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軍情作者:君劍
在擔任美國駐德國大使兩年時間後,理察·格雷內爾將辭職並返回美國國內,同時也將卸任美國代理國家情報總監一職。按理說,作為大使,格雷內爾的離職應當有「掌聲和歡送」,但這一次,「歡送」倒是有,「掌聲」則沒有看見,因為德國媒體正在歡慶他的離任,而且巴不得他走得越快越好。這位美國駐德國大使曾被形容為「極右的殖民軍官」、「華盛頓帝王在德國的州長」、「佔領國指揮官」、「川普伸出的手臂」。對於他的離開,《柏林日報》直接形容為「好消息」。奧地利《新聞報》認為,包括德國外長馬斯在內的大多數德國政要,都會因為格雷內爾的離開而感到高興。
格雷內爾在2018年5月開始成為美國駐德國大使,剛剛上任他就把「東道主」給得罪了,當時正值川普宣布退出伊核協議,格雷內爾立即代表美國「發號施令」,要求德國企業終止與伊朗的合作,此事立即引發德國政商界的猛烈抨擊,之後,針對德國軍費開支以及俄德合作「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波斯灣巡航等問題,格雷內爾接連得罪德國政界。去年德國副議長、自由民主黨副主席庫比基曾要求將格雷內爾列為「不受歡迎的人」,「任何表現得像一個佔領國指揮官似的美國外交官都必須知道我們雖然能容忍,但也要知道我們有底線。」
直到最近離任之際,格雷內爾仍在不斷「教德國做人」,由於美國宣布退出《開放天空條約》,因此德國外長馬斯對美國發出了指責,格雷內爾立即朝馬斯「開炮」,要求馬斯停止指責美國,「應該去指責俄羅斯」。而在5月27日,格雷內爾又聲稱美國準備針對歐洲國家和俄羅斯合作的「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實施進一步制裁。格雷內爾威脅說,德國不能再一面少繳北約「份子錢」,一面給俄羅斯好處。
針對德國的核政策問題,格雷內爾也繼續發表他的「高論」,他聲稱德國現在應該履行其對盟友的承諾,不斷投入對北約核戰略的參與,而不是削弱構成北約核威懾力基礎的團結。格雷內爾發表這些言論,是因為美國在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的比歇爾空軍基地部署約20枚B61戰術核彈,但德國一直存在讓美國撤出核武器的聲音。值得關注的是,格雷內爾以前也曾威脅從德國撤軍,結果被德國高官回應「撤兵時別忘了把部署在德國的核彈也帶走」。
可見即使是到了要離任的時候,格雷內爾也沒收斂他的嘴巴,這使得他和德國政界的關係遲遲得不到緩解。而且,格雷內爾的狂妄言論,也加深了德國對美國的意見。事實上,美國和德國的關係近年來一直都不怎麼好,很多民調結果顯示,德國人開始將美國視為威脅。而像格雷內爾這樣的人,無疑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因此,不難解釋為什麼德國媒體會對格雷內爾的離任歡呼雀躍,畢竟格雷內爾的形象太負面了,而且他代表的還是川普政府。從上文的那些形容詞就可以看出,德媒對格雷內爾代表的川普政府實在沒有什麼好感。當然,格雷內爾離任,也不代表「好日子」來了。《明星》周刊評論指出,就算格雷內爾不再回到德國,美國也還是會繼續打壓德國。《柏林日報》認為,德國對美國已經失去興趣。如果美國繼續欺凌盟友的話,則德國和美國的關係改善將只能是幻想而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