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遺產中尋覓古人「治水智慧」

2020-12-15 中國江蘇網

古老的明城牆這樣排出積水。 趙亞玲攝

考古發現的大報恩寺地下排水系統。

圖為蘇州寶帶橋。

入夏以來,江南的雨水來得格外兇猛,全國數百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多地山洪地質災害頻發。有報導稱,地處南方的江西省抗洪形勢嚴峻,但在古城贛州,修建於北宋的地下排水系統「福壽溝」依然在發揮有效的作用。千年以來,中國古人在規劃城市、修造橋梁、興建各種公共建築時,就充分考慮到防洪排澇的功能。在江蘇各地的文化遺產中,同樣能夠尋覓到類似於「福壽溝」的古代治水智慧。

尖尖的分水墩,化解洪水威力

蘇州城南澹臺湖與運河交匯處,長達三百多米的寶帶橋如長虹臥波,53個橋孔倒映在水中,瀟灑而又飄逸。寶帶橋是京杭大運河沿線現存最長、橋孔最多、結構最輕巧的古橋,它的精巧設計閃耀著古人高超的水利智慧。

唐代,澹臺湖水在此自西向東,奔湧如潮。運河上南北而行的船隻受側面衝擊,常有傾覆發生。時任蘇州刺史王仲舒認為,在湖口填土做堤,如遇到暴雨,堤岸易被急水衝決,形成洪水。思來想去,還是建橋最為穩妥,既能保證漕運順暢,又能防洪利流。

傳說中,王仲舒帶頭籌款,捐出自己的玉腰帶,百姓感念,將這座長橋命名為「寶帶橋」。建成千年以來,寶帶橋發揮了多方面作用,它既是堤岸,又是纖道,53個橋孔淨空較大,便於通行,也利於流水,有效地肩負起洩洪使命。

在河網密布的江蘇,在設計中融入防洪思維的古橋還有很多。南京秦淮區的運糧河上,始建於明代正統年間的七橋甕將兩岸連接。這座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橋共有六座梭形橋墩,兩側的分水尖石向外凸出約3米。分水尖上雕刻著神獸「趴蝮」。作為傳說中的「龍九子」之一,這種怪獸在古人的觀念中被賦予了避水消災的「神奇功能」。

「如果洪水暴發,對於七橋甕來說,能夠減輕洪水衝擊的並不是神獸,而是分水尖。」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汪曉茜副教授詳解這種設計的奧妙,分水墩或分水尖常見於多孔橋洞的拱式橋梁,能有效地分開水流,減小洪水對橋體的衝撞,具有行洪功能。同時,七橋甕分水尖上雕刻神獸,也能劃分航道和標識水位。

在江蘇,南京地區和蘇北地區的古橋常見分水墩設計。但在蘇南地區,因為橋梁多架在較窄的河流上,分水墩或分水尖則很少見到。南京現存古橋中,除了七橋甕,九龍橋、玄津橋、蒲塘等橋也有分水尖或者分水墩。徐州銅山區的燕橋(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非常獨特,此橋為三孔,迎水一面的橋墩做成銳利的分水尖,上面各雕刻一隻石龜。這樣的造型在江蘇古橋中尚屬孤例,一旦洪水暴發,龜首昂翹的石龜將和分水尖一起直面洪濤衝擊。

地下藏暗溝,古城這樣迅速排水

蘇州、南京、揚州……江蘇的歷史文化名城眾多,古城脈絡清晰,延續著千年的街道格局。地處於太湖之濱低洼地區的古城蘇州,從南宋到清末將近700年時間都沒有發生大的水患,這裡面有什麼奧妙呢?

文史學者賴晨認為,這與古代蘇州的城市規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從伍子胥為蘇州選定城址以來,這座古城一直採用「蓄洩兼籌,以洩為主」的防洪方略,用攔河堰、護城河、城牆、水關、河道、池塘、陰溝等組成一套科學而嚴密的防洪排水系統。

蘇州的老街石板路下藏著暗渠,地面上形狀像銅錢一樣的孔洞(俗稱「錢眼」)是暗溝的雨水入口。類似的設計在南京也能看到,史料記載,至遲到明代,南京城區地下就有科學有效的排水設施。清代,城南很多街巷下布滿暗溝,及時將雨水排出城外。記者在老門東三條營的清代建築蔣壽山故居看到,牆角處還保留著一塊清光緒元年(1875)的告示碑,清晰的碑文警告「無知之徒」不得偷盜排水暗溝上的石板,不許向溝內傾倒雜物,以保持排水暢通。

南京午朝門遺址公園內的明萬曆年間「疏通溝渠碑」反映的則是皇家建築的地下排水系統如何運作:早在設計之初,明故宮就確定了分區排水原則,地下預先用條石、青磚鋪成縱橫交錯的排水幹道系統。雨水流入排水道,再藉助地形走勢,匯進皇宮外的河流湖泊。

作為明代皇家寺廟,大報恩寺也擁有完備的排水系統。參加過大報恩寺遺址考古的南京市考古研究院龔巨平副研究員介紹,大報恩寺坐東朝西,自山門到最後一進的法堂,地勢逐漸加高,高處的水會流到地勢低的香水河橋一帶。大報恩寺中軸線各殿和兩側畫廊均有散水和排水溝,內外通暢的排水設計保障了大報恩寺在雨季免受水澇之苦。

每當下大雨,600多歲的南京城牆都會「吐水」,頂部石水槽將水流傾瀉而下,底部城磚之間迸出幾道水柱,人們稱之為「龍吐水」景觀。專家介紹,城牆頂面女牆一側鋪設石質水平流水槽,能收集雨水,每隔60米左右再設置石質滴水槽,伸出牆頭50-70釐米,使雨水洩出城外。在城磚縫隙不太大的前提下,「龍吐水」現象有助於排出內部積水,對於文物本體也具有積極的保護作用。

大堤彎彎,減緩波浪衝擊力

水做的江蘇河湖遍布,水網縱橫。早在四五千年前,生活在今江蘇境內良渚文化遺址上的先民就開始興修水利。坐落於洪澤湖東岸的洪澤湖大堤是江蘇現存最大的水利工程遺址之一,在這裡,你能發現很多古人防洪減災的工程智慧。

全長約62.75公裡的洪澤湖大堤始建於東漢,形成於明清,加固於當代。在洪澤湖大堤上行車,司機要不停打方向盤,因為這裡幾乎沒有200米以上的直道。

大堤為何如此蜿蜒曲折?洪澤湖水利專家介紹,明清時期洪澤湖水患頻仍,決口了100多次,在湖岸線上衝出很多深塘。重修時,人們並沒有恢復決口之前的大堤走向,而是根據衝塘的形狀,在外圍修建堤壩,造成了洪澤湖大堤彎道如此之多的景象。從另一方面來說,每當洪水泛濫,波濤洶湧之時,波浪衝擊彎曲的堤壩,可以大大減緩衝擊力,客觀上有利於鞏固堤防,減小洪水侵襲的壓力。

減水壩是古人在水利工程方面的傑出創造,是防止河湖因水位過高發生決溢災害而在河堤上預先設置的溢流壩。水利文獻記載,減水壩石脊一般比大堤低二三尺,上有封土,如水漲高過壩脊一二尺,相機減土,使河槽中水從壩頂溢流,洩入壩下河道或滯洪區,既可保護堤防不致在其他地方潰決,又能保持原河道的一定水位。

為了伏汛洩洪,自明嘉靖元年(1522)開始,洪澤湖上就開始建減水壩,至清道光六年(1826),有記載的各種減水壩就有26座之多。清代,洪澤湖大堤最著名的五座減水壩以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來命名,又稱「上五壩」,目前,僅有「信壩」一座相對保存完好。

高超的水工智慧,必須通過出色的工程質量才能得以實現。在洪澤湖大堤的周橋大塘遺址公園,記者看到,737米長的石工牆極其堅固,嚴絲合縫,針扎不進,地面上的條石竟多達十一層,固若金湯。條石間鑲嵌的鐵鋦上刻有「欽工」「林工」等銘文。專家介紹,「林工」代表這段大堤的督建者是民族英雄林則徐。道光四年(1824),江蘇洪澤湖大堤周橋段突然決堤,在家守孝的林則徐臨危受命,他親自指揮加固大堤,認真督辦。工程完工後,林則徐在鐵鋦上留下「林」字,就是為了體現他對周橋大塘堤壩工程質量的高度責任心。 

本報記者 於鋒 實習生 付娜娜

相關焦點

  • 這是流淌千年的中國治水智慧
    2.閃光的治水智慧更為寶貴  僅有千年歷史,並不能輕鬆敲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大門」。世界灌溉工程遺產評選的意義之一,在於學習古人可持續灌溉的智慧,今年我國入選的四項工程也不例外。  龍江河短流急,且受海潮影響,在這類河流上築壩,如何抵禦洪水和海潮衝擊是最大的問題。
  • 怎麼用它治水?古人的智慧令人佩服
    大禹治水的故事我們從小就了解,他是歷代帝王祭祀的常客,也是百姓心目中治水的英雄。大禹的形象深入人心,不管是在雕像還是圖畫中,他的手裡總是拿著一把叉子一樣的物件,因為年代久遠,大禹的人物樣貌不得而知,可只要見到手裡拿著一把「叉子」的人,我們第一印象就會想到:「這是大禹」。
  • 古人打井為何要丟倆烏龜進去?看完解釋,古人的智慧果然深不可測
    雖然是從神話中演變過來的思想,但是這種做法其實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種傳承,先民們敬仰和佩服能夠治水的鯀禹,也包含著對於自然災害能夠無畏對抗的民族精神,因此在這個角度,烏龜入水也是文化的一種表現。二、科學的解釋,站在現在看真的是佩服古人的聰明才智啊在科學的角度解釋其實是有緣由的,古時候的戰爭非常頻繁,不論是朝代交替還是地方割據,糧草和水源都是一個軍隊繼續戰鬥的重要基礎。歷史上就常常發生因為糧草被燒,水中投毒而兵敗的事例,所以烏龜試毒就是戰爭時期流傳下來的一個非常有智慧的方法。這種方法非常實用,也非常方便。
  • 古人打井為何要放倆烏龜在井裡?看完不得不佩服古人智慧!
    一、面對大自然時古人的智慧眾所周知大多數文明都是傍河而起,倚居長江黃河流域的中國古文明,沿著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生長的古巴比倫文明,在印度河和恆河滋生的古印度文明等等。可見水對於人類來說有多麼重要,拋卻文明發展不說,水最本質的作用便是維持人類生存的基礎需求。
  • 在「大禹治水」的畫像中,大禹本人為何手拿一把叉子?這能治水?
    在生存條件單一艱難的遠古時期,古人的智慧卻時常令人感到震驚,中國古代早期是農耕文明的時代,百姓基本務農,都憑藉著自己的辛勤勞動賴以生存。農業的作用在古代顯得十分重要,農作是需要依賴天氣和氣候的,故而古人常常祈求風調雨順,以求得來年豐收。01但天意並非人力所能掌控,更不會因為人們的主觀意識和祈求而改變。
  • 我國再添4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這是入選2020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的桑園圍(2019年10月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中國國家灌排委員會供圖)新華社北京12月8日電(記者劉詩平)天寶陂、龍首渠引洛古灌區、白沙溪三十六堰、桑園圍8日成功入選2020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至此,我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達到23處,成為擁有遺產工程類型最豐富、分布範圍最廣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國家。天寶陂位於福建省福清市的龍江中段,始建於唐代天寶年間(742-756年)。
  • 大禹治水的畫像中,為什麼手上拿著一把叉子?拿叉子怎麼治水?
    區區水災,緣何會在古人心中的形象如此邪惡?這是因為,中國古代長期處於農耕文明,治國攝政最重要的在於農賦,風調雨順能造就一方富甲,而旱澇災害則會害得百姓流離失所。 凡是強時代,必定興水利。在脫離工業文明的古代,治水基本靠指揮官的聰明才智,孫叔敖、西門豹、李冰等人都是赫赫有名的治水能手。但他們還沒有資格坐第一把交椅,中國歷史上治水第一人的桂冠當落大禹無疑。
  • 實力敲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大門」!
    這個千年古陂背後隱藏的古人智慧以及存在的研究價值,引起了行業內的廣泛關注。天寶陂位於福清母親河——龍江的中段,因始建於唐代天寶年間而得名。它是閩中歷史上最早建成的集引水灌溉、排洪排澇和蓄淡拒鹹於一體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大型蓄淡拒鹹水利工程。
  • 寧波鄞州:一張圖「零盲區」智慧治水_地方_中國西藏網
    原標題:一張圖「零盲區」智慧治水  這個平臺太方便了,要是以前,我還得找管道分布圖,再逐一排查,耗時耗力不說,有時還會做無用功。」讓寧波鄞州明樓街道治水工作人員李曄工作事半功倍的治水「利器」,正是8日上線的鄞州智慧治水信息管理平臺。
  • 浙江日報|鄞州:一張圖「零盲區」智慧治水
    讓明樓街道治水工作人員李曄工作事半功倍的治水「利器」,正是8日上線的鄞州智慧治水信息管理平臺。 「平臺充分利用現代地理信息、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形成智慧治水一網通。」寧波市鄞州區五水共治辦副主任朱紅雷介紹,該平臺藉助各涉水部門現有的大數據,整合河道信息、水質信息、水利工程信息、管網信息、地理位置信息等各類治水資源,形成「治水中樞」,實現一張圖「零盲區」管理。同時依託各部門監控系統,梳理出涉水視頻數據,並在一張圖上進行標註,可隨時調取,建立可視化管控。
  • 解讀鯀禹治水神話的真實文化內涵
    於是,世界各地的上古神話中便有了「洪水神話」這一龐大支系。它不僅記錄了早期人類所遭受的重大苦難,還反映了他們對抗災難時的種種經驗和智慧。 「鯀禹治水」與「大禹治水」 在西方,比較有代表性的洪水神話是希臘洪水神話和希伯來洪水神話。尤其是後者,即《聖經》中「諾亞方舟」的故事,更是影響深遠。畢竟,這兩大神話體系所蘊含的精神內涵,對整個西方文明的塑造意義重大,甚至算得上是西方文明的兩大文化標的,是孕育了整個西方文明的精神源頭。
  • 這裡治水治汙更「智慧」
    為全力做好「五水共治」工作,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舟山結合「最多跑一次」改革及推進政府數位化轉型工作部署,著力構建「陸海統籌的生態環境智慧監管服務機制」,有效提升「五水共治」、「治水治汙」水平,發揮出較好效用。
  • 創新「智慧大腦」、規劃「河道公園」……南通市打造高質量治水...
    平方公裡高質量治水典範城區工作的進展情況。這一兩年看到市委市政府致力於抓治水和環境整治,而且抓出了成績,我們非常滿意。」發布會現場,長期參與南通市治水督查工作的南通市民、巡訪團成員張女士由衷地感慨,「關鍵不是為了治水而治水,而且把治水和環境整治攻堅結合在一起,把治水為老百姓生活的改善結合在一起,全民參與、智慧治水,值得我為他們點讚!」
  • 世界文化遺產花山小紅人研學遊上線
    彭婷攝人民網寧明8月24日電(沈泉池、實習生羅俏、彭婷)8月22日,2020年世界文化遺產花山小紅人研學遊首發儀式在中旅寧明花山巖畫景區遊客服務中心舉行。當天,許多學生背起行囊,開啟了花山小紅人探險家秘境一日遊體驗之旅,一起探索世界文化遺產,揭秘巖畫千年未解之謎,走進壯族民俗古村落,體驗傳統古法紅糖製作、非遺壯族天琴、非遺壯布蠟染及非遺傳承活字印刷等精品課程。
  • 從歷史中淘金 汲取科學治水智慧
    「水利問題絕不局限於對水流與建築物的研究,治水離不開自然,也離不開社會。對一些現實水利問題的解答,只求助於自然科學是無能為力的。」中國水利學會水利史研究會名譽會長周魁一表示。他是在日前召開的「水利的歷史與未來」水利史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水科院水利史所成立80周年學術會上作了這番表述。
  • 閃電評論丨在傳承保護文化遺產中讓民眾找到文化認同感、歸屬感
    從文化遺產的傳承,到自然遺產的保護;從加強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到激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活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有力推動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工作取得新成就。穿越浩瀚歷史長河,中華大地上,留存至今的各級文化遺產數量可觀。如何傳承好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 中國與歐洲文化遺產管理制度對比分析
    內容摘要:西方(歐洲)遺產管理模式中主要有法國「去國家化模式」、義大利的威尼斯模式兩種類型。從組織結構、權力配置、法律法規、經費籌集、公民參與、經營機制等6個方面對中國與歐洲文化遺產管理體制進行對比分析。結論:第一,東西方文化遺產管理中面臨共同的困境。
  • 古人智慧告訴你:佛陀可以「鎮水」
    我們都知道中國是一個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國家,中華的歷史不斷更新和替換,直到現在中國,仍然有大量前人留下的歷史遺物,如長城、兵馬俑或圓明園和一尊像這樣的佛像。古人智慧告訴你:大佛可以「鎮水」。說佛陀能鎮水不容易,在這尊佛像的建造過程中,經過古人的不斷考察,佛腳的高度與樂山的高度大致相同,如果說是因為水位上漲,水淹到佛腳,說明樂山的人要做好儘快撤離的準備,以免造成太多的人員傷亡和財產傷亡。
  • 這把叉子能治水嗎?
    而大禹治水公而忘私、科學創新、尊重自然、艱苦奮鬥的精神,無不是華夏傳統民族精神的源頭所在。千年過去,這股精神一脈相承,已經鐫刻進了每一位中華兒女的基因。 其頭戴鬥笠無可厚非,畢竟治水時肯定大雨如注,鬥笠好歹也算是一個防雨工具。然而,大禹手上那把叉子是怎麼回事?治水怎麼就跟叉子扯上了關係呢? 其實,這把東西並不是「叉子」。要了解它的用途和來歷,還得從大禹的父親說起。《山海經》裡稱大禹的父親叫「鯀」,在堯帝掌權那會,他就被封為崇地的伯爵,史稱「崇伯鯀」。並且,治水早從鯀這裡便開始了,大禹只是繼承父親的衣缽而已。
  • 30年尋覓京都17處世界文化遺產
    西本願寺有唐門、書院、御影堂、飛雲閣、能劇舞臺等古建築,院中銀杏樹秋天呈現金黃色。我沒料到西本願寺和東本願寺,以後在世界文化遺產評價中分了伯仲。 我也在送報打工,報紙上看到京都在籌備幾年後的平安京建都1200周年,但我那時還不清楚世界遺產之說。我在年底回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