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頭溝區軍莊鎮灰峪村,四面皆山,自打幾年前中國古動物館將這裡作為一處科普點以後,這裡也迅速成為了「網紅打卡地」。現在一到周六日,滿山都是人,而且大部分是家長帶著孩子來挖化石的。讓專家們痛心的是,由於無序私挖,以及生活垃圾的隨意丟棄,化石山山體環境已造成無法彌補的破壞。
「聽說北京郊區有個網紅打卡地『化石村』,能挖到化石,最近特別火,周末要不要帶孩子一起去?」臨近周末,李先生的同事提出了邀請,約他一起去郊區挖化石。李先生回家和一直痴迷於恐龍的孩子一商量,5歲的女兒立刻歡呼雀躍起來,恨不得當天就纏著李先生帶她去挖個恐龍骨架化石回來。
周五的晚上,李先生在家翻找起來。鐵鍬得帶上,方便往地下挖掘;改錐帶一個,萬一需要撬石頭呢;再帶個平時在家砸核桃的錘子,如果化石太大不方便往車上裝,好歹可以敲下來一小塊帶回家。
周六一大早,李先生一家和同事集合,一起駕車沿著阜石路往京西方向進發。沒多久,李先生一行人就來到了距離西六環不遠處的一個小村落——門頭溝軍莊鎮灰峪村。在村子裡轉悠了幾圈,幾乎見不到人影,到底該在哪兒挖化石啊?李先生在村中遇到了不少和他一樣,如同沒頭蒼蠅般到處問路的家長,大家見面都是一句話「哪兒挖化石啊」?
好不容易,李先生才在村外找到了一位本地村民。「你們是城裡來的吧?順著路往山上走,好多帶著小孩的家長都在山上挖呢。能挖出什麼來啊,我在這兒住了一輩子了,反正我們這兒的人從來沒挖過什麼化石。」李先生順著村民手指的方向往山上走。越走「叮叮噹噹」的敲擊聲便越明顯,到了半山腰,不僅傳來叮噹的敲擊聲,還有大人孩子的說話聲,隱約可見有人正往山上攀爬。
「根本就沒有正經路,都是一些被人踩出來的小土路,兩邊全是帶刺的植物,足有半人高,走了沒多遠,衣服褲子上就扎滿了刺。」李先生拖著孩子,爬得苦不堪言。沒想到,更艱難的還在後頭。到了化石山,連可供人走的土路都沒有了,被鑿開一半的山體上到處裸露著碎石,只能四腳著地,拽著地上的雜草和小樹枝費力地往山上移動。剛爬了10多米高,孩子「譁啦」一腳踩下去,碎石便沿著山坡往下滾落,人也往山下出溜,嚇得李先生出了一身冷汗。
半拖半抱,好不容易把孩子弄到山上,李先生這才發現,成千上萬塊石頭散落在山上,自己沒有專業的地質知識,平時也只在博物館見過化石,現在可傻眼了,根本不知道化石在哪兒,也不知道化石到底什麼樣。看看其他家長的狀態,也都差不多,用鏟子翻翻這塊石頭,用改錐扒拉扒拉那塊石頭,看哪塊都像化石,看哪塊又都不像。用錘子從山體上砸下來幾塊石頭,飛濺起的碎石差點兒崩進眼睛。
在山上折騰了一上午,李先生一家和同事撿回了一口袋大大小小的石頭。和山裡其他挖化石的家長一交流,大家其實都不認識化石,心裡也都沒什麼底兒,挖的這些個石頭也不知道到底是不是化石。
在灰峪村村幹部郝學啟帶領下,記者來到「化石村」一探究竟。一進入灰峪村,只見村路邊隨處可見巨大醒目的標識牌「禁止攀爬野山」。
郝學啟告訴記者,灰峪村是個四面皆山的盆地式村子,有著上百年的開礦歷史,周圍有很多礦山。「這座山是石灰礦,以前燒石灰的,附近山上還有煤礦。」一邊說,他一邊將記者帶到一座已經挖開一部分山體、裸露著石頭的山腳下。「這座山上的石頭,以前開採下來是做水泥的。後來有專家來,我們才知道,原來以前造水泥的這些石頭就是化石啊。10年前,北京奧運會那會兒,灰峪村周圍的礦山就已經全部關停了。」
郝學啟說,這座「化石山」上的石頭是頁巖,一大塊石頭能像書頁一樣,一層層掀開。據說,化石就藏在這些「書頁」中間。但是這座山上的石頭也特別不結實,腳踩上去,碎石頭就往下滑。村裡從來沒人往上爬。大約四五年前,中國古動物館將這裡作為一處科普點,偶爾會組織孩子來這裡挖化石,進行科普教育活動。後來,每到周末,村裡就漸漸熱鬧起來,不少家長也自行開車帶著孩子來村裡挖化石。
「有人挖到化石,就在網上發,一傳十、十傳百,全聽說了。現在一到周六日,你就往山上看吧,滿山都是人,而且大部分是家長帶著孩子來挖化石的。」郝學啟說,他印象中最多的一回,開過來11輛大轎子車,好幾百人在這座山上挖。
真的能挖到化石嗎?灰峪村村民孫師傅告訴記者,他在村裡住了20多年,經常看見有人將山上刨下來的石頭,擺在山腳下擺弄、拍照。「好多都是自己想像的,覺得這個像樹葉,那個像草葉。這四五年了,我見過人家刨下來的石頭也得有上百塊了,其實真正像樹葉、像草葉的,也就那麼兩三塊。」
記者爬到半山腰,發現山坡上隨處可見被人丟棄的垃圾,有廢棄的食品包裝袋、紙屑、飲料瓶,還有帶著髒手印的溼紙巾。記者翻撿了幾塊看起來很像「化石」、上面還有疑似「樹葉」圖案的石頭帶到山下。在看完記者採集下山的「化石」後,一直以來從事科普教育活動的中國古動物館顧問王虎紋肯定地說:「都不是。」
王虎紋告訴記者,灰峪村是目前距離北京城區最近的一處可以挖掘到化石的點位。由於灰峪村天然的地質條件和長期礦業開採的特殊歷史背景,使得近些年在灰峪村附近山上的幾個剖面,出露了大量地質年代屬於石炭紀和二疊紀的砂頁巖,在這種巖石中保存著數量可觀的陸生植物化石。所以說,灰峪村的山上存在的實際上是植物化石,這些植物距今已經有2至3億年歷史了,比恐龍還要早很多年。科研人員就曾經在灰峪村發現過石松植物、節蕨植物、羊齒植物和松柏植物的化石。
「現在的草可能高的也就半米多,但是在2億年前的植物有可能會長到十幾米高。這些很粗壯的植物倒地之後,逐漸形成了化石。」王虎紋介紹說,灰峪村植物化石的種類和數量都非常多。但是大部分是雜草的化石,想要挖出漂亮的羊齒植物類化石,即使在有專業老師帶領的情況下,可能去二三十個孩子,也只能挖到一塊半塊的。
從4年前開始,中國古動物館就將灰峪村設為了野外實踐基地,這裡還是地質大學的實踐基地。王虎紋說,有老師會定期組織孩子到灰峪村進行科普教育活動。但是隨著網絡的發展,很多人從網上看到消息後,也自行前往去挖掘。「很快我們就發現,山上的一些剖面已經被挖壞了,現場環境破壞得很厲害。還有人在挖掘的過程中,將生活垃圾隨意丟棄在現場。一些科研人員覺得很痛心,雖然這地方化石分布很多,但是這樣無序私挖,化石往往被浪費了。」
王虎紋還提出,在上山挖化石之前,必須要為孩子配備護目鏡、地質錘、野外記錄本、比色卡、比例尺等一系列專業裝備。家裡普通的錘子等工具肯定是不行的,如果沒有專業的護目鏡,敲擊時砸下的碎石很可能到處飛濺,一旦傷到孩子的眼睛,後果不堪設想。因此,並不建議那些沒有專業知識的家長帶孩子去私挖化石,挖了半天,帶回的可能就是一堆普通石頭,還存在安全隱患。
前不久的一則新聞稱,杭州一公園內種了快3年的「粉黛草」,因為成了網紅打卡地,僅3天時間就被拍照者大片破壞踩踏。為了保護草的根部,園丁只好忍痛將草全部割掉,而割下的「粉黛草」則被遊客一把把帶走。隨著網絡的發展,湧現出越來越多的「網紅打卡地」,甚至有些「網紅打卡地」直接被打上了親子、遛娃聖地等標籤,引得不少家長紛紛帶娃前往。
不可否認,一些「網紅打卡地」的出現,有別於傳統城市的景觀,在滿足了人們「到此一遊」心態的同時,也滿足了他們獲得關注度的需求。但對於有些「網紅」,家長最好擦亮眼睛,不要盲目跟風。比如,在一個親子公眾號上,曾經推薦過一處適合秋季遛娃的網紅場館,推薦理由竟然是場館背後的一片樹林裡種植的山楂和柿子,無人看管,可以偷偷採摘。而有的「網紅打卡地」則有著明確的年齡限制,並不適合年紀太小的孩子。比如灰峪村這樣的「化石村」,顯然就不適合不具備專業知識的家長自行帶孩子前往。
記者注意到,不少網紅景點在火了一把的同時卻在慢慢變味:被「打卡」遊客霸佔,景點管理不完善,衛生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如何正確認識與推廣「網紅打卡地」?在提升人氣的同時,如何維護髮揚好景點的文化與內涵?恐怕這才是我們更應該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