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作為文學史上最偉大的開場白之一,《百年孤獨》把冰塊視作神奇的夏日魔法——畢竟自人類降生起便開始了與酷暑的苦苦爭鬥,而冰塊是最美妙的戰利品。從野生天然冰到搭配各種食材的刨冰,人類偉大的胃終於把高冷的冰塊都吃出煙火氣。回顧這段冰與火之歌的歷史,在陽光燦爛的夏日,不舉一杯刨冰自拍都不好意思混朋友圈了呢。
食冰的歷史可追溯到先秦時代,據《周禮》記載,當時周王室專門成立機構管理「冰政」,負責人稱「凌人」。一般從每年冬天的12月起,工人採取天然冰塊運至名叫「凌陰」的冰窖中儲存,這是中國古代最普遍的食冰來源。
後來人們發現硝石(一種礦產)溶解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熱量,便將盛了水的罐子置於有硝石和水的盤中,得到冰塊。唐朝末期生產火藥時大量硝石被開採出來,從此人們可以在夏天製冰了。
1860年代之前,中國從美國大量進口冰塊,一些冰塊甚至兩次穿越赤道才販到廣州。美國商人通過航運把結冰的湖水運到中國南方,交換中國的絲綢與茶。
如今正規的餐飲店製作冰食,會使用製冰廠出產的食用冰,帶有QS標誌的才是正規產品。若想自己DIY刨冰也請購買食用冰,因為即使用純淨水冷凍,也難以保證不會讓冰塊感染細菌。
可食用冰分為天然冰和人工冰。天然冰指在無汙染的山河湖泊裡結成的純淨的冰,而人工冰是製冰廠生產的食用冰,若無特別說明,一般街邊的綿綿冰和雪花冰都是由人工冰做成。
而依據粗細程度,食用冰又分為碎冰、沙冰、刨冰。在刨冰機發明以前,各地的特色冰食都以碎冰為主。
北京·冰碗
清末的《天橋雜詠》記曰:「六月炎威暑氣蒸,擎來一碗水晶冰。碧荷襯出清新果,頓覺清涼五內生。」冰碗曾是什剎海荷花市場特有的應時消夏鮮品。5月端陽至8月中秋,商人於什剎海沿岸搭棚售貨,在盛有小塊天然冰的碗裡放上「河鮮」,灑上白糖即為冰碗。
鮮白花藕、鮮蓮蓬子、鮮菱角、鮮雞頭米(芡實),這四樣是老北京公認的河鮮,本自水中生的美食,與水結成的冰塊可謂絕配。但如今採集河鮮的人不多,市面上很少見到冰碗出售了。
新疆·刨冰酸奶
夏天走在新疆的街頭,會見到巨石般透明的冰塊矗立在陰涼處,旁邊賣酸奶的小販不時從冰上鑿取冰渣入碗。新疆是國內少數有儲存天然冰習俗的地方,在三九天於水庫表面取冰是一門特殊的手藝,因為不慎鑿到薄冰有可能會落水。沒有汙染的天然冰比人工冰更加清冽,搭配同樣天然和有營養的酸奶,美味又健康。
新馬泰·珍多冰
地道的珍多冰來源於印尼爪哇島,卻出現在新馬泰三地的街頭巷尾,廣受歡迎。珍多(Cendol)是印尼豆粉和斑斕汁做成的綠粉條,一根根細長的珍多口感爽滑清香,再加入椰奶、馬六甲椰糖、紅豆、亞答子和碎冰,成為消暑解渴的佳品,除了傳統口味,新馬泰當然還有改良版——榴槤珍多冰也很走俏。
第一臺刨冰機是1887年由日本人村上半三郎發明,自此人類食冰進入新時期。較低廉的成本使冰食在東南亞大行其道,與當地的傳統美食融合,誕生了一個個刨冰界網紅。
日本:天然冰
《枕草子》「高雅的東西」一節寫:「淡紫色的衵衣,外面著了白襲的汗衫。雁的卵。刨冰放進甘葛,盛在金碗裡。水晶的數珠。藤花。梅花上積雪落滿了。非常美麗的小兒在吃覆盆子。」平安時代已有儲冰技術,甘葛是助甜味的植物,刨冰加甘葛汁這道冰飲不歸入「美食」條,而是在「高雅」名下,足見日本人求雅的飲食心態:即便是轉瞬融化的冰,也要呈現短暫的美。
日本專門製作天然冰的店家備有特製冰池,冬天時讓山泉水自然凍結,同時維持潔淨。目前全日本生產天然冰的冰室僅有五間,一間位於長野縣、一間在埼玉縣,三間在日光市。一到夏天觀光客便蜂擁前往日光市,天然冰自然功不可沒。
期間限定」讓天然冰更顯珍貴。只要吃過就知道天然冰與一般冰塊的差異所在:一般人工製冰所刨出來的冰屑吃起來比較爽脆,天然冰的刨冰卻特別軟綿。而且很奇妙的是,天然冰的溫度是接近零度、而非零度以下,因此一放進口中就有瞬間融化的綿密感,吃得急也不容易頭痛。
品牌安利:
※ 阿左美冷藏
1891年創業的阿左美冷藏,以「養水」的觀念製作天然冰:將優良的水冷凍之後,像種植蔬果一般,「每天灌注意念讓天然冰成為更好吃的冰」。目前阿左美冷藏共有兩間店,特別推薦金埼本店,外廊及涼亭設計都能讓遊客體驗在民宅消暑的樂趣。冰品選擇上,除了草莓、宇治金時等招牌款之外,還有秋天的慄子刨冰、春天的櫻花刨冰等。
※ 白熊刨冰
若留心觀察會發現各地販賣的刨冰都是很大一份,因為刨冰是不可外帶的堂食,分量做足,一次只能吃一種口味,其他沒有嘗到的才會讓你留下念想。鹿兒島的代表美食白熊刨冰則反其道而行之,開創了便利店也可以販賣的袋裝刨冰,雖然不是天然冰,但勝在分量小且兼容各種口味,成為懶人刨冰愛好者的福音。
臺灣:綿綿冰、雪片冰
刨冰現在成為臺灣代表性美食,但臺灣刨冰的歷史是源自日治時代留下來的老式清冰,後來也受日本冰品影響而加上紅豆、花豆等,其後添加許多臺灣本土配料,發展出蜜豆冰、八寶冰等多種配料的冰品。後來臺灣添加了用煉乳或果汁直接結冰,用特製刨冰器來刨,外觀像粗麵條而具有冰沙口感,稱為綿綿冰或臺式刨冰。
但不論臺灣刨冰的形式如何變化,佐料一直都有固定的小食。年輕的你們一定聽過阿雅的《挫冰進行曲》:「紅豆大紅豆芋頭/綠豆粉原米還嫩花生愛玉和鮮草/芋圓茴傀小湯圓清冰糖水牛奶冰……」
品牌安利:
※ Mango ChaCha
外表通紅的愛文芒果自上世紀50年代起從美國引入臺南,便成為臺芒的第一品種。它的甜度較低,香味卻非常濃鬱,與刨冰、棉花糖和黑糖成為絕配。Mango ChaCha在香港、新加坡和澳洲等均有分店,出品造型都是可愛的少女風,最受歡迎的一款產品是能夠供3~4人食用的刨冰,香甜的芒果外表包藏了黑蜜豆和刨冰,取名「前男友」。
※嘉義紅心粉圓
《康熙來了》曾重點介紹這家經營三十多年的老店,它擁有全臺灣首創、享有專利的雪片黑糖冰:把黑糖冰放進特殊的製冰機,薄薄的雪片冰不斷滑落下來,往上堆疊出厚厚層次。它不像一般白剉冰加上黑糖水溶化後口味易變淡,而把黑糖味禁錮在冰裡。店內共有20多種現熬餡料,每天工作12小時把原料熬煮成現品。
泰國:椰香石榴冰
「冰」首次出現在泰國是在200多年前,當時第一批冰從新加坡進口,只限於皇宮和貴族使用。後來,在泰國拉瑪五世時期,泰國第一家製冰廠在曼谷唐人街誕生,冰才在全國傳開。
椰香石榴冰原本是泰國村民的甜點,但是經五世皇的一位皇妃加工後,受到宮廷歡迎,流傳至今。石榴冰用的並非是水果石榴,而是外表類似石榴種子的鮮紅小圓子。它的製作方法可不簡單:把荸薺切成小方塊在紅糖水裡泡十分鐘,然後放在木薯粉中輕輕搖動,放入沸水鍋中焯燙。夏天在小圓子上淋椰汁和糖漿,最後澆上口感粗糲的刨冰,與圓子的軟糯相得益彰。還可以放少許菠蘿蜜絲在上面,成就一道甜美冰食。
夏天到了,一起去吃冰嗎?
都看到這裡了,不妨點個讚或留個言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