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品德課走進生活
品德是一個人走向成功至關重要的因素。每個人的成長軌 跡,都會與其品性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因為在社會這個群體組織裡,個人品德決定著大家對自己的認可程度,從而形成大家對自己的期待和認識,無形中就確立了你在群體中的價值和地位。品德的重要性,不僅僅體現在職場上,也表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譬如對於朋友、對於家庭、對於社會,由好品德塑造形成的綜合印象會讓個人贏得廣泛的尊重,成為事業及其它方面向上的階梯。好的品德會有著極強的公眾影響力。
在現實生活中,好的品德處處體現出價值,會令家庭和睦、鄰裡互敬、朋友幫扶、同事友愛可以說,優良品德,是一個人的修養,表現出了無窮魅力。表現在小事及細節方面,體現出謙讓、關愛、誠實、勤勞等品質。既然品德對於一個人、一個社會是如此重要,那麼如何讓在校的孩子也能有好品德,走出門都能體現好素質呢?我覺得這與《品德與社會》課怎麼上有著重要關係。
《品德與生活 》這門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品社課應該生活化。也就是說兒童品德的形成應該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對生活的認識、對生活的感悟。只有來自於孩子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不是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正如曾經有人說過的「告訴我,我我們在確定教學目標時,要把握教材的觀點,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起點,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動態生成教學目標。要確立情感目標、行為與習慣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也就說教學最終目標是要指導兒童的實際生活,解決兒童在生活中面臨的問題,提升兒童的生活能力。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導向和歸宿,教學要回歸兒童生活,必然要求不僅根據教材,而且更需要根據兒童的實際生活狀況、身心特點和發展需求來確定具體教學目標。
比如我在教學一年級上冊《平安回家》一課時,考慮到我所在的學校地處郊區,學校裡也基本上都是當地的農村孩子和外來務工子女。和城裡孩子相比,他們對城市交通法規缺少了解,在實際的生活中接觸交通標誌的機會也相對較少,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這樣很容易發生危險。雖然學校、老師也經常就此問題進行教育,但對於接觸不到這些知識的孩子來說則收穫甚微。藉助這節課,我想從細微之處入手,讓學生學會常見的交通標誌,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形成遵守交通規則的意識,指導他們認識常見的交通手勢,學會遵守交通規則。所以這堂課的目標不僅要立足於學生的現實生活,補充更多學生不常能看得到的一些交通知識,更要面向學生的未來生活,讓他們在頭腦中時常緊繃「安全」這根弦,為今後的生活做好鋪墊。努力讓行為規範從生活中來,在經過修正後再回到生活中去。
二、 選取素材要來源於生活。
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教育應讓學生從各種活動中、從生活中進行學習,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繫,獲得直接經驗,主動進行學習,反對讓學生被動地接受說教,或單純地從書本上進行學習。現在的新課程教材配有大量富有情趣、童趣的圖片等課程資源,但不管怎麼說展現在學生面前的還是一些無聲無息的材料,對於孩子來說,他們還是喜歡使圖中人物、文中的內容變得有血有肉。
就要我們教師做個有心人,探尋學生生活中的矛盾或焦點,設計成類似的情境(小品、生活情境劇);把一些小故事拍成錄像;一些學生一時難以理解的知識點做成flash動畫等,供學生探討、解決,以實現激活學生生活、保證活動的指向性和有效性的目的,並以此充分培養學生良好品德和社會性品質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應關注學生切身的生活體驗,與學生展開面對面的對話,使學生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體驗、感悟、成長。
比如在《平安回家》這課中,我特意選取了生活中的一些真實故事。比如《堅強女孩》,通過聽故事引導學生認識到女孩為 什麼會失去雙腿?失去雙腿又意味著什麼,她此後的生活將面臨著什麼等等,進一步認識到車禍帶給個人、家庭的傷害,懂得道路交通關係到我們每個人的安全和幸福。只有遵守交通規則,我們才能高高興興出門,平平安安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