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商葛蘭素史克公司否認在「力百汀」中人為添加增塑劑,推測是瓶蓋中的塑料內層汙染所致。
北京市民張女士在認真查看保鮮膜的材質。為摸清保鮮膜中增塑劑的真實情況,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目前正委託國家食品質量檢驗中心進行檢驗。新華社記者 張旭 攝
◎二三十年前,科研人員對北京的若干自來水廠、水庫、河流、公園做過調查,發現水裡普遍含有鄰苯二甲酸酯,土壤、空氣裡亦同樣檢出
◎出口歐美的玩具和兒童用品的化學安全指標一再提高,國內「正在跟蹤研究」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秘書長董金獅稱,「現在的PVC保鮮膜,蒸發殘渣量的法定限值是150毫克/公斤,這個標準高得離譜」
中國臺灣塑化劑風波給全世界上了堂化學課,一些生僻的專業名詞,如鄰苯二甲酸酯等開始廣為人知。
在中國大陸,塑化劑名叫增塑劑,其實早已悄然潛入許多人的身體。它可能附於蔬菜、水果、豬肉、自來水等從口而入,也可能藏於塵埃、注射液中令人防不勝防。幸而它不像三聚氰胺那樣容易沉積,進入人體後一兩天內大部分可自動排出,至今還未出現有人被它直接傷害的報告。不過,如果不控制有毒增塑劑與餐桌的距離,不用環保增塑劑取代有毒增塑劑,悲劇也許就在不遠的前方。
增塑劑風波的主角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簡稱DEHP),幾年前已被禁止用於中國出口歐盟的兒童玩具及用品中,內銷的兒童玩具及用品則無此限制,而學界普遍認為,增塑劑對兒童的危害甚於成人。三聚氰胺奶業事件後中國食品安全法規密集出臺,此次風波也許會令大陸重新審視目前的增塑劑政策,乃至更多。
為患幾何
昱升香料公司老闆賴俊傑被警方帶走、增塑劑風波席捲臺灣的第二天,5月24日,臺灣迅速向大陸通報情況。國家質檢總局隨即做出部署,在全國範圍內對食品添加劑和食品企業進行排查,重點檢查其有無採購或使用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有無使用臺灣問題企業生產的起雲劑。
增塑劑是一種塑料添加劑,世界常用塑料有五大類,聚氯乙烯(PV C)、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A BS,江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教授、增塑劑專家蔣平平說,PV C生產必須用增塑劑,另外幾類多數時候不需要。在中國,PV C的產量名列五大類塑料之首,去年約佔總量的35%.國內所用增塑劑,8成以上是有害健康的鄰苯二甲酸酯類化合物(PA Es),其中D EH P約佔8成,其次是D BP(鄰苯二甲酸二丁酯),均為無色油狀液體,無味或氣味很小。
排查近一月,從國家質檢總局公布的信息看,大陸的問題遠沒臺灣嚴重,只查出東莞一家臺資企業用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生產食品添加劑,粵浙4家企業生產的香精、香油、綠茶末等8種產品中含有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
與此同時,香港政府食物安全中心對多種食物抽檢,產地以臺灣為主,兼有本港、大陸,還包括日本、韓國等。大陸被檢食品包括果汁、茶飲料、運動飲料、粉絲、果凍等,至今沒有發現含增塑劑的。
有媒體一度報導稱,辛拉麵等4款方便麵在港檢出增塑劑,涉事的上海農心食品公司、日清公司均喊冤。事實證明,這則新聞是媒體自擺烏龍,香港政府食物安全中心做了澄清。
有研究表明,增塑劑在大陸為患不深。今年3月份,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厲曙光的科研小組,對塑料包裝飲料的增塑劑含量做過研究。他們買來49種飲料,包括茶飲料、果汁飲料、咖啡乳飲料。檢測發現,所有飲料均含增塑劑,但含量均在允許值範圍內,最高含量只有允許值的1/5.厲曙光認為,低含量說明飲料中的增塑劑並非人為添加,而是從塑料瓶遷移進來。
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柳春紅等人的研究結果卻令人憂心。去年10月,他們從廣州各大超市買回56袋方便麵和25袋方便米粉,檢測發現,半數以上方便麵餅和8成以上調味料醬包中檢出D EH P和D BP.假如汙染來自塑料包裝,D EH P和D BP的含量遠在國家允許的遷移值之上,麵餅中D BP超標5倍,調味料醬包中D BP和D EH P分別超標40倍和11倍。按照英國農漁食品部規定的D EH P和D BP日耐受攝入量,一個成人一天連面帶湯吃兩包方便麵,D EH P和D BP的攝入量即可能超標。
華南農大食品學院擁有省級食品安全重點實驗室,柳春紅的檢測工作在這裡完成,所得結論具有一定權威性。不過,該項研究被眾多媒體報導後,柳春紅對原有觀點略做修正。她說,這種方便麵長期天天吃幾包才可能影響健康,事實上一般人不會這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