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明城牆這樣排出積水。 趙亞玲攝
考古發現的大報恩寺地下排水系統。
圖為蘇州寶帶橋。
入夏以來,江南的雨水來得格外兇猛,全國數百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多地山洪地質災害頻發。有報導稱,地處南方的江西省抗洪形勢嚴峻,但在古城贛州,修建於北宋的地下排水系統「福壽溝」依然在發揮有效的作用。千年以來,中國古人在規劃城市、修造橋梁、興建各種公共建築時,就充分考慮到防洪排澇的功能。在江蘇各地的文化遺產中,同樣能夠尋覓到類似於「福壽溝」的古代治水智慧。
尖尖的分水墩,化解洪水威力
蘇州城南澹臺湖與運河交匯處,長達三百多米的寶帶橋如長虹臥波,53個橋孔倒映在水中,瀟灑而又飄逸。寶帶橋是京杭大運河沿線現存最長、橋孔最多、結構最輕巧的古橋,它的精巧設計閃耀著古人高超的水利智慧。
唐代,澹臺湖水在此自西向東,奔湧如潮。運河上南北而行的船隻受側面衝擊,常有傾覆發生。時任蘇州刺史王仲舒認為,在湖口填土做堤,如遇到暴雨,堤岸易被急水衝決,形成洪水。思來想去,還是建橋最為穩妥,既能保證漕運順暢,又能防洪利流。
傳說中,王仲舒帶頭籌款,捐出自己的玉腰帶,百姓感念,將這座長橋命名為「寶帶橋」。建成千年以來,寶帶橋發揮了多方面作用,它既是堤岸,又是纖道,53個橋孔淨空較大,便於通行,也利於流水,有效地肩負起洩洪使命。
在河網密布的江蘇,在設計中融入防洪思維的古橋還有很多。南京秦淮區的運糧河上,始建於明代正統年間的七橋甕將兩岸連接。這座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橋共有六座梭形橋墩,兩側的分水尖石向外凸出約3米。分水尖上雕刻著神獸「趴蝮」。作為傳說中的「龍九子」之一,這種怪獸在古人的觀念中被賦予了避水消災的「神奇功能」。
「如果洪水暴發,對於七橋甕來說,能夠減輕洪水衝擊的並不是神獸,而是分水尖。」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汪曉茜副教授詳解這種設計的奧妙,分水墩或分水尖常見於多孔橋洞的拱式橋梁,能有效地分開水流,減小洪水對橋體的衝撞,具有行洪功能。同時,七橋甕分水尖上雕刻神獸,也能劃分航道和標識水位。
在江蘇,南京地區和蘇北地區的古橋常見分水墩設計。但在蘇南地區,因為橋梁多架在較窄的河流上,分水墩或分水尖則很少見到。南京現存古橋中,除了七橋甕,九龍橋、玄津橋、蒲塘等橋也有分水尖或者分水墩。徐州銅山區的燕橋(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非常獨特,此橋為三孔,迎水一面的橋墩做成銳利的分水尖,上面各雕刻一隻石龜。這樣的造型在江蘇古橋中尚屬孤例,一旦洪水暴發,龜首昂翹的石龜將和分水尖一起直面洪濤衝擊。
地下藏暗溝,古城這樣迅速排水
蘇州、南京、揚州……江蘇的歷史文化名城眾多,古城脈絡清晰,延續著千年的街道格局。地處於太湖之濱低洼地區的古城蘇州,從南宋到清末將近700年時間都沒有發生大的水患,這裡面有什麼奧妙呢?
文史學者賴晨認為,這與古代蘇州的城市規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從伍子胥為蘇州選定城址以來,這座古城一直採用「蓄洩兼籌,以洩為主」的防洪方略,用攔河堰、護城河、城牆、水關、河道、池塘、陰溝等組成一套科學而嚴密的防洪排水系統。
蘇州的老街石板路下藏著暗渠,地面上形狀像銅錢一樣的孔洞(俗稱「錢眼」)是暗溝的雨水入口。類似的設計在南京也能看到,史料記載,至遲到明代,南京城區地下就有科學有效的排水設施。清代,城南很多街巷下布滿暗溝,及時將雨水排出城外。記者在老門東三條營的清代建築蔣壽山故居看到,牆角處還保留著一塊清光緒元年(1875)的告示碑,清晰的碑文警告「無知之徒」不得偷盜排水暗溝上的石板,不許向溝內傾倒雜物,以保持排水暢通。
南京午朝門遺址公園內的明萬曆年間「疏通溝渠碑」反映的則是皇家建築的地下排水系統如何運作:早在設計之初,明故宮就確定了分區排水原則,地下預先用條石、青磚鋪成縱橫交錯的排水幹道系統。雨水流入排水道,再藉助地形走勢,匯進皇宮外的河流湖泊。
作為明代皇家寺廟,大報恩寺也擁有完備的排水系統。參加過大報恩寺遺址考古的南京市考古研究院龔巨平副研究員介紹,大報恩寺坐東朝西,自山門到最後一進的法堂,地勢逐漸加高,高處的水會流到地勢低的香水河橋一帶。大報恩寺中軸線各殿和兩側畫廊均有散水和排水溝,內外通暢的排水設計保障了大報恩寺在雨季免受水澇之苦。
每當下大雨,600多歲的南京城牆都會「吐水」,頂部石水槽將水流傾瀉而下,底部城磚之間迸出幾道水柱,人們稱之為「龍吐水」景觀。專家介紹,城牆頂面女牆一側鋪設石質水平流水槽,能收集雨水,每隔60米左右再設置石質滴水槽,伸出牆頭50-70釐米,使雨水洩出城外。在城磚縫隙不太大的前提下,「龍吐水」現象有助於排出內部積水,對於文物本體也具有積極的保護作用。
大堤彎彎,減緩波浪衝擊力
水做的江蘇河湖遍布,水網縱橫。早在四五千年前,生活在今江蘇境內良渚文化遺址上的先民就開始興修水利。坐落於洪澤湖東岸的洪澤湖大堤是江蘇現存最大的水利工程遺址之一,在這裡,你能發現很多古人防洪減災的工程智慧。
全長約62.75公裡的洪澤湖大堤始建於東漢,形成於明清,加固於當代。在洪澤湖大堤上行車,司機要不停打方向盤,因為這裡幾乎沒有200米以上的直道。
大堤為何如此蜿蜒曲折?洪澤湖水利專家介紹,明清時期洪澤湖水患頻仍,決口了100多次,在湖岸線上衝出很多深塘。重修時,人們並沒有恢復決口之前的大堤走向,而是根據衝塘的形狀,在外圍修建堤壩,造成了洪澤湖大堤彎道如此之多的景象。從另一方面來說,每當洪水泛濫,波濤洶湧之時,波浪衝擊彎曲的堤壩,可以大大減緩衝擊力,客觀上有利於鞏固堤防,減小洪水侵襲的壓力。
減水壩是古人在水利工程方面的傑出創造,是防止河湖因水位過高發生決溢災害而在河堤上預先設置的溢流壩。水利文獻記載,減水壩石脊一般比大堤低二三尺,上有封土,如水漲高過壩脊一二尺,相機減土,使河槽中水從壩頂溢流,洩入壩下河道或滯洪區,既可保護堤防不致在其他地方潰決,又能保持原河道的一定水位。
為了伏汛洩洪,自明嘉靖元年(1522)開始,洪澤湖上就開始建減水壩,至清道光六年(1826),有記載的各種減水壩就有26座之多。清代,洪澤湖大堤最著名的五座減水壩以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來命名,又稱「上五壩」,目前,僅有「信壩」一座相對保存完好。
高超的水工智慧,必須通過出色的工程質量才能得以實現。在洪澤湖大堤的周橋大塘遺址公園,記者看到,737米長的石工牆極其堅固,嚴絲合縫,針扎不進,地面上的條石竟多達十一層,固若金湯。條石間鑲嵌的鐵鋦上刻有「欽工」「林工」等銘文。專家介紹,「林工」代表這段大堤的督建者是民族英雄林則徐。道光四年(1824),江蘇洪澤湖大堤周橋段突然決堤,在家守孝的林則徐臨危受命,他親自指揮加固大堤,認真督辦。工程完工後,林則徐在鐵鋦上留下「林」字,就是為了體現他對周橋大塘堤壩工程質量的高度責任心。
本報記者 於鋒 實習生 付娜娜