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意外!加利福尼亞大學發現腸道微生物竟與維生素D...

2020-12-22 健康界

導言:最近,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人類腸道微生物的組成與維生素D的攝入水平有關。

維生素D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主要功用是促進小腸黏膜細胞對鈣和磷的吸收。一直以來大家對維生素D的作用只停留在補鈣上,殊不知,它對腸道菌群也有作用。

最近有項新研究發現生素D對腸道菌群的作用以及對免疫的影響。

這項新研究由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進行,並於近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題為「Vitamin D metabolites and the gut microbiome in older men」。

圖  文章發表   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

生活在消化道中的許多細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對我們的健康有重要作用,而這些作用才剛剛開始被人們認識到。人體腸道微生物群的構成與他們體內活性維生素D的水平有關,維生素D是一種對骨骼健康和免疫力很重要的激素。維生素D可以有幾種不同的形式,但標準的血液測試只檢測到一種可以被人體儲存的非活性前體。為了利用好維生素D,人體必須將前體代謝成活性物質。

維生素D水平低的人患癌症、心臟病、更嚴重的COVID-19感染和其他疾病的風險更高。然而,迄今為止最大的隨機臨床試驗,超過25000名成年人得出結論,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對健康結果沒有影響,包括心臟病、癌症甚至骨骼健康。

此次研究小組分析了567名參與MrOS的男性的糞便和血樣。參與者住在美國六個城市,他們的平均年齡是84歲,大多數人的健康狀況良好。研究人員使用16srrna測序的技術,根據獨特的基因識別碼來識別和量化每個糞便樣本中的細菌類型。他們使用LC-MSMS方法來量化每個參與者血清中的維生素D代謝物(前體、活性激素和分解產物)。

除了發現活性維生素D與整體微生物群多樣性之間的聯繫外,研究人員還注意到:12種特定類型的細菌更常出現在富含活性維生素D的男性的腸道微生物群中。這12種細菌中的大多數都產生丁酸鹽,這是一種有益的脂肪酸,有助於維持腸道內壁的健康。

骨質疏鬆症診所主任,醫學博士Deborah Kado博士說:「我們驚訝地發現微生物組多樣性(一個人的腸道中各種細菌類型)與活性維生素D密切相關,但與前體形式無關。人們普遍認為,腸道微生物的多樣性與健康狀況有關。」

由於他們生活在美國的不同地區,因此研究中的男人會暴露於不同量的陽光下,這是維生素D的來源。正如預期,住在加利福尼亞聖地牙哥的男人的陽光最多、且充足。所以大多數維生素D是前體形式。

但是研究小組出乎意料地發現,男人的住所與他們的活性維生素D激素水平沒有關聯。

Kado說:「通過陽光或補充劑攝取多少維生素D似乎無關緊要,身體可以儲存多少維生素D也無關緊要。重要的是身體將其代謝成活性維生素D的能力如何?這是臨床試驗需要測量的,以便更準確地了解維生素D在健康中的作用。」

Kado還指出,這項研究只研究了參與者血液和糞便中發現的微生物和維生素D的單一聯繫,還沒有考慮到其他因素,例如環境、飲食、睡眠習慣、藥物等。所以研究小組認為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細菌在維生素D代謝中的作用,並確定是否可以在微生物水平上進行幹預來治療疾病,從而改善骨骼和其他健康狀況。

參考資料:

【1】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11-reveals-gut-bacteria-vitamin-d.html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9793-8

本文轉載自轉化醫學網,作者轉網


相關焦點

  • Nature子刊:微生物來源分析包SourceTracker
    用途是可以識別相關各組間來源的分析,如具體的問題:嬰兒的腸道菌群有哪些繼承了母親的腸道菌群、哪些來自陰道菌群、哪些來自皮膚法醫學的應用,屍體中的菌群與來源土壤的鑑定、腐敗菌來自本身,還是周圍環境河流汙染物的來源分析、周圍工廠、農田、養殖廠對河流汙染的貢獻和來源追溯。
  • Nature子刊:兩天高糖飲食即可改變腸道微生物,引發結腸炎
    2019年8月,《Scientific Reports》上一則研究指出,即使僅維持兩天高糖飲食,也會迅速改變腸道微生物的組成,增加結腸炎的易感性。表明高糖飲食在炎症性腸病患者炎症的發生和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 維生素D與腸道菌群的互作
    在最近對3-6 個月大的嬰兒腸道微生物群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臍帶血維生素D 水平與乳球菌減少有關。無論是通過飲食幹預和/或在臨床上給合適的人群補充維生素D,發現與更有利的腸道微生物多樣性相關的活性維生素D代謝產物(包括已知的丁酸鹽生產者的特定微生物)可能會為臨床提供潛在的幹預目標。
  • 研究:您的微生物組和維生素D含量可能相關
    「維生素D形成和分解的方法可能是潛在的健康問題的更好指標,並且誰可能對補充維生素D有最好的反應。」UCSD醫學院內分泌學研究員羅伯特·託馬斯(Robert Thomas)博士說:「我們經常在醫學中發現更多並不一定更好。」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也許不是補充多少維生素D,而是如何鼓勵身體使用它。」
  • Nature 子刊新研究表明,聞氣味會長胖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註:圖片截自 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發表的一篇研究顯示,嗅覺神經元能夠對脂肪儲存進行動態調節,不同的氣味會觸發不同的嗅覺神經元
  • 腸道微生物共同作用加劇脊髓炎症
    腸道微生物共同作用加劇脊髓炎症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7 14:47:52 日本綜合醫學科學中心Hiroshi Ohno課題組取得一項新突破。他們的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共同作用加劇脊髓炎症。
  • 糖尿病人怎麼改善腸道菌群?《自然》雜誌:可能需要補充維生素D
    很多研究證明糖尿病與腸道菌群失調有關,糖尿病人普遍存在腸道菌群紊亂症狀,腸道菌群種類少,有害菌偏多,益生菌不足。這樣的腸道菌群問題可能引起腸道黏膜受損,同時分泌內毒素等有害物質,增加人體慢性炎症,影響血糖健康。同時,最近研究也發現,糖尿病大量存在維生素D缺乏情況。
  • 腸道微生物能影響腦發育嗎?
    已有越來越多的數據顯示,腸道微生物會影響宿主行為,改變它們的腦部生理活動和神經生化反應。在對人類的研究上,數據極為有限。但研究人員已經發現,胃腸道疾病和精神狀況,如焦慮、壓抑、自閉、精神分裂、神經退行性紊亂等之間存在著關聯性。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微生物學家羅伯·耐特說:「總的來說,在微生物組研究中,因果聯繫還有很多問題。
  • 研究發現小鼠腸道微生物代謝調節新功能
    研究發現小鼠腸道微生物代謝調節新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13 13:17:03 美國布朗大學Peter Belenky研究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微生物代謝調節小鼠腸道微生物群的抗生素敏感性。
  • 歐易/鹿明生物助力科學家發現腸道微生物改善自閉症樣行為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腸腦軸在精神疾病的發生發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而自閉症患者腸道微生物分布和神經發育正常的個體相比具有明顯差異。另外,在一項非盲的臨床研究中,使用正常人群腸道微生物給予 7-16 歲自閉症患者治療後,患者的胃腸道問題和行為的異常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這些研究均提示我們腸道微生物很可能成為自閉症新的治療方式。
  • BMC子刊:床上的灰塵微生物促進健康,可能不需要天天換床單
    隨著社會的現代化,人們在室內的時間居多,會接觸大量微生物,這可能對健康和疾病產生重要影響。然而,人們對人類每天不斷暴露的床上存在的微生物群落了解甚少。2020年8月,哥本哈根大學與丹麥赫爾雷夫市小兒哮喘病中心的研究人員在 BMC 子刊" Microbiome"上在線發表了題為"Environmental shaping of the bacterial and fungal community in infant
  • Nature子刊發文!華南理工科研團隊發現能夠預測抗抑鬱藥治療療效的...
    Nature子刊發文! 雜誌封面與論文頁近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ture的子刊Nature Biotechnology(《自然-生物技術》,工程技術領域頂級期刊,影響因子35.7)以Article形式正式發表研究論文
  • Cell子刊:腸道自產「消毒液」在維護著健康
    近日,發表在《Cell Host & Microbe》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結腸內壁的一種酶會釋放出過氧化氫,以保護腸道菌群。大多數微生物都生活在我們的大腸中,而大腸其實是一個天然的低氧環境。研究通訊作者、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醫學院微生物學和免疫學教授Andreas Bumler說:「人體內有超過一半的微生物對氧氣不耐受。
  • 周報 | 最新微生物研究進展(20210222)
    今天微生態匯總了上周微生物領域重要期刊最新的研究成果,包括Nature子刊、Nature子刊科研| Nature Communications:豬腸道微生物組中獲得的微生物基因和宏基因組組裝基因組擴展基因集本文R.A Uyghurii編譯    江西農業大學豬遺傳改良與生產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Lusheng Huang(黃路生院士)等人於2021年2月17日在Nature
  • nature子刊「腸-肺軸」重磅綜述:肺部菌群與呼吸系統疾病
    導讀 近日,nature子刊《自然-免疫學》刊登一則關於「腸-肺軸」的綜述。 一支來自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的研究團隊,回顧了肺和腸道微生物群在呼吸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以及「腸-肺軸」之間的幾種主要通訊途徑。
  • 金屬領域突破性進展:兩月2篇Science,6篇Nature和Science子刊
    但是自9月份以來,金屬材料似乎也進行了一波爆發,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不斷地問鼎Science以及Nature和Science子刊。筆者在這裡梳理了這些突破性進展,就讓我們來領略一下吧!1.《Nature Materials》重大突破:追根溯源!原子角度揭示金屬硬化機理人們對金屬硬化的理論解釋是位錯密度的增加導致加工硬化。
  • Nature子刊新發現:獨特的葡萄糖感應神經元可調節血糖
    Nature子刊新發現:獨特的葡萄糖感應神經元可調節血糖 2020-05-11 18: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中國農大孫振鈞團隊Nature子刊封面文章:通過全基因組學分析揭示蚯蚓全球分布的分子機制
    在這以後,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發現蚯蚓的存在可以顯著提升土壤的肥力,降低土壤有毒物質,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樣性,是土壤汙染狀況的指示生物。這個被達爾文視為卑微卻又偉大的「土壤生態系統工程師」和人類協作了幾千年,幫助人類高質量和高效地從土地獲取食物。
  • Cell子刊:顛覆現有理論!過氧化氫讓腸道細菌遠離結腸內壁
    2020年12月14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結腸內壁中的一種酶會釋放出過氧化氫---一種已知的消毒化合物--來保護身體免受腸道微生物的侵害。這一研究結果揭示了微生物在結腸中的空間分布方式,同時也為開發一種治療腸道炎症的新方法奠定基礎。
  • 寶寶的免疫力好不好,媽媽的腸道微生物是關鍵
    ,從我們出生開始,我們自身的腸道微生物就在一點一點塑造我們的免疫系統。這些厲害的科學家們來自於瑞士伯爾尼大學,他們發現如果在鼠媽媽的腸道內塗抹些細菌,這對新出生小鼠的先天性免疫系統會有一定的影響。實驗選用的細菌是微生物界大家都很熟悉的「老朋友」——大腸桿菌E.coli,不同的是,實驗人員賦予了它神奇的「自動消失功能」,在植入鼠媽媽腸道內後,E.coli會逐漸減少並在子代小鼠出生前消失,這樣就能保證子代小鼠出生的時候是無菌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