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領域,有句話叫做「贏在起跑線上」。
為了這句話,多少家長為此愁白頭,為了爭奪教育資源拼上所有的所有。
但真正的贏在起跑線,在近幾天的新聞裡出現了。
那就是不僅給孩子的小學、中學鋪路,而且直接把未來的大學之路鎖定,甚至還能把將來的工作通通搞定,堪稱一站式服務到底,妥妥的從出生就註定好的人生贏家!
這樣的起跑線,已經一路鋪設到終點線了,你拿什麼和人家拼?
一、層出不窮的神童
有一個六年級小學生叫陳某石,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拿到了三等獎。
這篇論文的名字,相信很多人看不懂:《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技能與機制研究》。
不僅你不懂,很多這個專業的專家,如果不認真檢索文獻,也看不懂:
「我作為國內絕對一流的6年制醫科大學畢業生,近30年的臨床經驗,如果不去認真檢索文獻的話,連這個項目簡介都看不懂,尤其是那個C10orf67,壓根不知道是什麼鬼。他一個小學生,居然還以此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大獎,這等人物真是稀世天才啊。」
上面的那個小學生,如果說是理工科之光的話,那麼接下來要說的,就是文史類的明珠了。
浙江慈谿女孩岑某諾,號稱日均能寫300首詞牌、2000首詩、15000字小說,還在兩年間出版了三本書。
這還不算什麼,人家16歲就是一家雜誌社的記者,還是一個新聞網站區域運營中心的負責人。
每天日程排的超級滿,要輾轉多地去演講,有很多人等著盼著聽。
女孩的父親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堅稱,相關宣傳並無誇大成分,女兒的寫作能力都是真實的。
二、神通廣大的家長
同樣是神童,一文一理,他們家長的態度卻截然不同。
理工科小學生神童的家長極力低調,不想讓更多人知道自己有個「神童兒子」。
文科少女神童的家長則不同,千方百計想讓女兒揚名立萬,巴不得天下人都知道。
可能是今後走的路不一樣,咱們可以分析一下神童的父母,從而知道他們給孩子鋪平的道路。
神童陳某石的父親陳勇斌,母親楊翠萍,都任職於昆明動物研究所,都有2006-2012年期間,在美國德州的求學和工作經歷。
而神童陳某石今年12歲,出生於2008年,那會兒他父母都在美國工作呢,所以他很可能生來就有美國國籍。
那麼有意思的操作就來了,這孩子開掛的人生,從出生就已經寫好。
美國的中小學基礎教育,又貴又差,還是中國的基礎教育便宜實惠,還能在小學期間拿盡所有國內有用的獎項,把中國教育福利吃一遍。
等孩子高中畢業了,如果想在中國讀大學,可以用「美國人」的身份上名校,留學生的門檻在中國是很低的。
如果想用中國人的身份,正常高考,還可以用中小學拿過的科技獎項,給自己的高考加分,也能走自主招生和保送生,嘖嘖,簡直完美。
要是孩子想去美國讀大學,那就更簡單了,用中國拿過的各種科技獎項,來申請美國名校,因為孩子已經是美國人,申請美國大學都不用考託福!
中國和美國的教育資源,都隨我心意選擇,好處佔盡,風險規避,這樣的成長設計,你說多麼精緻利己?
而岑某諾的父親,給孩子鋪設的成功之路是:「傳銷式成功學」。
先給岑某諾安上很多頭銜,然後把能力吹噓起來,再出幾本書,塑造成特別優秀,特別成功的樣子。
自然有很多追隨者跟風,有人追隨,還怕沒錢掙麼?
這些頭銜怎麼來的呢?
岑某諾是「中國國際新聞網」的副主任,「國字頭」的網站,名頭多麼響亮。
然後有人調查了一下,發現這家「媒體」註冊於香港,「社長」是岑父的「兄弟」。
後來有媒體記者,打了一下「中國國際新聞網」的諮詢電話,對方說是位於北京亦莊的一家商場店鋪。
原來這個雜誌社是假的。
岑某諾出的書,也是「中國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硬氣的很。
但這家出版社,也是假的,只有「人民出版社」,沒有「中國人民出版社」。
既然走的是傳銷式成功之路,營造這樣的噱頭在所難免。
沒有網站就創造網站,沒有出版社就創造出版社,有神奇的PS在,可以直接PS出一條康莊大道,走向人生巔峰!
所以岑某諾父女越上電視,越起勁,越曝光,他們其實越開心。
三、起跑線上的更多神童
咱們上文說的那位小學生,已經如此牛的背景,才拿到三等獎,咱們看看一等獎是什麼樣的神仙?
有記者專門查閱了某全國性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官方網站,發現神童太多了!
中學組以上的項目水平,全都是碩士以上,乃至博士水平。
拿獎的學生,絕大部分都是大城市的中小學生。
更讓人吃驚的,是一等獎的作品,它用的高端儀器,普通研究生甚至科研人員,都很難申請下來用,更別提用來做項目了。
上圖就是某一等獎作品中,用到的國家大科學裝置——上海同步輻射光源。
這個同步輻射光源,目前全中國一共就有3個,可見多麼稀有。
有一位中科院研究員,曾多次申請使用同步輻射光源,卻發現項目申請門檻高、審批手續嚴格、排隊時間也很長。這個中學生可以用,可見不是一般的關係。
這個一等獎作品,第一作者是高中生,第二作者是上海某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的一位博士。
這個一等獎作品實在太優秀,還在獲獎時,發了一篇核心期刊。
查查高中生的家屬,就知道原因了。
這個核心期刊負責人,就是那個博士所在高校學院的負責人,還是這位高中生的父親。
而另一位獲得一等獎的選手,從公開資料檢索就能發現,是某院士的直系親屬。
這樣的「贏在起跑線」,說白了就是作弊。
動用自己手裡的一切資源,把自己的社會地位世世代代傳下去,讓子孫的奮鬥歷程縮短再縮短,把其他沒有資源的人擠下去。
教育公平?這些「作弊專家」從來沒有考慮過,他們辛苦半輩子爬上來的社會階層,說什麼也要固化下去。
我們只是普通人,沒有上面那些神通廣大家長的資源,當唯一可以上升的路——教育公平,也被人擠佔的時候,誰都不會默不作聲。
我們頭幾天剛剛揭發出「高考替考」,現在又看到了研究員甚至院士的「鋪路架橋」。
在教育公平的路上,還是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