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山縣第一中學 王芸香稿源:甘肅日報 2009-09-10 10:07
心理學指出:「思維總是由問題所引起的。」這就是說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的。問題是思維的原動力,問題可以對學生的心理產生刺激,問題可以揭示學生認識上的矛盾。問題教學法就是由教師先提出一系列精心設計的問題,然後在教師的啟發指導下,讓學生帶問題去閱讀課本內容,然後讓學生自己動腦筋去分析、探索,在此過程中領悟、得出結論,解決問題。這樣,學生既獲得了知識又發展了智力。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可以以「問題」為中心,通過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本文就以「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一課為例,講述如何在課堂上實施問題教學法。
應用問題教學法,「問題」應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這種教學法運用得如何,關鍵在於問題設計得如何,那麼應怎樣設計問題呢?一方面要看到在教學中學生是認識活動的主體,設計問題一定要按照學生的思維特點,從培養學生思維出發,要考慮到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由淺到深、由近到遠、循序漸進的原則。另一方面要從深刻分析教材本身的內在邏輯性,從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出發,找準教材重點難點,設計出能夠培養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各種類型的問題。
筆者主要根據學生特點和教材特點設計了四種類型的問題。
第一種:「直觀型問題」,如:義和團首先爆發於什麼地區?其爆發的標誌是什麼?《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有哪些?等等。以上這類問題具有直觀性,學生容易理解,容易引起注意與思考,對發展學生的直覺思維有良好作用。由於容易理解,學生很快在學習上有了自信心,這就能夠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
第二種:「激趣型問題」,如:義和團運動為什麼會首先在山東興起而不在咱們甘肅興起?《辛丑條約》中帝國主義為什麼要向中國索賠4.5億兩白銀,而不是5億兩?這些問題能使學生立刻對歷史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興趣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維,因此,在教學中可以有意識地提出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激起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學會思考,運用理論、科學的思維方法去求得問題的解決。
第三種:「比較型問題」,如:清政府對義和團運動的政策為什麼由一開始的「剿滅」改為「招扶」?維新變法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發生在同一歷史時期,但為什麼二者沒有聯合起來?此類問題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可以促進學生求同思維與求異思維的發展。通過對不同事件的比較,既複習了舊知識,又掌握了新知識,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更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要善於運用思維的法則,啟發、誘導、引導、點撥學生去探索、證明,使學生的學習能力不斷提高。針對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把學生分成小組對所提出問題進行討論,讓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把所學知識進行歸納,並進行解答,最後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進行講評。
總之,運用「問題教學法」,設計問題時,必須要面向全體學生,一定要從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出發,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教學目的,難易適當,多少適量;要抓住重點、難點,設置的問題一定要靈活。解決問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注意抓住事物的本質。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