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當了奶奶的阿姨留言給我,她說自己剛退休不久,恰逢兒媳想出去上班,就請她去照顧快3歲的孫女。
考慮到孩子出生的前幾年自己都一直在工作崗位上,雖然計劃退休後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但孩子的成長畢竟也不是小事,所以就暫時搬到兒子家裡帶孫女。
孩子還不到3歲,但兒媳已經安排了各種興趣班,不想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然而阿姨每天帶著孩子奔波於各種學習班,且不說孩子委屈,自己也苦不堪言。
可是她在無意之間聽到兒媳和朋友打電話,抱怨說「我婆婆帶不好孩子,什麼都不懂,有駕照也不敢開車,每天時間都浪費在路上,讓孩子跟著受罪。」
聽了這些話,阿姨說自己雖然覺得帶孩子確實很累,但畢竟是為兒子兒媳減輕負擔。除了帶孩子,還包攬了很多家務,沒想到兒媳卻在背後這樣評價自己,感覺太委屈。
婆婆和兒媳的關係,本就屬於比較敏感的話題,但兩人都是為了她們中間共同的一個男人,因為他原本沒有血緣沒有感情基礎的兩個女人被迫成了「母女」的關係。
這本來就有些牽強,然而沒有人能脫離於關係獨存於世的。婚姻也從來不是兩個人的事情,很多的時候要牽涉到兩個家庭。
如果只是各過各的日子,婆媳之間基本上矛盾不會大到哪裡去。往往出現問題的時候,也多半是在有了孩子之後。
兒媳希望婆婆能幫扶自己一把,有的婆婆識大體,在兒媳需要幫忙的時候施予援手,有的婆婆可能會考慮自己的生活多一些,因此無法得到兒媳的理解。
如果夾在他們中間的那個男人處理不好兩人的關係,很容易造成家庭矛盾的升級。
阿姨以為自己犧牲了退休的生活去帶孩子,兒媳應該表現的態度是感激;兒媳卻覺得婆婆既然幫自己帶孩子,就應該好好地帶,否則的話這個「情」自己也是不應承的。
如果婆媳兩人都抱著這樣的態度去解決彼此之間出現的問題,那麼很難會繼續愉快地相處下去,因為兒媳的挑剔,婆婆心中會存在陰影,對兒媳也有意見。
兒媳若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方式有失偏頗,不嘗試著和婆婆在教育孩子方面進行良性的溝通,只是在背後到處抱怨,這樣也解決不了根本的問題。
在婆婆帶孩子這件事情上,畢竟婆婆生活的那個時代與如今千差萬別,很多電子科技產品和新生事物婆婆接受起來會慢一些,在教育孩子上出現偏差是件很正常的事情。
換位思考,如果兒媳能理解婆婆的不容易、對待新事物反應慢,婆婆也能理解兒女「望子成龍」的想法,這樣再進行交流溝通,那麼效果會好很多。
如今的年輕人身上壓力比較重,生活節奏也比較快。結婚生子後,如果犧牲一個人的事業來撫育孩子,可能會加重另一個人身上的負擔。
而在承受過重壓力的情況下,也不利於夫妻之間的感情和諧。並且女人在家帶孩子時間太長,還會面臨著與社會脫節,在婚姻中跟不上那個一直向前走的人。
所以更多的年輕夫妻選擇了讓老人幫忙帶孩子。老人願意幫忙固然是件好事情,但同時也存在一個客觀的問題,老人的知識容量跟不上日新月異的時代發展。
尤其是有些老人比較固執,常拿過去的育兒觀念和現代做比較,這本身就沒什麼可比性,時代不同條件不同,並且還極易引起兒媳的反感。
也有一些家庭兒媳完全不聽老人的意見,執意按照所謂的科學育兒方式,最終導致了雙方矛盾的激化。
其實婆婆帶孩子,本質上也是希望為孩子好,與兒媳的思想是一致的,只不過表現形式不同罷了。這就談到溝通的問題。
有時候同樣的意思,用不同的話表達出來,可能聽者心裡就會好受許多。
就比如那位抱怨婆婆不敢開車上路的兒媳婦,要懂得婆婆的精力及反應能力畢竟不比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如今路上車那麼多,這確實是件讓人操心的事情。
如果自己能抽出一部分時間接送老人和孩子也是解決辦法,要麼就讓老人打車接送孩子上興趣班,如果老人覺得浪費,就由著她去,坐公交車並不算是讓孩子吃多少苦。
如今很多家庭都只要一個孩子,自然含在嘴裡怕化了,但過度地溺愛孩子,風吹不得雨淋不得,但終有一天是要融入社會的,如果沒有適應的能力,恐怕才會被淘汰。
老人在某些方面教育孩子可能會不行,但大體三觀正確,當兒媳的沒必要過於斤斤計較。學著當一個會說話的女人,這樣才更容易保持家庭的和睦。
生活本來就很不容易,沒必要給自己製造更多的不愉快。只要一家人是擰成一股力量向前走,都是為了孩子好,那些細枝末節的事情沒必要過於較真。
另外,在婚姻中作為丈夫和兒子的那個男人,婆媳之間如果出現了矛盾,發揮的作用其實是非常大的。有很多家庭問題,如果男人處理不好的話,事情會愈演愈烈。
所以男人一定不能把自己置身於婆媳矛盾之外,在母親面前要時常說一下媳婦的好話,把一些功勞都推到媳婦身上,讓母親改觀對兒媳的看法。
同時男人也可以借自己之口表達出媳婦對母親的感激,這樣會讓老人心理平衡一些。
在媳婦面前,男人要學會哄,其實女人有時候無非就是想在男人面前訴下委屈罷了,至於現狀,自己心裡也明白有些事情是很難改變的。
遇到問題時男人要主動學著去和母親溝通,而不是聽任事情的發展。及時處理好家庭的問題,不堆積矛盾,那麼就不會讓事態更加嚴重化。
一個家庭,大家如果都能學著多擔當一些,那麼基本上就不會有什麼矛盾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