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流淌千年的中國治水智慧

2020-12-20 新華網

  12月8日晚,國際灌排委員會第71屆執行理事會公布了2020年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我國申報的四項水利工程——福建福清天寶陂、陝西龍首渠引洛古灌區、浙江金華白沙溪三十六堰、廣東佛山桑園圍全部成功入選。至此,中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總數已達23項。

  這些工程,何以成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它們能給當代水利建管帶來哪些經驗和啟示?今後,它們如何在更好的保護利用中繼續發揮價值?

  1.這些工程的「簡歷」都不凡

  儘管並不為人熟知,但今年入選的四項工程實際上都在歷史上寫下過濃墨重彩的一筆。

  先看天寶陂,這個位於福建省福清市龍江中段的工程,因始建於唐代天寶年間而得名。它是福建歷史上最早建成的集引水灌溉、排洪排澇和蓄淡拒鹹於一體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大型蓄淡拒鹹水利工程。

  陝西龍首渠引洛古灌區地處秦東平原渭洛河階地,有2100多年的歷史。《史記·河渠書》記載,漢武帝採納臨晉郡守莊熊羆建議修築龍首渠,因在3500米隧洞施工中首創了「井渠法」,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條地下渠。其後,引洛灌溉代有傳承,各具特色。

  位於浙江金華的白沙溪三十六堰,則是浙江省現存最古老的堰壩引水灌溉工程。東漢建武三年(公元27年)首築白沙堰,此後百餘年的時間裡,橫跨45公裡、水位落差168米的30多座堰相繼建成。

  始建於北宋徽宗年間的桑園圍,由北江、西江大堤合圍而成,是我國古代最大的基圍水利工程。「桑園圍開啟了珠江三角洲地區大規模基圍農耕開發的歷史,歷經900餘年的發展,圍內古水利工程體系格局仍保存完好,是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中歷史水利工程遺存最多的項目。」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利遺產保護重點實驗室主任李雲鵬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

  除了擁有多項「中國之最」,這些工程還都發揮了巨大效益,而且至今仍然閃耀。天寶陂使大片農田旱澇保收,為當地農業發展、糧食增產、農民增收作出重要貢獻,時至今日仍灌溉著下遊1.9萬畝耕地;龍首渠是當地農耕文明高度發展、區域經濟繁榮昌盛的見證,如今灌溉的農田達74.3萬畝;白沙溪三十六堰引水灌溉使浙中地區成為中國歷史上重要糧倉之一,目前仍有21座古堰繼續發揮作用,灌溉農田27.8萬畝;桑園圍發揮了灌溉、防洪排澇、水運等效益,歷史上灌溉農田20多萬畝,現灌溉面積6.2萬畝,是珠三角地區水利發展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見證。

  2.閃光的治水智慧更為寶貴

  僅有千年歷史,並不能輕鬆敲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大門」。世界灌溉工程遺產評選的意義之一,在於學習古人可持續灌溉的智慧,今年我國入選的四項工程也不例外。

  龍江河短流急,且受海潮影響,在這類河流上築壩,如何抵禦洪水和海潮衝擊是最大的問題。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高黎輝告訴記者,天寶陂位於龍江中段,既能有足夠的集雨面積保證灌溉水頭,又能有效抵禦海水上溯;採用拱形斜向布置,與河道右岸形成漏鬥狀,右岸的取水口正好處於漏鬥嘴,不僅能調整河道水流,有利於枯水期取水口順暢取水,而且有意增加大壩長度。用現代水力學堰流理論解釋,溢流堰越長,洩流能力越大,堰上的水位越低,堰體受到的水力衝擊越小,斜向布置還可以將部分水流的衝擊力分散到陂體橫向之間的壓力,有效延長堰壩的生命周期。這種工程布置理念是近現代鴨嘴堰、異形堰等長軸線堰壩的鼻祖。

  白沙溪三十六堰在修築過程中,針對白沙溪落差大、深潭多的特點,摸索出「以潭築堰」的方式,「在潭的下遊築堰引水,增加了潭水的深度,提高了深潭的水力消能作用,減緩了水力對堰壩的衝擊,並在歲修過程中總結出科學的『深掏潭、低作堰』,既延長了堰的生命周期,又對河床穩定和河流生物多樣性有所幫助。」高黎輝說。

  龍首渠引洛古灌區首創地下渠道施工的井渠法,即在隧洞施工中均勻布設豎井,把長距離的地下渠道分割成多個分部工程,然後相向開挖,以減少誤差。「桑園圍在圩堤上修建水閘,充分利用潮汐對河流水位影響,需要灌溉時,在漲潮時打開閘門引水灌溉,需要排澇時則在落潮時開閘洩水,同時利用西江、北江的水位差調節圍區內的水位,保證圍區內旱澇保收。」高黎輝告訴記者。

  3.為現代水利工程帶來啟示

  流淌千年的治水智慧並非擺設,目前我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總數達23項,站在現代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的角度思考,這些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無疑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在李雲鵬看來,首先是因地制宜的規劃設計理念,我國地域廣闊,不同地區的地形地貌、水文水資源等自然地理條件千差萬別,灌溉工程也因所處環境的差異表現出不同的工程布置、工程型式、結構材料。「比如芍陂利用局部窪地建設三面塘堤成為放射形的蓄水灌溉工程系統,都江堰、寧夏引黃灌渠、鄭國渠、東風堰、長渠等歷史上採用不同形式的無壩引水方式。」李雲鵬介紹,我國傳統灌溉工程的多樣性並非因追求多樣而多樣,而是在不同的條件下創造最為適合的工程型式,達到最大的效益。

  「同時,優秀傳統灌溉工程體現出水利工程系統規劃的思路——水土統籌、體系完備、綜合效益,以及和諧共生理念。」李雲鵬告訴記者,很多工程對自然環境並非生硬粗暴地改造,而是遵循自然規律的適度優化,太湖漊港就是通過系統的排水網絡優化沿湖灘涂,發展圩田農業,兼有航運之利,造就了「蘇湖熟、天下足」的繁盛。

  從更長的歷史維度看,許多工程能延續使用千年,與它們能夠隨著區域環境和社會需求的變化而演變有密切關係,同時也離不開有效的管理。

  現在,重建設輕管理導致我國許多水利工程壽命較短,而「1200多歲」的天寶陂,從宋代開始就設專管機構,建立的「歲勤修、預防患」制度一直堅持至今;桑園圍實施地方政府督導下的自治管理,能延續至今得益於其完善的管理組織和管理制度。「中國古代灌溉工程普遍有歲修制度,在農業用水需求不高時,對灌排渠系、閘壩湖塘等進行系統清淤和維修,保障農業用水期工程能夠正常運行,此外還有政府指導及基層民間組織實施渠系的日常維護和用水管理。」李雲鵬說。

  4.科學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護

  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後,許多之前「藏在深閨人未知」的灌溉工程進入公眾視野,如何保護好、利用好它們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申遺』成功絕不是終點,而是系統開展工程歷史文化研究,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工程遺產的起點。」李雲鵬認為,這些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目前都在發揮不可替代的效益,是「活著的」文化遺產。對它們來說,科學、合理、可持續的利用,是最好的保護,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高黎輝坦言,保護、傳承和利用好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灌溉工程,不僅可以汲取古人的智慧,而且可以進一步挖掘發展工程的功能,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貢獻,為建設現代化灌區賦予更深刻的內涵。

  「對這些工程來說,利用就是最好的保護,確保灌溉功能的持續發揮,要做好遺產工程價值的展示。」高黎輝建議,對現狀為古代樣貌的工程,儘可能保持其原貌,提高政府和民眾的保護意識;鼓勵多學科的專家參與到遺產研究中,以挖掘工程更全面的科學價值;建設專門的遺產展陳館、博物館、遺產公園等,展示工程價值,發揮其社會公眾教育的作用;編制遺產保護發展規劃或管理條例。

  李雲鵬也認為,要利用好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平臺,開展特色科普文化教育,發揮其社會文化服務功能,如都江堰、東風堰、太湖漊港等創建國家水情教育基地,將遺產保護利用與水情教育、水利歷史科技文化科普很好地融合。「此外,頂層設計非常重要,立法保護和做好規劃是關鍵。寧夏出臺了《寧夏回族自治區引黃古灌區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保護條例》,都江堰管理局將灌溉工程遺產保護利用有關要求補充到管理條例中,湖州也在開展太湖漊港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保護條例立法制定工作,這些做法值得推廣。」李雲鵬說。(記者 陳晨)

責任編輯:馬江

相關焦點

  • 寧波鄞州:一張圖「零盲區」智慧治水_地方_中國西藏網
    原標題:一張圖「零盲區」智慧治水  這個平臺太方便了,要是以前,我還得找管道分布圖,再逐一排查,耗時耗力不說,有時還會做無用功。」讓寧波鄞州明樓街道治水工作人員李曄工作事半功倍的治水「利器」,正是8日上線的鄞州智慧治水信息管理平臺。
  • 系列報導36 | 嘉應觀:中華民族千年治水的印記
    系列報導36 | 嘉應觀:中華民族千年治水的印記 2020-04-26 16: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這裡治水治汙更「智慧」
    為全力做好「五水共治」工作,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舟山結合「最多跑一次」改革及推進政府數位化轉型工作部署,著力構建「陸海統籌的生態環境智慧監管服務機制」,有效提升「五水共治」、「治水治汙」水平,發揮出較好效用。
  • 浙江日報|鄞州:一張圖「零盲區」智慧治水
    讓明樓街道治水工作人員李曄工作事半功倍的治水「利器」,正是8日上線的鄞州智慧治水信息管理平臺。 「平臺充分利用現代地理信息、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形成智慧治水一網通。」寧波市鄞州區五水共治辦副主任朱紅雷介紹,該平臺藉助各涉水部門現有的大數據,整合河道信息、水質信息、水利工程信息、管網信息、地理位置信息等各類治水資源,形成「治水中樞」,實現一張圖「零盲區」管理。同時依託各部門監控系統,梳理出涉水視頻數據,並在一張圖上進行標註,可隨時調取,建立可視化管控。
  • 江蘇智慧水務研究院和你分享治水名人的故事
    中國人民因為千百年來與洪澇災害的周旋,從而積累了這個世界上最豐富的治水經驗。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幾個有名的治水名人故事吧。1.大禹治水傳說在帝堯時期,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洪水。為了制止洪水泛濫,保護農業生產,堯帝曾召集部落首領會議,徵求治水能手來平息水害。鯀被推薦來負責這項工作。
  • 為什麼大禹治水在我國數千年的治水史中影響最大?
    華夏民族的歷史可以說就是一部治水的歷史,上下五千年,最重要的傳承就是治理水患。水患治理不當導致生靈塗炭王朝更迭,相反水患治理得當就會國泰民安成為盛世。歷史記載多次治水過程,其中最早也是影響最深遠的一次當屬大禹治水。相傳在堯帝之時,中原大地洪水肆虐,黃河泛濫,百姓流離失所,生活困頓不堪。
  • 創新「智慧大腦」、規劃「河道公園」……南通市打造高質量治水...
    拆除100多處壩頭壩埂,利用拓撲導流牆技術讓中心城區44條斷頭河全部實現水系貫通;創新水利工程智慧管控系統,實現城區涵閘、泵站一體化的集中管理與調度;自然做功,利用歷史形成的水利分區和水位落差,跨區聯動,形成「西引東排、北引南排」的活水暢流格局……
  • 患水·治水·親水——裡下河的千年「人水傳奇」
    新華社南京5月19日電 題:患水·治水·親水——裡下河的千年「人水傳奇」  新華社記者 王存理、凌軍輝、楊紹功  裡下河不是一條河。這片位於江蘇長江以北,橫跨泰州、鹽城等多個市縣萬餘平方公裡的溼地平原,堪稱「窪中之窪」。
  • 千年來「最具智慧」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在使用,設計原理驚豔世界
    我國擁有的更多的「超級工程」,中國一個世界刮目相看,也充分完全都是「基礎設施」的稱號,例如三峽大壩工程,三峽大壩是世界最大的水力發電工程,今天介紹的是芒果,三峽大壩,而是中國一千年最智慧的水利工程設計的原理,無視的世界還在使用,你們在哪裡?你知道嗎?接下來跟著芒果一起來看看吧。
  • 在文化遺產中尋覓古人「治水智慧」
    千年以來,中國古人在規劃城市、修造橋梁、興建各種公共建築時,就充分考慮到防洪排澇的功能。在江蘇各地的文化遺產中,同樣能夠尋覓到類似於「福壽溝」的古代治水智慧。尖尖的分水墩,化解洪水威力蘇州城南澹臺湖與運河交匯處,長達三百多米的寶帶橋如長虹臥波,53個橋孔倒映在水中,瀟灑而又飄逸。
  • 「智慧水務」助力水汙染治理 一大波「治水黑科技」亮相高交會
    2號館裡,深圳市水務局牽手15家參展單位重磅推出的「水務高新技術主題展」引起了不少市民駐足觀看,該主題展全面展示了水質淨化、汙水汙泥處理、防洪排澇、治水材料設備等水務新科技。科技興水 深圳在行動今天上午,被譽為「中國科技第一展」的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在深圳會展中心正式開幕。
  • 這把叉子能治水嗎?
    而大禹治水公而忘私、科學創新、尊重自然、艱苦奮鬥的精神,無不是華夏傳統民族精神的源頭所在。千年過去,這股精神一脈相承,已經鐫刻進了每一位中華兒女的基因。 其頭戴鬥笠無可厚非,畢竟治水時肯定大雨如注,鬥笠好歹也算是一個防雨工具。然而,大禹手上那把叉子是怎麼回事?治水怎麼就跟叉子扯上了關係呢? 其實,這把東西並不是「叉子」。要了解它的用途和來歷,還得從大禹的父親說起。《山海經》裡稱大禹的父親叫「鯀」,在堯帝掌權那會,他就被封為崇地的伯爵,史稱「崇伯鯀」。並且,治水早從鯀這裡便開始了,大禹只是繼承父親的衣缽而已。
  • 這能治水?
    在生存條件單一艱難的遠古時期,古人的智慧卻時常令人感到震驚,中國古代早期是農耕文明的時代,百姓基本務農,都憑藉著自己的辛勤勞動賴以生存。農業的作用在古代顯得十分重要,農作是需要依賴天氣和氣候的,故而古人常常祈求風調雨順,以求得來年豐收。01但天意並非人力所能掌控,更不會因為人們的主觀意識和祈求而改變。
  • 雲會議|田野政治學:治水社會與治水國家
    一方面,水孕育著我們國家的華夏文明,另一方面,給我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可以說中國是因水而生,因治水而成。中國的國家源之於「大禹治水」,直到如今,大禹的子孫們還在為治水而努力。我們看到新聞中的航拍鏡頭,當下,治水成為中國民眾和政府的重要事務。治水塑造著中國的社會性和國家性,這就是治水社會與治水國家。因為治水而形成中國特有的社會治理和國家治理。
  • 歷史治水名人那些事
    由古至今,水利都是農耕經濟的命脈,大到黃河改道淹沒千年古城,小至水旱災害糧食歉收,無不關乎國計民生。日前,水利部官網公布首批12位「歷史治水名人」,這當中大禹、李冰、王景、潘季馴、郭守敬、西門豹是歷史課本中耳熟能詳的治水人物;孫叔敖、林則徐政名顯赫,蘇軾是文壇翹楚,也都是知名人士;但作為專業治水達人,馬臻、姜師度、李儀祉三位則聲名不顯,超出了大部分人的認知範疇。
  • 人民日報新知:一渠清水,長流千年
    這23項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幾乎涵蓋灌溉工程的所有類型,許多至今仍發揮著重要作用,體現了我國灌溉工程遺產類型豐富、分布廣泛、灌溉效益突出的特點。   【點評】   灌溉是農業發展的基礎支撐,而農業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前提。興水利、除水害,自古以來便是治國安邦之大計。距今5000年左右,良渚古城已出現大型水利工程。
  • 為文作詩還會治水,蘇軾入選水利部第一批「歷史治水名人」
    水利部公布的第一批「歷史治水名人」這幾天上了微博熱搜。
  • 學人觀點|王亞華: 從治水看治國: 理解中國之治的制度密碼
    治水對治國體制具有決定性的塑造作用,這是中國體制的特殊性所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華文明是一個治水文明,治水的歷史深刻反映了中國國家治理的特徵和變遷,從治水的角度可以透視中國國家治理的邏輯。當代中國治水取得的成就,作為「中國之治」的一個方面,生動詮釋了中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這說明,中國的大一統體制不僅能夠在古代社會發揮治理效能,而且經過轉型升級也能夠適應現代治理的需要。
  • 俗語「四人分餅,五牛耕田,八龍治水」啥意思?老人說今年能遇上
    鄉下有很多老祖宗的智慧智慧凝聚在一起,雖然大部分都是憑經驗來預測,屬於大概率,但很多時候,結果總是那麼巧合,這也是很多諺語流傳的主要原因吧。長期以來,我國一直採用混合曆法,將公曆、陰曆和幹支歷合用。幹支歷在過去又稱「皇曆」,是由皇帝頒布的。也就是人們所說的「農民曆」,作為指導農民耕作的工具,還產生了大量輝煌的農話。
  • 怎麼用它治水?古人的智慧令人佩服
    大禹治水的故事我們從小就了解,他是歷代帝王祭祀的常客,也是百姓心目中治水的英雄。說到這就不得不提到「耒耜」(lei si)這個工具,其中耒是把柄,耜是下半部分像叉一樣的工具,是我國前秦時期以及原始社會晚期使用的農耕用具,主要用於翻整土地播種莊稼,說白了就相當於現代的鐵鍬。那麼問題來了,大禹是治水的英雄,那他治水的時候為何要隨手不離一件農耕用具?難道他邊治水邊中莊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