源:晶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