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剪指甲、塗刷護甲油、顏色,水晶玻璃與鋯石點綴。
3個小時,14000餘步,是她遊跡於商場收穫滿滿的一天。
修長的指尖在燈光下閃出耀眼的光,熟練的手指輕點,一行文字配以一張圖片。
「愉快的周末」
圖片中,不經意間的商場與品牌一角,足以體現她優越的生活水平。
點讚、檸檬精與我酸了,充斥眼前。
她臉上並無欣喜、也無驕傲,畢竟隨手編輯的內容,並不帶任何炫耀成分,但很快她便皺起眉頭。
「我酸了,不過你的口紅在這買,至少貴一倍」
酸檸檬,來了。
一、酸檸檬
檸檬精,作為2019年的十大網絡流行語被廣泛使用,在2019年2月份開始,其搜索、使用指數成倍上漲,「我酸了」充斥於網絡與現實之中。
檸檬精的字面意思是檸檬「成精」,起初其多為用在形容他人,具有強烈的貶義色彩,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其貶義色彩在不斷褪色,被越來越多的應用在對自身的嘲諷。
通過「檸檬精」「我酸了」這種詞語,來側面的表達對他人生活的嚮往,與對自身現實的嘲諷,並不會使人感到厭惡。
但檸檬精的貶義色彩不斷褪色的同時,出現了以自嘲為引導詞,隱藏攻擊性語言的人群。
由此檸檬精與酸檸檬,界限分明。
01 酸自己的檸檬精
嫉妒是一種叫人痛苦的感情,可是如果一個人毫無這種感情,愛情的溫柔親密就不能保持它的全部和熱烈——巴爾扎克
正如前文所說,檸檬精所說出的「我酸了」,實際上是一種自嘲行為的體現,而自嘲是我們自身情緒的重要宣洩口。
在我們看到處於同一生活圈子的朋友、同事甚至是領導,展現出自身我們無法匹配的優越面,我們便會產生嫉妒的心理。
嫉妒作為人的基本情感,本身是無好壞之分的,其既可能成為吞噬自身的欲望,也可能成為促進自身上升的動力。
並且嫉妒本身是一種影響程度較小的情感,並不會出現強烈、長久的作用,很多時候只是一種一閃而過的情感,並不會影響到我們的基本判斷。
而嫉妒產生的原因在於對比導致的自我認同感降低,因而需要通過「我酸了」這種自嘲的行為,來主動的降低我們的自我認同感預期,以獲得認知上的平衡。
檸檬精,是通過「我酸了」進行自嘲宣洩情緒。
02 酸別人的酸檸檬
憎恨是積極的不快,妒忌是消極的不快。所以妒忌很容易轉化為憎恨,就不足為怪了——歌德
如果說檸檬精的「我酸了」是不具備攻擊性的自嘲行為,那麼酸檸檬則是以自嘲作為引導的攻擊性行為。
當同事、朋友、領導甚至於親戚,擁有了自己所沒有的東西,便會產生妒忌心裡,而妒忌遠比嫉妒強烈。
如果說嫉妒是一種無關好壞的情緒,那麼妒忌則毫無疑問是一種負面的情緒,其影響程度深遠強烈,將直接影響到對事物基本的判斷,並相應地做出攻擊性的行為。
在這裡舉一個例子,比如當朋友新買了一個項鍊,與酸檸檬進行分享時,則會收到這種評價。
「我酸了,但這個項鍊的款式有點過時了;我酸了,但你買這個項鍊買貴了」
對於酸檸檬來說,其並不像通過「我酸了」來進行自嘲,而是通過「我酸了」作為話題的引導,偽裝自身「不具攻擊性」。
酸檸檬,是通過「我酸了」對攻擊進行隱藏。
二、 酸檸檬好酸
正如前文所說,檸檬精是通過自嘲,來對情緒進行宣洩,而酸檸檬,則是通過偽裝,對攻擊性進行隱藏。
兩者之間的最大區別在於,一者是自己體會酸楚,一者是希望別人體會酸楚,從動機上與行為上有著根本的區分。
酸檸檬也並不是可以肆無忌憚的使別人體會酸楚,畢竟我們都不會願意和一個酸檸檬一起交往,時刻品嘗他所帶來的酸楚。
疏遠、冷漠是我們無聲的抗議,抗爭、掙扎是我們直接的反抗,但這些似乎並不足影響他們,他們並不會因為自己的行為與我們的反抗,而改正自己。
原因是什麼?
01 佔有欲帶來的失去感
愛也有兩種含義,一種是重「生存」的愛,一種是重「佔有」的愛——埃裡希·弗洛姆
美國人本主義哲學家、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埃裡希·弗洛姆,在其人生最後一本著作《佔有還是存在》中提到對愛持「佔有」的概念。
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喜愛一種事物,如果對這個事物的愛,偏重於「佔有」則會產生限制、束縛和控制。
這實際上是一種佔有欲的體現,所謂的佔有欲指的是,喜愛的東西只允許自己觸碰,他人不得靠近,並且如果自己無法得到,便會希望這件事物被摧毀。
而酸檸檬的行為體現,則完美符合了佔有欲的特性,即不允許他人獲得自己喜歡的東西,如果他人獲得了,則會進行摧毀。
對於酸檸檬來說,當自己對一件事物產生了喜愛的情感,便會產生一種佔有欲,認為這件事物屬於自己,不容侵犯。
但當別人率先地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那麼自然是酸檸檬無法忍受的,相應的會產生一種他人搶奪了自己喜愛的事物,從而產生一種「失去」感。
因此,所謂的價格太高與款式太老,不過是佔有欲未滿足後的「摧毀」行為。
02 預設資源場景
前面我們說了,酸檸檬的攻擊性行為的根由,在於佔有欲沒有得到滿足,而產生的失去感作祟。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會產生佔有欲,正如檸檬精那般,他們雖然沒有獲得感,但並不會產生失去感。
而酸檸檬產生佔有欲與失去感的原因,在於其預設了資源場景,認為群體中的資源是有限的,並且是不斷被消耗的。
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認為生物出現競爭的根本原因,在於生物的資源消耗與有限的生存條件之間的矛盾。
競爭的存在並沒有問題,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隨著物質的提升,個體消耗資源的能力也在相應的提升。
正如耶魯大學管理學教授拜瑞·內勒巴夫,提出的合作競爭理念一般,隨著時代的發展,競爭也由零和博弈,向著非零和博弈的形式轉化。
對於酸檸檬來說,其並不認同通過合作的形式爭取更多的資源,而是將同一生活圈的人視為競爭對手,並且認為對方獲得的東西,便是自己失去的東西。
預構了競爭的場景,對方獲得任何東西,都是自己的失去。
03 思想狹隘
他懷著劇痛注意到她的思想的狹隘,表現在她頭髮緊貼著低矯而微凹的額角——巴爾扎克
預構資源場景,拒絕非零和博弈,認為他人得到的資源便是自己失去的,這自然是一種錯誤的思想。
而導致這種思想的原因,在於由於心胸、氣量與見識不足形成的狹隘,其表現為急功近利、目光短淺與自恃清高。
狹隘是從小成長環境影響,出現的負面情緒,使人無法接受他人的不同意見、無法接受他人的優越,並且將自身的失敗與他人的成功,均歸於了外部環境。
而狹隘所導致的知識局限性,使其無法運用抽象邏輯思維思考客觀事物,與其本質的內在聯繫。
因此狹隘的人通常是以「自我」為中心,延伸至對客觀環境的判斷,出現預構的競爭場景也就不足為奇。
在「自我」的影響下,其也很難察覺到客觀環境中,充斥著的不滿、疏遠與反抗,無法意識到自身行為的問題。
「都是為了你好」
甚至會產生一種自己處心積慮幫助他人的自我感動。
三、超我缺陷
而狹隘的出現,通常是「超我」在傳遞成形過程中,出現了偏差導致的缺陷。
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精神結構中提出了超我的概念,並將其作為精神結構中最後發展的部分。
超我是社會道德所形成的約束,是社會價值觀與價值準則的結合,在兒童5歲時便可由父母傳遞形成。
相應的,如果在孩童時期,社會價值觀與價值準則的傳遞過程中,父母、教育出現偏差,則相應的會產生嚴重的缺陷。
而這種缺陷所帶來的可能是「理想自我」的缺失,導致無法體會驕傲與自豪的感覺。
也可能是「良心譴責」方面的缺失,導致自身無法感知到負罪感與自責感。
因此,缺失的負罪感與自責感,使酸檸檬即使展現出了攻擊性行為,並且導致了他人的負面情緒,也由於無法感知的原因,而不能改變;而即使得以感知到,也會由於缺陷,而無法清晰的感知,更無法影響到自身的行為模式。
酸檸檬,便是由此而來。
「這樣說沒問題吧?」
酸檸檬在手機的另一端,回想自己所說的話。
這只是善意的提醒,似乎並沒有什麼問題。
掏出手機,沒有來電、沒有簡訊、沒有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