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段時間裡,新冠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針對疫情的特效藥也成為民眾關注的焦點話題。
2月1日,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在線發表了一篇論文,詳細介紹了美國首例,也是世界首例成功使用瑞德西韋逆轉新冠狀病毒(2019-nCoV)肺部損傷的案例。這款尚未上市的新藥,迅速獲得了空前的關注。
瑞德西韋化學結構圖
瑞德西韋為攻克新冠疫情增添了一份希望,在科技部、國家衛建委、國家藥監局等多部門支持下,該藥物已完成臨床試驗的註冊審批工作,第一批病例入組工作也已就位。
2月4日,第一批2843盒瑞德西韋運抵北京;2月6日,首批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患者將接受用藥,其實際效果備受人們期待。
瑞德西韋原本是2013年針對伊波拉病毒研發的一種核苷酸類似物抗病毒藥物,但效果並不理想,很難真正推向市場。
不過,可謂無心插柳柳成蔭,在前期的細胞和動物實驗中,均顯示出對SARS冠狀病毒、MERS冠狀病毒有較好的抗病毒活性,最近發現有可能是治療新冠狀病毒的特效藥。
受利好消息影響,瑞德西韋背後的吉利德公司股價創造了7個月以來的新高,這家藥企也因此獲得更多關注的目光。
與此同時,關於瑞德西韋的專利權「爭端」也成為焦點話題。
2月4日晚間,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發布了一則研究進展,稱其在抗2019新型冠狀病毒藥物篩選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Remdesivir and chloroquine effectively inhibit the recently emerged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in vitro」(《瑞德西韋和磷酸氯喹能在體外有效抑制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為題,發表在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際知名學術期刊Cell Research(《細胞研究》)上。(論文連結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2-020-0282-0.pdf)
同時,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稱,申請將瑞德西韋用於治療病毒的使用專利,對在我國尚未上市、且具有智慧財產權壁壘的藥物瑞德西韋,他們在1月21日申報了中國發明專利(抗2019新型冠狀病毒的用途),並將通過PCT(專利合作協定)途徑進入全球主要國家。
這一消息,隨即在業界引發廣泛討論,部分人質疑武漢病毒所何以能夠「為不是自己的藥品」提交專利申請。
公開信息顯示,目前吉利德已經在中國對瑞德西韋申報了兩項專利,一項為化學結構專利,一項為應用專利。應用專利權利要求所述內容概括了抗冠狀病毒的用途,而且還提到冠狀病毒科聚合酶被抑制的技術特徵。前者已經在中國獲得許可,後者處於待審批狀態。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武漢病毒所的行為是否構成違規?
不少法律界人士認為,吉利德公司並未申請瑞德西韋藥物針對2019新型冠狀病毒的治療用途的專利,因此武漢病毒所並未侵犯其專利權。不過,由於專利審批需要一個過程,時間可能長達一年之久,能否最終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審查還未可知。
倘若武漢病毒所能夠獲得專利權,那麼在採購瑞德西韋之時,就有望在供應、價格方面得到保障,這可能也是其申請專利的原因之一。
關於為何1月21日武漢病毒所申報了專利,但並未先在病患身上使用的爭議,其實也有相關法律約束,即一種新藥要用到病人身上,首先要做細胞試驗,然後才能做動物實驗,最後才能用於臨床試驗,而彼時國內醫療機構還未開展瑞德西韋的臨床試驗。
據悉,吉利德科學的全球CEODaniel O』Day在2月5日的一場公司會議中也回應了這場旋渦中的「專利之爭」。他表示,「吉利德不會捲入專利問題當中,我們會找到方法來幫助患者,當然我們也會以另外的辦法保護我們的智慧財產權,但是患者是第一位的,智慧財產權問題會在後續過程中逐步解決。」
目前,吉利德已與中國衛生部門達成協議,支持對新冠肺炎感染者開展兩項臨床試驗,一項是評估針對「已住院但未表現出顯著臨床症狀的患者」的療效,一項是評估針對「出現較嚴重臨床症狀患者」的療效。
根據協議內容,吉利德將無償提供研究所需的藥物,考慮到當前的嚴峻情勢,其表示正在加快生產進度,增加供應。
公開資料顯示,吉利德成立於1987年6月,選擇的方向即是抗病毒領域,創始人Michael L Riordan年輕時就讀華盛頓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分別獲得化學學士和醫學博士學位,後來又在哈佛大學拿到MBA學位,並做過一段時間的風險投資,這一經驗讓吉利德有了研發前的幾筆風險投資。
製藥行業一向投入周期長、收益見效慢,公司成立最初的八年間,吉利德的財務狀況並不樂觀,主要收入來自項目合作。1990年,吉利德拿到了和葛蘭素史克合作研發反義藥物的合同,合作收入也僅490萬美元。
1992年1月底,吉利德上市發行股票,並成功募集到資金8625萬美元,大大緩解了財務壓力。到1995年,吉利德手中已積累1.67億美元的資產,持有現金、貨幣等價物和短期投資達1.56億美元,雖然和巨頭輝瑞、葛蘭素史克無法相比,但命運的天平已開始向這家年輕的藥企傾斜。
1995年10月,吉利德第一個新藥西多福韋(Vistide)申請上市,1996年6月獲得FDA批准,當年的營收就達到2494萬美元,其中該款新藥的銷售額達到848萬美元。遺憾的是,雖然Vistide研發投入達9339萬美元,但年銷售額從來都沒有超過1000萬美元,該產品在吉利德2002年以後的年報中就銷聲匿跡了。
西多福韋的失利並未給吉利德帶來多少影響,反而幫助吉利德依靠新藥上市之名募集到近2.5億美元,為其日後高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隨著公司逐漸壯大,吉利德拋棄了研究多年的反義治療,全身心地投入到抗病毒藥物研發當中。彼時,愛滋病作為醫藥界亟待攻克的新興領域,也進入吉利德視線當中,並投入巨大人力和物力,加緊研發以攻佔市場。
2001年,吉利德推出首款抗愛滋病藥物替諾韋福(Viread),旋即成為「超級印鈔機」,2002年收入達到2.3億美元。同一年,吉利德以4.64億美元收購Triangle製藥,通過該項收購,吉利德的抗病毒管線得到很大的加強,獲得的恩曲他濱,也成為公司之後十年的財源之一。
此後,在投資領域獲利頗豐的吉利德,開啟了「剁手」模式,先後收購不少醫藥公司以拿下其在研新藥,尤其是2011年以110億美元對C型肝炎病毒治療藥生產商Pharmasset的收購,讓它一躍成為製藥巨頭。
據悉,在吉利德收購Pharmasset之時,後者正在開發口服C型肝炎病毒治療藥物索非布韋(Solvadi),不過一直處於虧損之中。2013年12月該款新藥上市,相比當時的HCV療法,索非布韋首次擺脫了幹擾素的限制,將治癒率從50%提高到80%,治療周期也縮短了一半,由此C肝治療市場迅速被引爆。
索非布韋的成功,讓吉利德賺得盆滿缽滿,銷售額突破100億美元,當年即收回了收購成本。2014年,吉利德憑藉索非布韋和C肝雞尾酒Harvoni(索非布韋/雷迪帕韋,俗稱吉二代)獲得179.75億美元的處方藥銷量,一躍成為全球十大藥企之一。
同時,借鑑多年HIV的市場經驗,吉利德以索非布韋為基礎,相繼推出了Harvoni、Epclusa和Vosevi,將C肝的治癒率全面提高到90%以上,成為C肝治療領域無可撼動的醫藥巨頭。
不過,正所謂福禍相依,隨著近年來C肝市場增速放緩,再加上仿製藥衝擊,吉利德的銷售每況日下,不僅在2017年掉出Top10榜單,其一向「狠準穩」的投資也有可能栽在Kite身上。
2017年,吉利德斥資119億美元併購T細胞療法(CAR-T產品)最領先的企業之一Kite Pharma,在腫瘤領域進行一把豪賭。不過,Kite在高價收購後卻產出有限,其擁有的抗癌藥物Yescarta,2019年上半年收入僅為2.64億美元,而此前預測的最高銷售額為20億美元,由此被LeerinkPartners分析師列為過去10年最糟糕的交易之一。
此外,2019年吉利德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藥物在三期臨床宣告失敗,業績連續不及預期,再加上受此影響遭遇裁員危機以及股價下跌,這家曾躋身全球Top10藥企俱樂部的巨頭風光不再。
如今,吉利德旗下藥物瑞德西韋被中國市場報以不少期待,倘若被驗證療效,或將為這家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的公司帶來一絲轉機。(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柳牧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