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上海科技館依然比天氣還要「熱」,截至8月21日,已迎來193萬人次客流,其中科技館同比上升12.02%;自然博物館(科技館分館)同比上升6.7%。
在不斷走高的客流量中,有兩個趨低的數字讓人驚喜:除了客流高峰和限流期間,遊客排隊進入科技館時間從之前平均15分鐘減少到了5分鐘;去年暑假曾17次限流的自然博物館,今年這一數字為零。
一高一低的背後,正是上海科技館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為契機,列出50條問題清單和100餘項整改措施,增強了遊客滿意度和獲得感。
買一張票從10分鐘到1分鐘
8月21日9時40分,記者在上海科技館6號門入口看到了醒目的購票提示牌,一旁還站著幾位志願者正在指導遊客如何用手機買票。6月18日起,遊客通過科技館的官方微信公眾號、官方網站以及第三方合作平臺,可提前7天購買門票和電影票,參觀時可刷身份證直接入館,大大縮短了非客流高峰時期的入館時間。
「剛推出網絡售票時,買一張票差不多要花10分鐘,現在只需1分鐘。」科技館經營管理處副處長趙家龍介紹,一開始要求遊客登錄多項個人信息進行註冊,在接收驗證碼時網頁很容易「跳」掉,如果買好門票還想購買電影票,還得重新再操作一次。為了儘可能方便遊客,科技館立即著手整改,如今無需註冊和接收驗證碼,只要輸入身份證號即可購買,而且還會溫馨提示是否需要購買電影票,無需退出頁面再重複填寫信息。
自然博物館去年暑假有過17次約20分鐘的限流,期間暫停遊客進館。「隊伍不動了,排隊的遊客就容易焦躁起來。」自然博物館管理委員會副主任華嵐說,為了和這20分鐘「賽跑」,自然博物館就地挖潛力,想了不少辦法。「全網售」開通後,不僅可以提前購票,且無需身份證直接掃二維碼就可進館;客流高峰期間,把臨時出口變成機動入口,4個檢票閘機配備7名檢票員,提高了進館速度;工作人員觀察發現,儘管開館時間為上午9時,但總有一批遊客會提早過來排隊,各部門於是很有默契地提早一刻鐘到崗,讓這批遊客儘快參觀起來,也為後面的遊客留出了空間;自然博物館微信公眾號有50萬人關注,「小編」經常推薦一些錯峰路線,避免遊客短時擁堵在一些熱門展區。就這樣,通過統籌協作,這邊遊覽速度快起來,那裡參觀人群散一點,自然博物館今年暑假首次實現了零限流。
遇到大客流時,排隊不可避免,如何儘可能讓遊客多一分舒適?除了搭起遮陽傘、安裝噴霧、放置冰塊,科技館把2號門外的排隊通道往太陽更曬不到的地方挪了挪位置,自然博物館把「最後一百米」的排隊遊客請進了開著空調的一樓大廳。
無線網絡信號實現全覆蓋
冥王星早已不算行星,在「行星稱重」互動展項卻還是一顆「行星」;一走進科技館商店和影院,就連接不上無線網絡……上海科技館收集遊客「差評」,直面工作中存在的痛點、難點,用解決問題實效來檢驗主題教育成效。
還記得機場服務機器人嗎?科技館將用裝有最新傳感器的協作機器人取代它,這可是既會寫春聯、做指揮,還會拼裝小車、摺紙飛機的工業機器人管家雛形。上海科技館運行保障處負責人介紹,自2002年運行至今,科技館還沒有進行過大規模更新。在現有的12個展區中,6個展區將逐步進行徹底的更新改造,其他6個展區,也將進行同步微更新與微整改。「行星稱重」互動展項一直很受歡迎,但其穩定性較差,冥王星這顆矮行星也「混跡其中」,科技館計劃在暑假之後對其進行微整改。在「智慧之光」展區,有些裝置器件老化,還有些操控起來不夠靈敏,但由於多年前定製的非標準配件難以在市場上找到,已無法再使用。「今年年底,該展區微更新添置的10餘個單體互動裝置將陸續到位。」
到今年8月底,科技館安裝的無線網絡信號點位數將比原來增加近1倍,9月開始調試。原來,科技館在前期調研中發現,遊客對於場館內的無線網絡需求比較大。遊客反映,在地下一層餐廳用餐時無線網絡信號比較弱,一走進商店、影院和咖啡廳,無線網絡更是杳無蹤影。此外,也為了支持「全網售」工作,方便遊客微信買票,科技館擬新增145個無線網絡接入點位,優化調整83個點位,使得原來沒有無線網絡的區域做到全覆蓋。
面向成年人探索「未來之夜」
「這次活動在孩子的心裡埋下了一顆科學研究的種子,這比單純的補課刷題有意義得多。」一位參加了上海科技館「未來科學+」暑期科學營活動的學生家長感慨地說。
在增強服務的同時,上海科技館緊抓科普主業,今年暑假推出了多項富有創意的科普活動。科技館首次針對初中生,舉辦了「未來科學+」暑期科學營。來自全國的50位初中生,在為期7天的科學營中,聆聽了科學大咖的精彩報告,製作了頗有歷史感的錶盤,與無人機研發人員面對面,到世紀公園尋找昆蟲野外探險,還分組設計了集創意、科學、實用為一體的解決方案。結營時,孩子們戀戀不捨,相約明年再見。
一臺電視機可雙面播放不同頻道的節目,再也不用和家人搶遙控器了!不同於傳統的平面顯示屏,彎曲顯示屏帶來了與眾不同的視覺感受……科技館與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合作,推出了「未來生活展」,這些有關顯示器的最新技術都是在商場裡看不到的,凸顯了「最新科技」特色。
自然博物館也推出了「野孩子」教育品牌、「初中生科學創新實踐工作站」、綠螺講堂等十幾個特色項目。今年暑假,2500餘場教育活動接連登場,兩館線下參與人次達12萬餘,激發了青少年探索未知的興趣,提升了他們的科學素養和探究能力。
「主題教育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動力,也帶來了解決問題的方向和思路。」上海科技館黨委書記王蓮華表示。一直以來,科技館被誤解為專屬於青少年的科普場館,而實際上它面向全年齡段的遊客。今年年底以前,科技館將面向成年人,特別是白領群體,探索完成一次「未來之夜」,既貼近前沿科技,又體現藝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