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農業的綠色變奏:作物面積減7成、生態服務價值超萬億

2020-12-17 北京日報客戶端

位於密雲區太師屯鎮的人間花海風情園鮮花盛開,遊客置身於五彩繽紛的花草中,猶如進入鮮花的海洋。

剛過「三夏」,走入京郊順義,已看不到村民在路邊晾曬小麥的場景。潮白河畔、昔日綿綿無際的金色麥田,漸已變成鬱鬱蔥蔥的樹林、整齊劃一的大棚……藍天白雲下,儼然一幅水清林綠、蔬果飄香的都市田園圖景。

這是「京東糧倉」順義的改變,也是整個京郊大地綠色變奏的縮影。在房山、大興、懷柔、密雲……越來越多的農業退出傳統種植、養殖,變身生態園林,或是集生產、休閒、觀光於一體的現代都市農業園。

數據顯示,經過近幾年的農業結構調整,自2014年至2018年底,北京糧食播種面積從290萬畝調減到85萬畝,調減七成;農業年用新水量從7.3億方下降到4.18億方,調減43%;農業生態服務價值從9431億元提高到10769億元,提升14%。

擁有2100萬人口的北京,作為一個健全完善的國際大都市,農業仍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但在土地緊缺和水資源緊缺的「雙緊」約束下,京郊大地奏響「變奏曲」,從按部就班地生產五穀,變為提供優質農產品、生態景觀、觀光休閒的「城市伺服器」。

穿過3米多高的楊樹林,駛入順義區龍灣屯鎮柳戶莊村。村口,有一排溫室大棚,簡易的木門上寫著「分享收穫CSA」。將近60畝的田地,有序分布著種植區、辦公區、沼氣站、配菜車間……

幾年前,這裡不過是一塊普通的農田,一年收成幾千元。如今,這裡種出來約80個品類的有機蔬菜供應北京千餘戶家庭,每畝效益最高能達九萬元。

為何效益能有如此巨變?記者走入大棚詢問,正在上班的村民楊桂玲回答,「菜不催熟,蛋不催產,豬不催長,這叫有機、原生態。」她舉著手裡剛摘的冬瓜說,「瞅見沒?過去一個也就幾塊錢,這地裡長的,一斤十七塊!」

「不只菜、肉能賣錢。一到周末,多得是城裡的家長帶孩子來採摘、學農活兒的,晚上還住在基地的民宿裡。嘿!時代真是變了。」楊桂玲告訴記者,像她這樣土生土長的村民,農場裡有30多人。每年,還有近200個年輕人,在這裡接受農場整體管理的課程培訓,成為全國各地返鄉「新農人」……

京郊大地越來越多的農人在用綠色生態的方式耕種。房山良鄉的天福園農場、懷柔區廟城鎮的錦會有機農場……他們不僅為城市居民提供品質優良的食物、休閒娛樂的空間,還潛移默化地改善著這片土地的生態環境。據統計,自2014年至2018年底,北京農業化肥和農藥施用量分別調減了20%和10%以上。

京郊農業不僅是首都的「菜籃子」「米袋子」,也是首都的「後花園」。按照北京最新版城市總體規劃,京郊大地既是首都面向區域協同發展的重要戰略門戶,也是承接中心城區適宜功能、服務保障首都功能的重點地區。

密雲太師屯鎮車道峪村,兩山夾一溝,山青水秀。村民們祖祖輩輩耕種的莊稼地,改種薰衣草、柳葉馬鞭草、雞冠花等10餘種花草。1800畝其貌不揚的田地,搖身一變,成為華北地區種植規模最大的「人間花海」,花開時節,吸引無數遊客紛紛前往。

「人間花海」醉了遊人,也鼓起村民的錢袋子。「農閒了來景區打工,賺點零花錢。」車道峪村村民馮寶倉告訴記者,「村裡很多人,都在景區掙工資。掙了錢,再把自家院子改成民宿,旅遊旺季都一屋難求!」

除此之外,房山韓村河鎮萬畝「天開花海」、延慶千家店鎮「千畝葵海」、門頭溝區清水鎮「清水花谷」、懷柔橋梓鎮「口頭村花海」……一年四季,各類花海、農業園、水稻田等特色農田生態景觀,在京郊大地悄然鋪展開來。豐富多彩的現代都市田園,無時無刻不在滿足人們眼的需要、肺的需要、心的需要。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京郊農業正在宜居、宜遊、宜樂的新起點上躍升。

相關焦點

  • ...楊劍波調研農業綠色發展示範區建設工作時強調:依託農業生態...
    嫩江縣委書記楊劍波調研農業綠色發展示範區建設工作時強調:依託農業生態優勢做好「綠色」大文章 時間:2018-03-15 08:35:15  來源:嫩江縣網管辦 日前,縣委書記楊劍波利用3天時間,到嫩江鎮、臨江鄉、前進鎮、長福鎮、伊拉哈鎮等地調研農業綠色發展示範區建設工作
  • 農業「三減」源頭打造綠色有機食品
    本報訊(劉宏年紀可真)近年來,面對農業資源消耗加劇、土壤有機質下降、坡耕地水土流失、耕層土壤變淺等問題,佳木斯市大力實施農業「三減」行動,積極發展綠色有機農業,著力改善農業生產環境,從源頭上打造綠色有機農業。
  • 知識|生態農業、綠色農業、有機農業到底是啥樣子(建議收藏)
    生態農業風口!綠色農業趨勢!有機農業財富!從這段時間的國家相關政策,農業君預測,國家將會在新農業上的扶持比重將會傾斜。新型農業發展模式成為農業創業的掘金池。接下來,農業君幫助大家分析生態農業、綠色農業、有機農業的機會和模式。
  • 氣候影響 農業生態年值
    本報訊 (記者劉菲菲)記者昨天從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獲悉,去年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生態服務價值年值達3434.57億元。因受氣候因素影響,農業生態服務價值年值較上年略降0.4%。
  • 改良土壤,"耕田樂"為發展生態農業踐行
    吉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高強出席本次峰會,並為參會代表詳細介紹當前土壤肥力狀況及目前農民施肥存在的問題,講解化肥減施增效技術,倡導參會代表響應國家號召,保護土壤生態,大力發展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農業。
  • 響應一號文件發展生態農業 三聚環保承建400萬畝農業示範區
    分析指出,三聚環保新興業務保持高速發展,在生態農業不斷發力,2019年將承接400萬畝「農作物秸稈炭化改土培肥」綠色農業生產試驗示範區的建設。公告顯示,在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三聚環保對公司傳統化石能源業務進行戰略調整,如逐步減少對外承接項目建設工作,加強和大型國有石油公司的合作等。
  • 「集群式綠色生態循環農業」的創新實踐
    植物酵素既屬於傳統產品範疇,也是技術嫁接後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新產品,對於緩解土地板結症狀、降減化肥農藥使用、推動農業提質、促進農民增收、改良生態環境方面著有獨特效能。    基於對植物酵素的認知,面對環境日益惡化、生態亟待保護、農產品急需提升品質的現狀,徐春霞把目光放在植物酵素的研發應用上,嘗試將綠色的理念植入到生產和生活的源頭,開始了「集群式綠色生態循環農業」的探索。
  • 每日工作參考|看京郊鮮食玉米如何「異軍突起」
    玉米是北京常見的大田作物。隨著近10年北京農業結構調整,特別是近幾年京郊畜牧業轉移,曾經的籽粒玉米和青貯玉米大面積減調,取而代之的是鮮食玉米。然而,由於彼時京郊鮮食玉米存在產品種類少、加工質量一般、市場不成熟等諸多問題,鮮食玉米的加工企業快速減少。
  • 中國有機肥商城:為綠色生態的現代化農業而生
    在《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黑龍江省森禹椰糠肥開發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注意到,「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提高農業補貼政策的指向性和精準性」、「面向綠色興農重大需求,加大綠色技術供給,加強集成應用和示範推廣」、「完善農藥殘留限量標準體系,推進農產品生產投入品使用規範化」等明確要求,為我國建立「科技農業」、「綠色農業」、「生態農業」
  • 皇圖生態農業:依託雲端資料庫打造智慧農業體系
    早在幾年前,中糧集團就聯手中國農科院打造了重點農業項目「中糧智慧農場」,位於「中國北京農業生態谷」的中部。 中糧智慧農場共計應用7項世界領先技術,11項國內領先技術以及9項中國農科院專利技術,建成全球第一個高度集成新能源、節水農業、循環農業、智能化、物聯網等技術的農業綜合體。
  • 讓化肥農藥減下來
    2015年,省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主持承擔的國家公益性行業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小麥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先後在襄汾縣、聞喜縣等地落地實施,表現出良好的減施增產效果,為我省現代農業的綠色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化肥農藥過量,問題頻現  5月8日,在襄汾縣襄陵鎮屯南村的千畝示範田裡,小麥正抽穗揚花,使用了化肥農藥減施技術的小麥長勢喜人。
  • 牡丹江市釋放綠色發展優勢提供有力農業支撐
    今年以來,牡丹江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依託生態和產業基礎優勢,把發展綠色農業作為質量興農戰略的具體實踐,通過提升綠色生產優勢、聚焦「兩頭兩尾」建設等途徑,將綠色理念融入農業生產全過程,高質量推進現代農業實現綠色發展。
  • 農業社會化服務——邁向現代農業的新階梯
    農業部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 我國經營規模在50畝以下的農戶有近2.6億戶, 佔農戶總數的97%左右, 經營的耕地面積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82%左右, 戶均耕地面積5畝左右;從經營主體看, 全國仍有約2/3 的耕地由原承包農戶自己經營, 在已經流轉的耕地中, 流入承包農戶的比例約為58%, 兩者合計, 由承包農戶經營的承包耕地比例仍超過87%。
  • 林下「裂變」山間「藏寶」——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的「綠色減...
    生活貧困與生態惡化雙重壓力下,貴州開始在荒山與石漠間尋找新的生機。 守護青山涵養綠色生態,探索青山發展生態經濟,不負青山優化生態循環。 守住發展與生態兩條底線,貴州讓石漠荒山變為綠水青山,綠水青山成就金山銀山,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綠色減貧」之路。
  • 江蘇濱海:綠色發展織就經濟生態「雙面繡」
    目前,該縣已有7個村躋身國家森林鄉村,總數位居全市首位。  好生態是濱海發展的最大優勢。近年來,濱海深入踐行「兩山」理念,大力實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戰略,加快綠色濱海建設,持續放大生態優勢,做美經濟、生態「雙面繡」,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同頻共振、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和諧共贏,探索出一條「綠色轉型、綠色跨越」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 這個秋天,給您一份京郊採摘籬園推薦!
    園區佔地面積1600畝,其中有稻田500畝,周邊環繞生態林地1100畝,園內綠樹成蔭,稻香襲人,清一色的鄉間小木屋別致新穎,與寧靜、清新、獨特的田園風景遙相呼應,形成以田園風光為特色,以地道生態食材為核心,集農業科普體驗,農莊休閒娛樂於一體的原生態農莊。可同時容納約100 人就餐,10 人住宿。
  • 泰州市供銷社構建「四位一體」綠色生態服務模式
    近日,一輛滿載3.4噸農藥包裝廢棄物的專用運輸車從靖江市供銷現代農業綜合服務有限公司駛出,運往江蘇永輝資源利用有限公司進行無害化處置,讓這批沾有農殘的藥瓶藥袋有了好「歸宿」。這是泰州市供銷合作社系統全力打造「四位一體」供銷綠色生態服務泰州模式的一個生動場景。「作為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生態的生力軍和綜合平臺,供銷合作社系統對推動綠色農業發展責無旁貸。
  • 綠色光伏+生態農業 綜合開發有雙贏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光伏與農業如何更精準的結合,如何既利用農業剩餘空間發電、又切實不影響農業種植,保證農業功能的基本要求甚至優化及推動設施農業的發展,是光伏與農業結合不可避免的問題,也是現在農光項目推行的一大重點。從長遠來看,發展光伏農業對於我國的農業轉型具有重要意義,而從短期來看,光伏農業是是解決目前光伏產業困境的有效措施。
  • 白城市: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新時代展現新作為,近年來,白城市農業農村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深入推進產業升級、設施提升、生態建設、民生實事等重點工作,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保持農村社會和諧穩定,提升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農業農村工作呈現喜人局面。
  • 大慶將在全市範圍建設100萬畝城市生態農業帶
    在總體布局上,集中圍繞種植業發展「62111」工程,著力構建以大同區為核心,環城近郊區為支撐,四縣為補充的「一心一帶一圈」城市生態農業發展格局。在發展重點上,引導城市生態農業向園區化、專業化、市場化、品牌化、生態化的現代果蔬產業「五化」方向邁進,重點圍繞四類發展模式抓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