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密雲區太師屯鎮的人間花海風情園鮮花盛開,遊客置身於五彩繽紛的花草中,猶如進入鮮花的海洋。
剛過「三夏」,走入京郊順義,已看不到村民在路邊晾曬小麥的場景。潮白河畔、昔日綿綿無際的金色麥田,漸已變成鬱鬱蔥蔥的樹林、整齊劃一的大棚……藍天白雲下,儼然一幅水清林綠、蔬果飄香的都市田園圖景。
這是「京東糧倉」順義的改變,也是整個京郊大地綠色變奏的縮影。在房山、大興、懷柔、密雲……越來越多的農業退出傳統種植、養殖,變身生態園林,或是集生產、休閒、觀光於一體的現代都市農業園。
數據顯示,經過近幾年的農業結構調整,自2014年至2018年底,北京糧食播種面積從290萬畝調減到85萬畝,調減七成;農業年用新水量從7.3億方下降到4.18億方,調減43%;農業生態服務價值從9431億元提高到10769億元,提升14%。
擁有2100萬人口的北京,作為一個健全完善的國際大都市,農業仍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但在土地緊缺和水資源緊缺的「雙緊」約束下,京郊大地奏響「變奏曲」,從按部就班地生產五穀,變為提供優質農產品、生態景觀、觀光休閒的「城市伺服器」。
穿過3米多高的楊樹林,駛入順義區龍灣屯鎮柳戶莊村。村口,有一排溫室大棚,簡易的木門上寫著「分享收穫CSA」。將近60畝的田地,有序分布著種植區、辦公區、沼氣站、配菜車間……
幾年前,這裡不過是一塊普通的農田,一年收成幾千元。如今,這裡種出來約80個品類的有機蔬菜供應北京千餘戶家庭,每畝效益最高能達九萬元。
為何效益能有如此巨變?記者走入大棚詢問,正在上班的村民楊桂玲回答,「菜不催熟,蛋不催產,豬不催長,這叫有機、原生態。」她舉著手裡剛摘的冬瓜說,「瞅見沒?過去一個也就幾塊錢,這地裡長的,一斤十七塊!」
「不只菜、肉能賣錢。一到周末,多得是城裡的家長帶孩子來採摘、學農活兒的,晚上還住在基地的民宿裡。嘿!時代真是變了。」楊桂玲告訴記者,像她這樣土生土長的村民,農場裡有30多人。每年,還有近200個年輕人,在這裡接受農場整體管理的課程培訓,成為全國各地返鄉「新農人」……
京郊大地越來越多的農人在用綠色生態的方式耕種。房山良鄉的天福園農場、懷柔區廟城鎮的錦會有機農場……他們不僅為城市居民提供品質優良的食物、休閒娛樂的空間,還潛移默化地改善著這片土地的生態環境。據統計,自2014年至2018年底,北京農業化肥和農藥施用量分別調減了20%和10%以上。
京郊農業不僅是首都的「菜籃子」「米袋子」,也是首都的「後花園」。按照北京最新版城市總體規劃,京郊大地既是首都面向區域協同發展的重要戰略門戶,也是承接中心城區適宜功能、服務保障首都功能的重點地區。
密雲太師屯鎮車道峪村,兩山夾一溝,山青水秀。村民們祖祖輩輩耕種的莊稼地,改種薰衣草、柳葉馬鞭草、雞冠花等10餘種花草。1800畝其貌不揚的田地,搖身一變,成為華北地區種植規模最大的「人間花海」,花開時節,吸引無數遊客紛紛前往。
「人間花海」醉了遊人,也鼓起村民的錢袋子。「農閒了來景區打工,賺點零花錢。」車道峪村村民馮寶倉告訴記者,「村裡很多人,都在景區掙工資。掙了錢,再把自家院子改成民宿,旅遊旺季都一屋難求!」
除此之外,房山韓村河鎮萬畝「天開花海」、延慶千家店鎮「千畝葵海」、門頭溝區清水鎮「清水花谷」、懷柔橋梓鎮「口頭村花海」……一年四季,各類花海、農業園、水稻田等特色農田生態景觀,在京郊大地悄然鋪展開來。豐富多彩的現代都市田園,無時無刻不在滿足人們眼的需要、肺的需要、心的需要。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京郊農業正在宜居、宜遊、宜樂的新起點上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