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落敗後,3萬國軍逃往此國度過餘生,告誡後人永遠是中國人

2021-01-20 書童談歷史

1949年蔣介石在內戰中落敗,於是退守到臺灣去,當時除了個別的沿海的島嶼之外,大陸的國軍幾乎被消滅了,而雲貴川等西南內陸地區的國軍殘餘部隊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只好逃到了緬甸境內,慢慢的就整合成了一個3萬人的武裝部隊,取名為國民黨93師。

蔣介石敗退到了臺灣,但是一直沒有放棄反攻回大陸,緬甸的93師就成為了將來「二線進攻」的重要力量,所以蔣介石給93師送了槍送了糧食,還將他們重新的編入了正規軍的體系裡面,每個月都要撥給他們軍餉,可是93軍的存在讓緬甸國感到非常的不滿,緬甸開始組織部隊對93師進行討伐。

雖然國軍在大陸被解放軍打的非常狼狽。但是和緬甸軍隊比起來還是要厲害多的,所以總是勝利,緬甸打不過國民黨軍隊,只好去印度借兵來打,可是兩邊的力量合併,依然還是被揍了一頓。很快,93師就在緬甸站穩了腳跟,而且還在緬甸佔了根據地,緬甸當然是不服氣的啊,於是就告到了聯合國,聯合國的中國代表還是蔣介石,蔣介石自己本身是理虧的,在別國境內組織軍事活動而且還打別國的軍隊,所以不得已之下只能把這支隊伍給帶到了臺灣。

93師這支隊伍裡面有很多的雲南人,他們寧願死也不願意去臺灣,他們還想著有一天能夠回到自己的家鄉,無奈之下,蔣介石只好表示以後不會再支持他們了,要與他們斷了一切的聯繫,由他們自生自滅。

於是還有2000人留在緬甸,可是倒黴的緬甸連這2000人都打不過,打了很多次都是傷亡慘重,於是緬甸求助大陸,希望解放軍能夠支援他們,大陸方面同意了,於是從雲南進攻緬甸裡面的國民黨軍隊,可惜國軍已經在這裡很多年,所以非常熟悉這裡的地形,解放軍也是拿他們沒有辦法。

這群逗留在緬甸的國軍失去了蔣介石的支援,連飯都吃不飽,所以就想起來做毒品的生意,這就是金三角最著名的毒品武裝之一的隊伍,他們弄的緬甸和泰國交界處不安,也將這兩個政府高的左右為難,緬甸和泰國的部隊和他們打了好多回合,但是最後都失敗了,這個時候的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他們知道自己不可能跟隨蔣介石反攻到大陸了,他們也不想要去臺灣,於是在泰國政府的強烈號召下,他們開始了談判。

談判結果是泰國同意給這些人劃分出一塊地,讓他們在這裡定居,而且還給他們國民級別的待遇,但是有一個條件就是要93師去幫泰國平叛其他的勢力,很快雙方就達成了協議,他們最終在泰國北部清萊府美斯樂鎮定居了,他們已經出走了中國60年,中國人也繁衍到了第三代,很多人都稱呼他們為「泰國華人」,但是他們始終記得自己是中國人。

他們日常生活都是用中文交流,而且大街小巷都有中文的標示,延續了和中國一樣的習俗,比如過春節,貼春聯等等,這裡還被他們發展成泰國最重要的茶葉基地,美樂斯還有一項傳統就是人去世以後,他們的墓地都是要朝向北方的,以此來都告誡他們的後人,記住他們的身上永遠流淌著的中國人的血液。

相關焦點

  • 蔣介石退守臺灣,93師的3萬軍隊流亡此國,隊長的一句話,令眾人落淚
    解放戰爭結束後,很多人都只知道,國民黨的軍隊都跟隨著蔣介石退居到了臺灣,而蔣介石也在臺灣待了自己的下半生,不過,事實上,蔣介石是退守臺灣了,蔣介石的軍隊卻沒有全部都跟隨著到了臺灣,他們不是不想跟,而是跟不了。
  • 1949年蔣介石要逃往菲律賓,此大學教授力勸後說道:還是去臺灣好
    1949年蔣介石要逃往菲律賓,此大學教授力勸後說道:還是去臺灣好 1948年9月開始,解放軍(野戰軍)相繼發起了遼瀋、淮海、平津戰役。解放軍(野戰軍)所到之處,攻勢凌厲,兵鋒所至,所向披靡。國民黨軍隊則元氣大傷,一路潰敗,兵敗如山倒。
  • 美斯樂——泰北山中被老蔣拋棄的「孤軍」,告誡後人永遠是中國人
    文丨劉叔叔泰國北部有一個叫美斯樂的地方,這裡居住著十數萬中國軍人的後裔,他們的墳墓都朝向北方,以此來向世人宣告,雖身在異鄉但自己永遠是中國人。1949年,我軍在解放戰爭中橫掃全國,蔣介石敗走臺灣,西南地區的部分國軍參軍逃到了緬甸。最先進入緬甸的是國民黨第8軍237師709團少將團長李國輝,他率領一千多名殘軍從雲南西盟佤山進入緬甸。緬甸當時已經是主權國家了,當然不允許他國部隊在自己的地盤駐紮。
  • 四大家族之一的陳氏家族,跟隨蔣介石逃往臺灣後過得怎麼樣?
    不過,曾經如日中天的四大家族隨著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最終煙消雲散,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四大家族之一的陳氏家族在跟隨蔣介石逃往臺灣後過得怎麼樣?四大家族之一的陳氏家族是指陳果夫與陳立夫兄弟,陳氏兄弟把持著國民黨的黨務,因此有「蔣家天下陳家黨」的說法。
  • 「八大金剛」之首的何應欽,跟隨蔣介石逃往臺灣後過得怎麼樣?
    眾所周知,蔣介石身邊有八大金剛,這八大金剛從黃埔時期就追隨蔣介石,一路隨蔣介石走來,深得蔣介石信任。而蔣介石的八大金剛排名第一位的就是何應欽,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何應欽的故事。何應欽小時候就讀的是私塾,他讀完私塾後決定棄筆從戎,先是入讀貴陽陸軍小學,之後又入讀武昌陸軍第三中學,並且以第一名的成績成為公費留學生,留學日本入振武學校就讀。因為蔣介石留學日本時就讀的也是日本振武學校,因此,何應欽在振武學校留學時認識了蔣介石,並逐漸接受革命思想,追隨孫中山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後,何應欽回國,並逐漸在貴州站穩腳跟。
  • 「西北王」胡宗南,為何逃往臺灣後被蔣棄用,死後連葬禮都沒錢辦
    然而他志不在此,在競爭校長失敗後,毅然南下到廣東報考了黃埔軍校。 他各項學業成績優秀,且畢業後參加了不少戰鬥,戰績卓越,很快成了國軍當中舉足輕重的二級上將。 更重要的是,他對蔣介石忠心耿耿、死心塌地。解放戰爭爆發,胡宗南成了蔣介石部的急先鋒,九十多萬的國軍軍隊,加上胡宗南手上三個強悍無比的主力軍團,是蔣介石在大陸的重要武裝力量。 1947年,胡宗南採用鉗攻戰術決定一舉包圍延安及其周邊地區。
  • 蔣介石的連襟孔祥熙,在蔣介石逃往臺灣前到了美國,結局如何?
    孔祥熙與宋靄齡結為夫婦後回到了老家,投奔了山西軍閥閻錫山。不過1916年五四運動爆發,緊接著護法戰爭爆發,孔祥熙雖然想成就一番作為,但是當時混亂的時局讓他無能為力。 蔣宋聯姻後孔祥熙投奔蔣介石。 孔祥熙投奔蔣介石後官運亨通,孔祥熙自幼受儒家文化影響很深,而且又是蔣介石迎娶宋美齡的關鍵人物,因此蔣介石對孔祥熙非常器重。蔣介石曾經在日記中提到孔祥熙,說他是一個忠厚老實之人,自己對他特別信任。1936年西安事變爆發後,孔祥熙和平處理西安事變的動機更令蔣介石對他深信不疑。
  • 蔣介石逃往臺灣時 解放軍為何沒打其座機?
    離開大陸前,蔣介石拜別祖墳。1949年8月29日,蔣介石重慶的住所附近有槍聲,他急忙於第二天逃到成都。12月20日,蔣介石的住所——中央軍官學校附近出現「可疑人物」,於是他在恐慌中登機升空欲從廣東逃往臺灣。這時,廣州已經解放,解放軍15兵團接管了廣州飛機場,但飛機場仍留有國民黨人員。蔣介石從成都鳳凰山機場起飛前,成都機場人員與廣州機場聯繫,了解廣州方向的天氣情況。由於他們過去在一個系統,都非常熟悉,廣州的機場問:「是誰的飛機呀?」
  • 83年前,15萬國軍大潰敗真相
    3臨危受命的唐生智,並非守城良將。唐生智,湖南東安人,曾先後參加辛亥革命、討袁戰爭、護法戰爭和北伐。他的表現反覆無常:在中原大戰中,曾協助蔣介石擊敗李宗仁、馮玉祥等人;但此後,他又聯合汪精衛反蔣,結果失敗。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國民黨內部實現和解,以團結抗日,此後,唐生智於1935年被任命為陸軍一級上將。
  • 「黃埔三傑」賀衷寒,跟隨蔣介石逃往臺灣,他的最終結局如何?
    1924年,得知黃埔軍校成立後賀衷寒格外興奮,第一時間乘坐輪船由上海前往廣州,參加黃埔軍校的招生考試。賀衷寒到廣州時已經錯過了黃埔軍校的招生時間,不過他的文化功底深厚,趕緊給當時負責招生的國民黨元老廖仲愷寫了一封類似自薦信的材料,材料中闡明了自己的理想與抱負。廖仲愷看後非常欣賞賀衷寒的才華,特意允許賀衷寒等人複試。
  • 「金門王」胡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的最終結局如何?
    因為「西北王」胡宗南總是打敗仗,被稱為「常敗將軍」,而「金門王」胡璉的軍事指揮水平卻明顯高於胡宗南,因此才有此說法。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金門王」胡璉的故事。胡璉出生於1907年,他是陝西華州人,出身貧寒。胡璉雖然出身貧寒,但是家人沒有放鬆對他的教育,省吃儉用供他讀書。1925年,胡璉考入黃埔軍校,進入黃埔第四期,也正是在黃埔軍校中,胡璉認識了人生中的貴人陳誠。
  • 蔣介石倉皇辭廟,極為悲摧的一年
    蔣介石在上海失守後,確定了新的作戰方針,即立足臺灣、閩粵,控制兩廣,開闢川滇,以舟山、馬祖、金門、澎湖一線為前哨,使之成為「反攻復國」之橋梁,並明確今後以臺灣防務為第一。布置好撤臺措施後,蔣介石乘「江靜」號軍艦南下舟山群島視察防務。6月21日,蔣介石從臺北乘「美齡號」專機飛抵福州,在機場辦公大樓召開軍事會議;蔣介石在會上特別強調了固守福州的重要性,告誡與會將領沒有福建就沒有臺灣。
  • 老蔣落敗臺灣,這支三萬人的軍隊逃到鄰國,如今仍不忘中國人身份
    國軍戰敗之後,蔣介石帶著國軍主要部隊撤離到臺灣,但他當時能帶過去的人是有限的,許多國軍將士都沒有去臺灣的資格,這些人後來都去了哪裡呢?蔣介石兩邊受氣,於是就決定撒手不管,單方面宣布和這支部隊斷絕聯繫,不給他們任何供給,讓他們自生自滅。蔣介石帶走一部分人之後,還有兩千人留在了這裡。緬甸政府以為部隊的規模縮水,再加上沒有國民政府支持,很快就能解決這些入侵者,但沒想到緬甸軍隊還是打不過這支部隊。
  • 民國軍閥靠一張嘴數次挽救蔣介石,跟隨蔣介石到臺灣後結局如何?
    蔣介石留學日本時就讀的也是東京振武學校,可能因為這個原因,在以後中國曆次重大歷史事件中,何成浚幾乎都選擇支持蔣介石。何成浚當蔣介石的說客要從蔣介石組織的第一次北伐開始。第一次北伐時,受蔣介石的指派,何成浚遊說了當時的江西督軍方本仁。在何成浚的勸說下,方本仁投靠國民革命軍,這招既削減了敵方勢力,又增加了蔣介石北伐的戰力,可謂是一舉兩得。
  • 蔣介石孫子臨死前回老家溪口探親,臨走前說的話讓人感慨
    4月25日這天,蔣介石帶著親信部隊逃往臺灣臨走前有人問他「總統什麼時候再回來?」蔣介石沒有回答,只是向大家伸出三根手指。沒有人知道是什麼意思,蔣介石這一去直到去世都沒有再回來大陸。中國人都講落葉要歸根,大陸始終成了蔣介石晚年的心結,就像臺灣詩人余光中寫的《鄉愁》「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 國事:抗美援朝後,一批南洋華人返回祖國,說我第一次想做中國人
    這也太TMD不把中國人當回事兒了吧?!第一次看到這段史料時,思考者覺得小鬼子實在是欺人太甚。可令我想不到的是:面對日軍挑釁,國軍卻接到了不抵抗的命令。這個命令,有說是源於蔣介石,有說是張學良的自作主張、並未請示蔣介石。
  • 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時,當時60萬國民黨軍隊還剩下多少戰鬥力?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盤踞在大西南多年的數百萬國軍,為與八路軍和新四軍搶奪抗戰勝利果實,於是在美軍的幫助下,急急忙忙的往沿海各大中城市搶運軍隊。重慶談判破裂後,國民黨軍隊在蔣介石的授意下,向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僅僅三年多的時間,數百萬美式裝備武裝下的國民黨軍隊敗往臺灣。
  • 蔣介石跟鄉親道別時留下一個手勢,傳言了一代代後人的猜測!
    在戰爭的國民時期,最為突出的將軍那就是蔣介石了,曾經他三次下野期間浙江奉化溪口成為了指認的國民黨指揮中心。在南京與溪口之間軍隊的成員都頻頻往返,溪口鎮上都是車水馬龍,冠蓋如雲的,在民國的史上曾經還產生過很大的影響力。
  • 75年蔣介石去世後,蔣經國打開他的公文包,看了一眼後淚流滿面
    蔣介石作為民國時期的最高統治者,他的一生也是飽受爭議,在他的帶領下,中國人脫離了半封建社會,然而卻沒有起到實質性的效果。老百姓在他的統領下依然沒有過上安定的生活,反而變得更加動亂。各地軍閥紛紛起了來,開始自己的統治,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實在是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