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教學法是一種以人為本位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在品德與社會課中實施問題教學,就是引入某些社會生活情境,引發學生思考,通過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等形式解決生活問題,幫助學生分辨是非善惡,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學中教師應設身處地、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學習的興趣或情緒中,設置基於學生生活的問題情境,使之成為學生主動解決問題的動力之源。品德與社會教材中雖然只是提供了一個個生活片段或者隻言片語,卻仍舊是創設問題情境的一個重要依據。在問題教學中,教師應把握其內在聯繫,創設適宜的、能撥動思維的問題情境。
品德與社會課教學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在教學中,如果模擬學生的現實生活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
如六年級《對立還是溝通》一課中,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小美的媽媽偷看了小美的日記,小美氣得哭了,與媽媽大吵了一頓。教師引發學生思考:這樣的情況該怎麼處理?是對立?還是溝通?怎麼溝通?在現實生活情境的感染下,自然而然地觸發學生的生活體驗,產生解決問題的動力。
學生在認識某一事物的概念之前,已經形成一些固定的看法和觀點。有些先驗觀念善加利用,可以引發思想衝突。
如學習《民族危亡的時刻》一課伊始,教師出示了清朝前期、清朝末年的中國版圖以及現在的中國版圖,大小迥異的畫面立即激起了同學們的興趣:為什麼中國版圖和熟悉的「雄雞」版圖相差甚遠?當時的中國發生了什麼?探究的興趣一旦被激發,等於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
社會熱點問題往往也是學生極感興趣的問題。引入社會熱點,既可創設問題情境,又可使品德社會課教學充滿現實味道。
2011年,教師在上《天下為公》一課的當天,恰逢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慶典。教師讓學生觀看了慶典上的場景,引發學生思考:為什麼辛亥革命值得紀念?接著引領學生回顧百年前孫中山先生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艱苦卓絕的鬥爭,進而體會「天下為公」的含義,培育學生的民主情感。近年來,教師越來越重視熱點問題在品德與社會課程中的運用,目的就是在於搭建文本與現實生活的橋梁,促使學生主動地、興致勃勃地走進課堂學習中。
一個恰當的問題,可以激起學生思維的層層浪花。情境的設置必須帶有問題。這些問題可以由教師提出,也可以由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從情境材料中「發現」。由學生提出問題是一個相當高的要求,很難要求學生一開始就把問題提得很好。因此,教師的傾聽、調控、梳理是特別重要的。特別要注意的是,問題教學中的問題不是隨意提出的,而是有目的的,要有恰當的學習目標定位,要能把握核心問題。因為問題反映著教學價值觀,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依託。
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是有階段性的,而課程目標正是國家根據各階段學生學習與認知的特點來編撰的。所以說,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理解新知識,領悟新道理,教師需要依據文本與課程目標來設置問題,把課程目標及重難點內化成教學中的問題。
《走進不同的家鄉》是四年級下冊的教材,教材意在引導學生「了解我國不同地區自然環境的差異,知道並理解這些差異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課上,教師展示了祖國各地風格迥異的自然環境和生活場景之後,讓學生質疑,從孩子們的問題中,教師確立了這樣的核心問題:「我們家鄉的自然環境有什麼特點,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中,人們從事著怎樣的勞動?」解答這個問題的過程,也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
雖然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開展,品德與社會課教學內容不再局限於品德與社會課的書本,但是我們的書本是嚴格根據學生心理與接收能力來編撰的,它包含了本門課程的主要學習內容,所以教師應本著嚴謹的教學態度吃透教材、處理教材,從高處著手,把自己的文本認識轉化為問題。
《鄉音鄉情》是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的教材,文本提供了四川的虎頭鞋、變臉等藝術形式,教師細讀文本之後就能知道,這不是學習的素材,而是提示我們關注家鄉的民間音樂、戲曲及手工藝術。因此,教師設置了一個「問題串」:我們的家鄉有哪些影響深遠的民間歌曲?有哪些特殊的民間戲曲?引導學生探究這些問題,便是最好地利用了教材文本。
相對於以前的教育教學,問題教學法更加注重學生的自主性。「先學後教」的策略讓教師有機會引導學生從預習中提出問題。
如在上《家庭消費小調查》一課時,教師讓學生課前調查一周內家庭花銷情況,將之帶到課堂上來。同學們生成了一個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家中的開支都有哪些方面?哪些錢是為我花的?哪些開銷天天都有?等等。學生對一個個問題想想算算,不僅了解了最基本的家庭消費常識,同時感受到居家過日子要考慮方方面面,花錢要統籌考慮等。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兒童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問題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培養有效的問題解決者,培養有創造性的問題解決者。在情境和問題的刺激下,學生應帶著問題認真閱讀教材內容,或回憶已知信息,發現解決問題的頭緒。課堂上,教師不經意的包辦代替,將使有效提問變成無效提問,甚至把問題的空間縮小到零,因此,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應更加體現學生為主體的效果。教師作為輔助,可以採用「拋錨」式的解決法,有效地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拋錨式教學不是把現成的知識交給學生,而是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根據學生的需要向其提供援助和搭建腳手架。
例如在《一起畫學校》一課中,學生研究的問題是「一幅學校平面圖應該包括哪些內容」。當孩子們不知從何下手的時候,教師提供了幾份生活中常見的平面圖,讓學生觀察、發現,得出結論。這樣的腳手架無疑為學生提供了探索解答問題的機會,並於無形中幫助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小組互動,以支持生成性學習。
當一個問題難以被解決的時候,教師還可以幫助學生分解難點,連點成線。
如在《包裝袋上學問多》一課中,同學們帶來了花花綠綠的包裝袋,聯想到相關課題,教師便提出了:包裝袋上有哪些學問?這個探究問題很大,同學們討論起來比較渙散而混亂。因此,教師便設置了「問題串」:觀察包裝袋上有些什麼標記,猜猜他們表示什麼?吃了沒有生產日期的食品可能出現什麼後果?買了沒有生產廠家的產品可能出現什麼問題?通過將這些小問題連點成線,最後讓學生梳理出包裝袋上的知識(學問),就變得非常清晰了。
在《不斷更新的通信家族》一課中,師生探討了「現代通信工具有哪些」與「它們是怎樣一步步地更新換代的」兩個問題,同學們感受到了現代通信工具帶來的方便、快捷,感受到科技給通信家族帶來的迅猛變化,孩子們都由衷驚嘆。教師立足於現實生活,繼續追問,引導學生思考:「不斷變化、更新的通訊時代,有沒有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良的影響?」孩子們審慎思考後便提出了不少觀點:通訊方式越便捷,人們面對面交流卻越加淡漠,比如隨處可見的「低頭族」;新型通訊方式雖然快捷,卻不能像寄信那樣表達情感、保留文化,比如有些家書流傳千年,而微信、微博卻時時被刷新……這樣的課堂上,隨著問題的逐步深入,學生思辨能力逐步提高,能多角度看待社會生活,符合品德與社會學習的認知規律。
總之,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沒有問題就很難誘發和激起學生的求知慾,也就難以深入思考。在問題教學三步法中,「創境」「啟思」是基礎,而「拋錨」是架構,都是不可或缺的。當然,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遠不止這些。但無論哪些方法,只要在教學中操作得當,都能促使學生解疑成功,並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對社會生活的認識。
【作者:王亞珍,福建省晉江市第二實驗小學,教師;來源:《中國德育》2017年第2期;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本文系原創文章,版權屬於本公眾號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