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2年6月,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正式委託國家開放大學開展國家「學分銀行」制度研究與實踐項目。經過兩年多時間的研究與實踐,目前這項研究在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制度等方面已經取得可貴的進展。學分銀行建設是一項長期、複雜、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邊研究、邊完善、邊推進,尤其需要得到大家的支持。本刊從667期起,特闢「學分銀行」專欄,陸續刊登相關研究報導文章,希望這項工作能夠得到大家的關注和支持。
承擔教育部「學分銀行」研究項目
記者:教育部為什麼把國家「學分銀行」制度研究與實踐項目委託給國家開放大學來做呢?
楊志堅:國家開放大學是一所新型大學,重要使命之一就是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促進全民終身學習。因此,在正式掛牌成立之後,就根據《國家開放大學建設方案》提出的要求,全力以赴開展「學分銀行」建設的相關探索。成立了專設機構——學分銀行管理辦公室(學習成果認證中心),在編制、人員、政策、經費等各個層面大力支持,進行了頂層設計及整體的建設規劃。並且對「學分銀行」制度本身進行了相對系統深入的研究。
教育部根據教育《綱要》要求,設立「國家繼續教育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制度的研究與實踐」項目進行研究和探索。考慮到國家開放大學的性質、定位和前期開始的工作基礎,決定將項目委託我校研究,開始相關探索,為國家學分銀行建設奠基。
記者:國開承擔該項目的基礎和優勢是什麼?
楊志堅:國家開放大學前身是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經過30多年辦學積累,已經形成了一個立體覆蓋全國不同區域和不同行業的辦學系統,並且建立了一套統籌規劃、分級管理、分工協作的工作機制,這是國開的一個獨特優勢,也是國家寶貴的辦學資源。此外,國開在電大多年來開展合作辦學、整合社會資源的基礎上還積極推進與城市、與行業、與企業和與高校的四大聯盟建設,也為本項目的開展提供了廣泛合作的平臺。同時,除開放教育外,國開還開展了大量非學歷繼續教育、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等,從而構成了成人教育領域中最為齊全的繼續教育專業與課程群和繼續教育機構群,這一優勢可以為本項目在國家開放大學系統內,在學歷繼續教育之間、非學歷繼續教育之間、學歷與非學歷教育之間、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進行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以及橫向溝通、縱向銜接的實踐探索。這是國開的優勢。
在階段性成果基礎上繼續努力
記者:作為項目總負責人,親歷國家「學分銀行」制度研究與實踐項目,請您談談目前項目取得了哪些關鍵性成果?
楊志堅:國開自2012年6月獲批承擔項目以來,經過兩年的研究與實踐探索,項目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從國家層面進行了頂層設計,初步構建了以學習成果框架為核心的制度模式,明確了「框架+標準」的技術路徑,以學習成果認證服務體系和信息平臺為依託的制度運行載體,以及制度運行的保障環境,包括政策、經費、質量等,並在學習成果框架研製、認證標準開發、認證服務體系建設等若干關鍵性環節進行了驗證性的實踐,國家「學分銀行」制度雛形初步顯現。
記者:除此之外,國家「學分銀行」制度研究與實踐項目還有哪些重要進展?
楊志堅:作為制度運行的另一個重要載體,國開學分銀行信息平臺建設也取得了重要進展。7月1日,國開學分銀行信息平臺建設正式啟動,預計將於2015年初試運行。
為探索制度運行載體,國開從2013年7月啟動了學習成果認證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在全國建立了47個學習成果認證分中心(認證點),覆蓋30個省市地區、17個行業。目前,學習成果認證中心已完成了電大開放教育350多萬在校生的基礎信息入庫工作;各試點分中心也積極開展實踐探索,已為近3萬名非學歷學生創建了學習帳戶。其中,國開空軍學院分中心將學分銀行機制植入到學習型軍營建設體系,完成了40萬官兵的學習帳戶建立工作。
當下,項目已進入全面收官階段,國開正緊鑼密鼓地籌備項目驗收工作,進一步梳理和完善已取得的成果,為下一步試點工作的啟動打下堅實的基礎,推動項目從局部的驗證性實踐逐步走向全面實踐。
記者:您對項目取得的成績是否滿意?承擔該項目對國開的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
楊志堅:對學銀辦現在取得的成果我是很滿意的,也是肯定的,但這僅僅是階段性的成果。因為項目還沒有付諸實施,還沒有全面啟動。未來我們面臨的問題和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還需要進一步努力。
我們在國家「學分銀行」制度研究與實踐項目上所做的努力,既是為推進全民終身學習,也是為國開樹品牌。很多機構也做過學分銀行的探索,但是都沒能做成全國性的,如果國開做成功,這個項目就支撐起國開的品牌,使得越來越多的人來國開學習,國開的口碑越來越好,進而推進國開自身的建設,從更大範圍來講,也會直接影響終身學習體系的建立。
期待以政府之力推動國家學分銀行的建設應用
記者:對於項目下一階段的探索,您有哪些建議?
楊志堅:我剛才提到,國開在項目探索上目前取得的成績,只是學銀辦在過去兩年裡努力的成果,但是未來,他們面臨的挑戰之多、問題之尖銳是難以想像的。因此,我們要在實踐探索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要拿出一個讓老百姓一看就明白的方案。還要把學術性的語言變成通俗的語言,讓老百姓非常清晰地明白國開學分銀行是一所什麼樣的銀行?怎麼操作實現自己的學習成果的認證、積累和轉換。
記者:國家積極推進學分銀行的建設,您對國家學分銀行的建設有哪些看法?
楊志堅:我認為國家一定要建一個國家層面的學分銀行,如果沒有國家層面的學分銀行,我國終身學習「立交橋」是建不成的。正如我一再強調的,國開擔負著服務社會、促進終身學習、學習型社會建設的重任,因此,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為國家學分銀行的建設做探路人。當前我們通過項目帶動國開學分銀行的建設,正是在為國家制度的建立打基礎。在國家層面的學分銀行正式建立之前,國開學分銀行應該積極為制度的落地和實施,當好急先鋒,在已取得成果的基礎上,協同社會各方力量先行先試,為國家學分銀行的建立積累經驗,做好基礎建設。國開也會積極調配各種資源,全力以赴支持這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