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姐出品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話題:孩子貪玩,把他關到樓道裡反省,這樣的做法可行嗎?
孩子正值幼兒園大班,特別貪玩,有點叛逆,這天因為不肯聽話做作業,被家長一氣之下關進了樓道。
家長想讓孩子好好反省,承認了錯誤就能進屋,怎奈,孩子在門外一直大哭不止,家長也犯了難,既心疼、又矛盾,不知道自己的做法是對是錯。
不出意外,評論區幾乎是一邊倒的不支持,其實,這位家長也未必不知這種方式的欠妥之處。
只是道理我都懂,實踐起來卻又是另一番景象,畢竟,孩子一旦哭鬧不聽話起來,真的是太磨人了。
好說歹說不肯聽,脾氣一旦壓不住,哪裡還顧得上「溫柔而堅定」,只想讓孩子趕緊安靜下來,解決完問題,還自己一片清淨。
把孩子關進小黑屋,雖然簡單粗暴,卻也快速有效,孩子通常能很快的安靜下來。
只是,它真的能解決問題嗎?
其實不然。
01
關小黑屋有用?其實是假象!
在一期《告訴世界我可以中》,4歲的球球因為和弟弟發生爭執而大哭不止,被爸爸關進小房間冷靜。
爸爸想讓孩子知道哭是不能解決問題的,也希望孩子能意識到錯誤、承認錯誤。
於是,他隔著門一遍遍地告訴關在屋裡孩子,什麼時候不哭了、認錯了,就可以出來。
在爸爸的堅持下,也確實見效很快,孩子停止了哭鬧,走出房間,在爸爸的監督下跟弟弟道了歉。
站在爸爸的視角來看,不哭了說明孩子冷靜了,認錯了說明孩子反省了,所以問題得到了解決,姐弟恢復了和睦,結局皆大歡喜。
然而,當鏡頭切換到孩子的角度,看到的卻是另外一番景象。
被關進小黑屋的球球並不認為自己有錯,面對門外的爸爸讓自己道歉的要求,她起初是抗拒的。
但是拍門沒用、哭喊沒用,爸爸始終不肯放自己出去,球球確實不鬧了。
安靜下來的球球開始把負面情緒內化,她對著緊閉的房門沉默,趴在床上獨自難過,小臉上寫滿了委屈、不安和困惑。
最後,為了逃離這個環境,她妥協了,跟弟弟道了歉。
爸爸很開心,以為自己把問題搞定了。
但是他沒有發現,孩子的行為並不是發自內心的,她只是害怕被關起來、害怕被拋棄、而被迫認錯。
心理學上有個TIME-OUT的概念,是指孩子在情緒爆發或者犯了嚴重錯誤時,先把他脫離產生壞情緒的環境,放到一個相對安靜的新環境來幫助他冷靜下來,待到情緒平復了,再慢慢溝通,梳理問題、糾正錯誤。
因為孩子的發育特徵是「情緒腦」佔上風,當孩子正處於強烈的情感中時,他是聽不進任何人話的。
這個觀念沒錯,只是,當這個新環境被錯誤地理解成了「小黑屋」,就不合適了。
其實,脫離當前環境,到一個相對獨立的角落去冷靜,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前提,就是這個新環境,要能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比如,身邊是有媽媽或者爸爸陪伴的。
但小黑屋恰恰是一個相反的存在,孩子獨自置身其中,恐懼的情緒佔了上風,迫於壓力只得做出妥協,才會有認錯的」假象「。
這也正是關小黑屋見效快的原因,不是因為孩子知錯了,而是因為孩子害怕了。
在孩子心裡,比起其他情緒,最害怕的永遠是被拋棄。
所以說,這樣的方式,不僅不能真正解決問題,還忽略了孩子的情緒,造成內心安全感的缺失,是得不償失的。
02
孩子大哭大鬧不配合?不妨讓他發洩完再慢慢說
我們懲罰孩子的原因,絕不是想逼他屈服,而是想幫他改正不良行為,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那麼,真正解決問題的前提,是要先幫他梳理好情緒。
美國發展心理學阿爾黛·索爾特博士曾說:哭泣是機體在進行重新建構時所做的努力,它是一個自愈的程序,孩子的每一次哭泣也正是他在進行自愈的表現。
可見,孩子哭鬧並非絕對的壞事,對於涉世未深的孩子來說,他還沒有成熟的方法來化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哭就是他最易掌握的宣洩情緒的手段。
也正因如此,要求孩子「不準哭」才是最殘忍的控制,讓孩子冷靜下來思考問題的方法,絕不是逼他把悲傷內化,憋在心裡隱忍,而是承認他的情緒、允許他先把情緒排解掉,此時家長要做的,就是耐心的陪伴。
其實,當孩子正處於強烈的情感中時,他最渴望的也正是被父母看見和理解。
一旦孩子覺察自己的情緒是被認可接納的,達到了「共情」,他自然會放下內心地牴觸,慢慢放鬆自己冷靜下來。
孩子之所以哭鬧,是因為他還不懂得如何準確地表達自己,這也是成長中需要慢慢習得的功課,需要父母一步步地耐心引導和傾聽,也只有在弄清楚導致孩子產生情緒的真正原因之後,我們才能對症下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所以,與其把孩子丟進小黑屋讓他「快速冷卻」,不如蹲下來,抱抱他,關注他,等等他,待他情緒宣洩完,再跟他一起找到原因、探討方法。
03
「不聽話」才是成長需要的樣子
哈佛大學教師蘇珊大衛曾說:
在生活中如果一味地強調正面思考,而去忽視負面情緒,情緒敏感力就會不足,從而也會無法敏銳地體察到他人的感受。
其實,好的成長不需要「太聽話」,因為孩子成長的過程,同時也是探尋自我、找到自我的過程,他需要在反覆試錯和糾正中完成對自己定義。
「小黑屋」的武力鎮壓更多只會破壞孩子內心的安全感,迫使孩子因為恐懼害怕,而變得畏難怕錯、不敢表達,被動變得乖巧沉默。
被剝奪了情緒表達權的孩子,往往也會降低自我評價,慢慢過於注重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而壓制自我、討好他人。
無論是正面情緒還是負面情緒,它的存在都是合理的。
只有把表達情緒的權力還給孩子,讓他感受到自己是被接納認可的,才會更樂意表達自己,成就自己。
說到底,孩子需要的不是無錯,而是成長。
允許孩子不太乖,他才能在一次次「試錯」中真正學到經驗,明辨對錯是非,慢慢學會正確處理問題、處理情緒,這也才是我們真正想要賦予孩子的能力。
孩子的成長其實很快,比起小黑屋,不妨多給孩子一點時間,陪他慢慢成長,聽他慢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